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名相到被皇帝赶出京师,张九龄的职场生涯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从名相到被皇帝赶出京师,张九龄的职场生涯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41 更新时间:2024/2/12 3:54:33

张九龄在担任宰相期间忠耿尽职,直言敢谏,不徇私枉法,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后世有人赞誉其为“开元盛世”最后一个名相。甚至一些推崇张九龄的人认为其“万钧之重不为慑,雷霆之威不为怵”,是一位铮铮铁骨,没有瑕疵的贤相。那么历史上的张九龄是否真的这么完美呢?其实不然。

唐玄宗在734年任命了张九龄和裴耀卿分别担任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此二职务均为宰相),后来宰相班子中又加入了皇室远亲李林甫

历史上对李林甫的评价很低,但平心而论,李林甫在行政制度和理财方面都是一流的专家,属于实干派的官员。而张九龄是正统礼仪的代表人物,对伦理道德有着近乎狂热的信念。李林甫善于搞政治权谋,张九龄则是刚正不阿,顽固执拗,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快便爆发了。

735年初,一位御史因错误地处罚了一个受害人,结果被受害人的两个儿子为父报仇而杀死。这个案子很快就上报到了朝廷最高层,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根据儒家礼法的规定,百善孝为先,儿子杀死御史虽然触犯了刑律,但其目的是为父报仇,是孝道的表现,所以张九龄竭力主张释放两个犯法者。而作为制度和法律政策的坚定维护者,李林甫认为维持法律权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主张应处死犯法者。此事在朝廷上一度掀起轩然大波,争辩双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最后唐玄宗认为法律的权威应该在道德之上,杀人者这才被处以极刑。

张九龄性情急躁,动不动就与人争吵,所以在朝廷上许多人都不喜欢他。唐玄宗虽然敬佩他强烈的道德观,但有时对这位喜欢说教的执拗老头子还是感到非常厌烦。736年八月五日千秋节(唐玄宗生日),群臣都恭祝皇帝千秋万载,寿比南山。张九龄却送上了一份冗长的说教文章《千秋金鉴录》,企图恢复唐玄宗对政务的兴趣。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张九龄虽然为人正直,但却不懂变通,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往往容易招致同事和领导的厌烦。

张九龄认为施政权应该保留在像他那样尊重传统礼教的士大夫手中。他看不起那些没有书香门第背景的人,尤其看不起军人,并多次就涉及军人晋升之事与李林甫争吵。

唐朝名将张守珪接连战胜吐蕃、契丹,立下了赫赫战功,唐玄宗打算任命他为宰相,但此前一直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边疆问题的张九龄却立即表示强烈抗议。不久,张守珪的手下安禄山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九龄力促皇帝将安禄山处决,但唐玄宗却没有采纳,而是将安禄山释放。后来安禄山造反并危及到了唐朝的生存,张九龄因之前的建议而在身后赢得了远见卓识的美名。不过话又说回来,张九龄对军人的态度一直非常苛刻,他对许多军人都提出过惩处建议,安禄山只是其中之一,其余绝大多数人都是为唐朝尽忠职守的。因此对张九龄慧眼识人的褒奖也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736年,唐玄宗打算提拔军人出身的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再一次竭力反对。他认为牛仙客出身卑贱,目不识书,帝国朝廷上层不该有他的位置。唐玄宗恼火地指出张九龄自己也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张九龄却反驳说自己乃是书香世家,与牛仙客的边疆小吏出身不能相提并论。

737年四月,经张九龄举荐的御史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被人告发,这在当时是大忌,唐玄宗亲自质问此事,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则借此大做文章。最终,早就对张九龄很不耐烦的唐玄宗以举荐不当的罪名将这位正值又烦人的老头贬出京师,降职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740年,张九龄病逝,终年六十八岁(另说六十三岁)。

毫无疑问,张九龄是位刚正不阿,心系天下的好人。但他同时也有心胸狭隘,拘泥固执等缺点。他坚信儒家的道德观,但对于一些并不重要的道德问题却过于计较。张九龄看不起自己圈子以外的人,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同事,都表现得极难相处,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之路会充满坎坷。

从张九龄的职场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光做一个水火不进的好人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是个大圈子,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还得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并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以帮助你实现目标,这才是人生的大学问。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唐盛世四次阅兵:唐太宗大猎四方宾服,唐高宗讲武威极西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太宗唐高宗,历史上真实的大唐盛世,唐高宗和唐太宗的视频

    武德四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击败30万夏军,并且活捉了窦建德。李世民把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向王世充施加压力。李世民派长孙安世去洛阳劝降,许诺缴枪不杀。王世充迫于唐军强大的武力,不得不打开洛阳城门投降。李世民在北方一战擒二王,李孝恭在南方也是势如破竹。大唐南北两线战场都是捷报频传,李渊眼看着就要一统中夏,

  • 屈突通降唐,一个劲自责不能尽臣节,同样不能尽臣节的李渊巨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他常常跟裴寂这些手下说:“夜里睡不着觉,失眠了,我都是闭着眼睛数羊,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数不到一百,睡意上涌,打几个哈欠,就香香甜甜的睡着了,人家老屈突,好家伙,数马,一匹马,两匹马,三匹马,……天哪,数了两万匹!数完了两万匹马还能保持非常清醒头脑,这简直不是人做的事情啊!了不起,了不起!老屈

  • 杜甫一首20字名诗,全文没提任何人,他在赞誉谁一目了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杜甫最有名的千古名句,杜甫最简短的一首诗,杜甫最经典的十句诗

    一位现代学者曾说过,人们只会记住为人民服务的人,既是在当世为人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一类人。历史上名人有很多,尤其是那些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们,往往人们只是通过一些只言片语就能一眼断定这是在说谁。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初到夔州时写下了一首赞誉历史名人的短诗,此诗没有提到任何人的姓名,通体虽

  • 五代十国的终结者为何是北宋?终结五代十国的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五代十国的终结者为何是北宋?第一,之所以北宋是终结者,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后周。五代并非同时出现的,基本上是前者被后者代替的一个过程,所以后周是最后一个了。后周在郭威和柴荣的带领下,十分强大。周边的政权已经不是对手了。第二,南方政权实力较弱,相比之下,南方虽然富庶,可是割据政权很多,长期的

  • 李隆基的晚年有多凄凉?女人和权力没了,最终连自由也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隆基晚年后悔吗,李隆基晚年为什么悲惨,李隆基晚年为啥夺不了权力

    说到李隆基的早年时代,那可是一位相当牛的人物。他仪表雄伟俊丽,性格英明果断,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之人。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还颇通音律,当时朝廷由于韦后专权,朝纲极度混乱。公元710年7月,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彻底地铲除了韦氏集团的势力,并扶持他父亲李旦继位做了皇帝。可是,李旦继位后,

  • 秋雨阻行程,总部召开了一场自由辩论会,最终,李世民以啼哭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与秋雨辩论会,李世民施政措施,李世民对边疆采取的措施

    这场绵绵的大雨连接下了十几天,还没有要停的意思,仿佛没完没了。士兵们的刀枪生锈、衣甲发霉、被褥湿润,营房内全是水,浑浊无比,肮脏不堪。更要命的是,军中的粮草已快耗尽了,后勤的补养和辎重车辆在泥泞小路中根本无法跟上。开始有人讲怪话,发牢骚了。“进又进不了,退又不愿退,呆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算什么事儿?

  • 正史中的隋唐好汉:武功第一的秦琼,在勇悍凶残两方面,都不如他的两个战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也许雄阔海左天成也有历史原型,只不过跟历史原型相差较大而无法考证,所以只能把他们放在一边不提,咱们今天只聊能轻松找到和勉强找到历史原型的九位好汉,并按照正史记载,给这九人搞一个综合排行榜,看看秦琼能位列第几。熟悉隋唐正史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秦琼是当世第一单挑悍将,他的老上级来护儿对他格外器重:“此人

  • 砍柴的小姑娘成了两位皇后的生母,卖柴的李渊成了唐朝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上李渊的生母真实情况,李渊起兵反隋,经典传奇李渊

    古代的时候,砍柴更是人们主要的劳动之一。历史上和砍柴有关的故事,也是非常多。比如夏侯渊的亲侄女兼养女夏侯氏,就曾经是砍柴的小姑娘。夏侯渊家族一开始也不是很富裕,也是要靠体力劳动赚饭吃的家庭。夏侯渊的弟弟死了,留下了一个侄女。夏侯渊为了养活侄女,忍痛把亲儿子扔了。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夏侯氏年仅十几

  • 李白、高适、杜甫,曾经的三个好兄弟,为何安史之乱后形同陌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白和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杜甫安史之乱资料,安史之乱后杜甫写了哪些诗

    作为一个边塞诗人,高适自然也是一个好汉,喜欢结交天下英豪。在公元744年之时,高适偶遇了李白和杜甫,并与李白相谈甚欢,成为了好友。而这一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因此三人之中,当属李白为大哥,同时李白还最出名,因此高适和杜甫经常跟李白混吃混喝。天宝三年秋天,李白、杜甫、高适这三位好友相

  • 不是一家人,却要“攀”关系,宋越战争越南为何要“碰瓷”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与越南,宋朝时期的对越反击战,唐朝灭亡和宋的建立

    秦朝时期这里被称之为象郡,受南越武王赵佗管辖。隋唐时期,又被称之为交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便是王勃在前往越南探望为官的父亲时所作。那么在宋越战争时,越南为何要打着大唐的旗号作战呢? (一)、搬出旧主,以示正统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唐朝在古代的影响力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