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身后事:死后险遭刨棺戮尸,长子被逼自尽,家人饿死十余口

张居正身后事:死后险遭刨棺戮尸,长子被逼自尽,家人饿死十余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74 更新时间:2024/2/24 16:12:55

自明神宗登基后,在神宗母子的支持下,张居正强力推行改革新政,为大明延长国祚数十年。凭此不世之功,张居正生前也被赐予无以复加的恩宠。

但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在他死后不久便遭到朝臣倾轧,皇帝的反噬。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张居正死后,张氏一族受尽屈辱,兄弟、诸子被流放。可怜张居正一代名臣,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张居正剧照,图侵删

张居正的恐惧

自嘉靖以来,明代内阁首辅就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夏言被杀弃世,严嵩被剥夺一切沿街乞讨被饿死,其子严世藩被杀,杨廷和之子杨慎被流放,腹黑宰相徐阶也避免不了子孙被流放的结局。稍好的一点的杨一清、高拱也是身败名裂而收场。

有这么多前辈的前车之鉴,张居正还是难逃前辈们的悲惨结局,甚至更甚于他们。

其实张居正还是有忧患意识的。

万历八年二月,年满十八的明神宗已经成婚,也已经行过耕藉礼与谒陵礼了,标志着明神宗已经到了亲政的年纪。张居正也心知

“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他不是不明白。在万历八年三月,张居正就上疏乞休,想归政于神宗。

每自思惟,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然不敢遽尔乞身者,以时未可尔。今赖天地祖宗洪佑,中外安宁。大礼大婚,耕藉陵祀,鸿仪巨典,一一修举。圣志已定,圣德日新。朝廷之上,忠贤济济。以皇上之明圣,令诸臣得佐下风,以致升平,保鸿业无难也。臣于是乃敢拜手稽首而归政焉。——《张太岳集》

面对张居正的乞休,明神宗内心应该是在暗自窃喜的,我想没有一个皇帝会允许大权旁落于他人。但是明神宗本着君臣之义,师生之情,还是要下旨挽留,表明功夫还是做好的。

卿受遗先帝,为朕元辅,忠勤匪懈,勋绩日隆。朕垂拱受成,倚毗正切,岂得一日离朕!如何遽以归政乞休为请,使朕恻然不宁。卿宜思先帝叮咛顾托之意,以社稷为重,永图襄赞,用慰朕怀,慎无再辞。——《张太岳集》

不久后,张居正再次上疏乞休。这两封乞休奏疏还是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的。辅政近十年,繁重的国家政务,来自新政改革的重重阻力。再加上晚年的张居正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这些都让张居正身心疲惫。

最重要的还是功高震主,历朝历代的权臣几乎都无好下场,急流勇退才是王道。从张居正父丧“夺情”一事来看,可见张居正对于权力还是很贪恋的。尽管此时他已经位极人臣,皇帝也是处处依赖于他。但是张居正还是理智战胜了权利欲,还是坚持乞休。

并且为明神宗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致仕就当做是给张居正放一个大长假,如果国家发生大事,还需要他的话,张居正表示诏之必还。

倘未即填沟壑,国家或有大事,皇上幸而召臣,朝发命而夕就道,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場,亦所弗避。是臣之爱身,亦所以爱国也。——《张太岳集》

明神宗也被张居正的奏疏给打动了,亲政是他梦寐以求的。但是明神宗常年活在他的母亲李太后的阴影之下,此等大事不得不询问李太后的意见。

一向拥有敏锐政治眼光的李太后,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竟然不让已年满十八岁的亲政。并且说出了要让张居正辅佐明神宗到三十岁之后再亲政的言语。这也在无形之中伤害了明神宗的积极性。

张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岂忍言去!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兴此念。”朕恭录以示先生,务仰体圣母与朕惓惓倚毗至意,以终先帝凭几顾命,方全节臣大义。——《张太岳集》

世人常说张居正遭到清算,是因为生前为官贪婪,生活腐化,对明神宗又极尽苛刻要求节俭等等。导致明神宗心理反差极大,以至于明神宗的清算张居正,甚至后期产生的厌政情绪皆因于此。

自嘉靖以来,有几个内阁首辅不贪?当时士风已是如此了。笔者以为明神宗对张居正日后的倒戈清算,还是李太后那句

“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这种言语,明神宗心里是何等的愤怒。无法归罪于李太后,那只能归罪于张居正了。

张居正剧照,图侵删

或许有人说,这两封奏疏不过是张居正惺惺作态,为了堵住朝臣的悠悠众口罢了。

张居正在给好友的书信中都多次提及身居高位的恐惧,在想起历代首辅的结局,都让他脊背发凉。张居正曾经在给好友湖广巡抚朱琏的信中提及“三诏亭”之事。

作三诏亭,意甚厚。但异日时异势殊,高台倾,曲沼平,吾居且不能有,此不过五里铺上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哉!盖骑虎之势自难中下,所以霍光宇文护终于不免。——《张太岳集》

万历六年,正值张居正奔丧之际,明神宗曾一日下达三道诏书给张居正。这种恩宠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也是少见的。当地官员、乡绅也为此事自豪,自发建三诏亭以示荣誉。

但是张居正面对这种荣誉,却让他深感不安。他在给老友的信中,提及了霍光、宇文护。霍光是西汉权臣,死后妻妾、子女被斩杀。宇文护呢,是西魏、北周的权臣,最终的下场也是被抄家灭门。

张居正想起霍光、宇文护的下场,早有隐退之意。由此可见张居正的两次上疏乞休都是发自肺腑的。但是在李太后的干预下,明神宗“情真意切”的挽留下。或者说张居正也心生侥幸,深信明神宗不是凉薄的帝王,为此张居正选择了继续留朝辅政。

殊不知也正是在此时,在明神宗的心里已经埋下了怨恨的种子,也注定张居正死后不得安宁。

明神宗的反噬

万历十年六月,自万历八年上疏乞休后,张居正又辅政了两年,殚精竭虑的张居正还是病倒了。明神宗多次下诏慰问,甚至亲临看望。张居正还是于六月二十三日病亡,“悲伤”的明神宗为张居正缀朝一日,追赠太师、上柱国,谥文忠。

闻先生糜饮不进,朕心忧虑。国家大事,当一一为朕言之。——《明神宗实录》

从明神宗的表现来看,似乎充满了哀伤。但是仅仅四日后,明神宗就开始清算恩师张居正了。

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潘晟,是弥留之际的张居正推荐入阁的。但是在张居正死后四日,就被御史言官给弹劾了,还未来得及上任的潘晟就被明神宗勒令致仕,可以说是明朝任职时间最短的内阁大学士了。

与潘晟一同入阁的吏部侍郎丁有余也是张居正推荐入阁的,但是丁有余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是潘晟与张居正关系密切,也是改革派的忠实拥护者、执行者。

由此可见明神宗是有针对性的,这也给了朝臣一个信号:皇帝要清算张居正了。

而这些朝臣们,在张居正重病期间,六部九卿、科道言官、各省地方大员都曾经自发的为张居正斋蘸祈福。如今收到明神宗的信号,半个京师的大臣都打算对张居正踩上一脚。

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南都、秦、晋、楚、豫诸大吏,亡不建醮。——《明史.张居正传》

万历十年十二月,陕西道御史杨四知十弹劾张居正,朋党、贪婪、僭越、欺君等十四大罪。

万历十一年正月,御史张应诏弹劾张居正纵容家奴违法,并列举家奴游七不法事十桩。

万历十一年正月,南京刑科给事中阮子孝弹劾张居正科场舞弊,录用原吏部侍郎王篆儿子登科及第。

万历十一年正月,御史魏允贞弹劾张居正、冯宝曾经收受兵部尚书吴兑的贿赂,并且曾经贩卖朝廷军械与俺达汗。(高度已经上升到私通外国了。)

万历十二年四月,已废辽王次妃王氏弹劾张居正,谋陷朝廷亲王,侵夺辽王府产业,破坏辽王先代陵园等罪。

......

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如雪花一般,笔者不在一一列举。而且发展到最后,已经不单单是追论张居正一人之事了,朝臣借张居正一事,党同伐异,打压政敌的大有人在。

张居正的死,对于明朝来说可谓是一场浩劫,十余年的改革成果被一朝尽毁,众多因为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或者张居正举荐的能臣干吏、御边名将都被迫下台闲住。

如先前的大学士潘晟,两广总督陈瑞,一代名将殷正茂。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也皆因张居正的关系而被牵连。

总之,明神宗的目的达到了,张居正被逐渐剥夺官职、诰命、谥号。死去元知万事空,这些对于张居正来说已经都不重要了。但是对于张居正的张氏族人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张居正雕像,图侵删

惨遭牵连的张氏子孙

万历十年十二月,失去政治的盟友的大太监冯保,也被明神宗清算。明神宗看在冯保是先朝老人,又曾陪伴自己多年,仅被罚往南京闲住,也算是宽大处理吧。但是抄冯保家的时候,抄的金银总计百万余两,古玩珍宝无数(冯保是有名的收藏家,清明上河图曾被其收藏)。

明神宗凭空获得百万两金银,自然是喜不自胜,尤其是已废辽王次妃王氏曾在奏疏中说:

“庶人金宝万计,尽入居正府矣。

”被剥夺一切官职、荣誉的张居正,被明神宗下令抄家。

张居正家族的末日也到来了。

万历十二年四月,明神宗以太监张诚,刑部侍郎邱橓为钦差前往张居正荆州老家查抄张府。此二人也是坚定地“倒张”份子。

邱橓是张居正的政敌,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第一时间就把他提了上来。短短一年的时间从闲住人员,起复为通政司右通政、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

而太监张诚,与冯保速来不对付,在明神宗的示意下,在张居正死后上蹿下跳的四处构陷张居正、冯保。派遣这二人前往查抄张居正的府邸,明神宗的目的不言而喻。

听闻此事后,大学士申时行、许国,左都御史赵锦等人都曾上疏劝谏明神宗适可而止。张居正一切荣誉、官职都被剥夺,他的兄弟、儿子的官职也已经被革掉了,已经够严厉的了。并且以嘉靖朝严嵩为先例,希望明神宗不要牵连过广。这么多的大员上疏为张居正求情,可见张居正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世宗籍严嵩家,祸延江西诸府,居正私藏未必逮严氏,若加搜索,恐遗害三楚,十倍江西民。且居正诚擅权,非有异志,其翼戴冲圣,夙夜勤劳,四外迭谧,功亦有不容泯者。今其官、荫、赠谥、及诸子官职,并从褫革,已足示惩,乞特哀矜,稍宽其罚。——《明史.赵锦传》

明神宗面对为张居正求情的奏章都是置之不理,看来明神宗是准备把张居正一撸到底了。

张居正故居,图侵删

申时行等人上疏无果,在邱橓离京之前,申时行等朝中大臣都写好书信托付于邱橓,只能期望于查抄的刑部侍郎邱橓能手下留情。纵然不能手下留情,但是也务必公事公办,不要过于苛刻,不要逼迫太甚。

圣德好生,门下必能曲体,不使覆盆有不照之冤,比屋有不辜之累也。冀始终留神,以仰承圣德,俯慰人心。

愿推罪人不孥之义,以成圣主好生之仁,且无令后世议今日轻人而重货也。上累圣德,中亏国体,下失人心,奉旨行事者亦何所辞其责。

但是未等张诚、邱橓到达荆州,荆州知府、江陵知县等人已经先行一步封了张居正府邸。张居正族人被迫藏于空室之中。等到张诚、邱橓等人到达时,已经五月份了,张家族人等于被幽禁十几天,粮食殆尽。正式查抄张居正家时,张家族人已经被饿死十几人了,尸体被饿狗分食。

纵然已经出了人命,张诚、邱橓等人也没有打算放过张居正的族人。

而且笔者强烈怀疑这个邱橓是不是心理变态。对待张居正的家族女性,自太夫人赵氏以下,全都要脱下衣物至腹部以下检查。如同金国对待北宋皇室一样,极尽羞辱。这也是读圣贤书的朝廷大员,阿呸!

其妇女自赵太夫人而下,始出宅门时,监搜者,至揣及亵衣脐腹以下,如金人靖康间搜宫掖事,其婴稚皆扃钥之,悉见啖于饥犬!——《万历野获编》

在查抄之后,只搜的黄金万两,白银十万余两。这还是张居正诸位兄弟,以及诸子所有的家产。算下来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但是相比查抄冯保获得百万两之巨,还是相差太多,张诚、邱橓等人不满意,明神宗也不满意。

只能严刑拷打了,并且要求张居正家人诬陷邱橓等人的政敌。长子张敬修不胜拷打,只能牵扯上曾省吾、王篆、傅作舟这三位张居正的昔日好友,说曾经把三十万白银藏于这三位大臣家中。想来这又是一桩悲剧。

最后,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不堪受刑、凌辱,自缢而亡。死前留下血书,极尽凄惨。三子张敬懋也意欲投井自杀,未遂,后又绝食自杀,又未遂,侥幸留的一条性命。

邱侍郎、任抚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来,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三尺童子亦皆知而怜之,今不得已,以死明心。呜呼,炯矣黄炉之火,黯如黑水之津,朝露溘然,生平已矣,宁不悲哉!——《张敬休绝书》

因为查抄张居正的府邸,已经出了十几条人命。现在就连张居正的子嗣也保不住,朝野震动。以申时行为首的内阁大学士,纠集六部九卿大员,争相上疏请求从宽处分。

窃见故臣张居正虽以苛刻擅专,自千典宪,然天威又赫,籍没其家,则国典正,众愤已泄。若其八旬老母衣食供给不周,子孙死亡相继,仰窥圣心必有恻然不忍者。——《明神宗实录》

于公,张居正还是有功于大明帝国,他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于私,张居正多少是明神宗的老师,如此对待老师之后,未免太过凉薄。

明神宗自知犯了众怒,对于张居正一案只能到此为止。明神宗下令,留下空宅一所,田地十顷,留给张居正母亲的颐养天年之用。但是张居正的弟弟、儿子们都被革职流放到烟瘴之地。最令人齿冷的莫过于,明神宗对张居正竟然一度有剖棺戮尸的打算。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明史.张居正传》

根据《首辅传》记载,张居正二子张嗣修与大学士吕调阳的儿子,科举时都曾经高中。张居正与吕调阳为避嫌,主动请求革除儿子的功名。明神宗不允,曾说:

“无以报先生功...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罢了。”

短短数年以后,明神宗就是这样看顾张居正子孙的,真是令人齿寒。

张居正故居,图侵删

结语

张居正当政十余年,曾经把大明带入最富裕的时刻

(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奈何却落得家破人亡,累及子孙的下场。

万历四十年,此时距离张居正逝世已经近三十年。张居正的儿子收集张居正生前的文稿手册,编成一部《张太岳集》,并由当时的首辅大学士沈鲤作序。有大臣趁机请求恢复张居正的名誉,但是被明神宗留中不发。

终万历一朝,明神宗依然对张居正耿耿于怀。直到天二年,明神宗的孙子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在都御史邹元标的上奏的之下,才被恢复官职,赐祭葬。而此时距离张居正逝世近四十年。

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明熹宗实录》

崇祯三年,吏部侍郎罗喻等人又复论张居正的功绩,请求明思宗洗刷张居正的冤屈。张居正这才被恢复了身前的诰命、荫子等众多荣誉。

崇祯十三年,张居正曾孙张同敞(张居正长子的孙子)再次请求恢复张居正的武荫世职,并恢复张居正诸子的名誉。此时大明已经大厦将倾,明思宗这才想起这位治世宰相的好来。竟然发出了

“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之语。

世间已无张居正。——黄仁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懂事端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为啥要斩送粥的宫女,朱元璋一生批了多少奏折,朱元璋连夜批奏折

    朱元璋的人生可谓是非常的励志,要知道,许多能够成为皇帝的人,是因为出生于皇室,所以才有资格去与自己的兄弟进行竞争,夺取最终的皇位继承权。但是,朱元璋就并没有这样的命运,他出生于贫寒人家,但是却用自己的力量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他常常批奏折到深夜,但是有一天却不同于

  • 圣人王阳明百年之后的家族丑闻:子孙为争袭爵位,相争二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四大圣人王阳明,为啥说王阳明是千古第一圣人,王阳明的家族史

    直到隆庆二年十月,王守仁嫡子王正亿袭新建伯爵位。断承四十年的新建伯爵又回到了王守仁子孙手中。王守仁家训,图侵删关于“新建伯”爵位坎坷的封爵始末。波折诡谲的王守仁“新建伯”之封!历经三位帝王五十余年争袭事件的爆发万历五年,第二代新建伯王正亿卒,有二子,长子承勋,次子承恩。王正亿嫡长子王承勋袭爵,如此传

  • 圣人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平叛:“断藤峡”攻心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阳明大藤峡平叛经过,王阳明走出逆境,王阳明最强攻心术

    王阳明像,图侵删王阳明出征两广思恩府岑氏,是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就开始世袭思恩知州。正德元年,朝廷开始对思恩府推行“改土归流”,以朝廷流官,取代岑氏的世袭官制。世袭了四百五十多年的岑氏子孙,当然不满朝廷此的举动。由此引发了岑氏后代一系列的反叛行动。其中岑孟在嘉靖五年反叛明廷,史称“岑猛之乱”。由都御史

  • 北宋宰相晏殊,抛去诗词不说,他对北宋的政治贡献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晏殊最经典的词,晏殊北宋宰相,北宋 晏殊之前还有哪些词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是才子,但他也是政客,并且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一位有作为的宰相。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已经很难了,但晏殊无论是文学还是官场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个“教书先生”,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这三个名字耳熟吗?随便拿出来

  • 从范仲淹的交游,浅析宋朝的朋党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的朋党之争,朋党之祸,南宋范仲淹

    范公所效力的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仁慈著称的皇帝,但他也有自己的逆鳞,那就是臣子绝不可结交朋党。因为仁慈,宋仁宗不会对结交朋党的臣子赶尽杀绝,但也绝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处在高位干预朝政,所以范公再也没能回到北宋政治的核心。宋仁宗之所以对朋党如此在意警惕,大概是东汉的“党锢之祸”和唐代的“牛李党争

  • 从《御制文集》,看朱元璋的文学水平,草莽出身的帝王没那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从平天下,到治天下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平天下时,深谙兵法,虽未亲自上阵御兵,却是战略大方向的制定者。治天下时,明代许多制度均出自他手,影响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甚至当下。而且朱元璋一生勤奋好学,广泛涉略经史子集,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朱元璋亲自撰写了

  • 一国之君朱元璋,为何容不下首富沈万三,马皇后在中间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与沈万三关系,朱元璋坑沈万三一文钱,朱元璋为何要杀江南首富沈万三

    明朝时期的首富沈万三,坐拥着万贯家财。而倾其家财资助朱元璋、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的他,最终却仍被朱元璋所猜忌,没有逃过鸟尽弓藏的结局。沈万三其人沈万三出生于元代末年,原名沈富,其父沈祐也是当时富甲一方之人。据说沈家之所以能够拥有富庶的生活,皆是因为他们家有着一个家传的“聚宝盆”,其间宝物取之

  • 范仲淹戍边写下一首词,虽不如《渔家傲》有名,却真实感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范仲淹渔家傲最著名十首,范仲淹最好的一句诗,范仲淹五言绝句集锦

    宋仁宗宝元元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为了逼迫北宋承认西夏国,李元昊于次年对北宋发起战争,北宋边军不敌,战败于三川口,李元昊趁机兵临延州城(今陕西省延安市)。消息传到东京,朝野震惊,宋仁宗召回范仲淹,将之与韩琦、夏竦派往陕西,以抵御西夏的进攻,夏竦位高权重,出任陕西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为副。三人抵达

  • 宋徽宗绝境中写下一首词,凄凉无比,人生结局堪比李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徽宗李煜同样命运,宋徽宗经典语录,宋徽宗最悲惨的诗

    宋徽宗是北宋神宗第十一儿子,按照正常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顺序,宋徽宗只能做一个王爷,毕竟他的哥哥们可是年纪比他大,更有比他有能力的。神宗去世后,他的嫡子宋哲宗即位,宋哲宗是一个短命皇帝,他还没有可以继承皇位的儿子(本来有儿子,早夭了),就早逝宫中,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赵佶就这样做了便宜皇

  • 朱元璋骑马走过田间,看见一位熟睡大汉,从此他有了半个大明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朱元璋跟着谁打仗,朱元璋电视剧全集免费完整版

    朱元璋,1328年生于今安徽凤阳,原名朱重八,幼年生活极为艰苦,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后来为了混饭吃当了和尚。结果因为一场大旱,就算做了和尚也没饭吃,只能拿一个碗一根杆到处去化缘,也就是到处去要饭。一般人在要饭途中受尽种种屈辱,估计是很难忍受的,但朱元璋不仅一一忍受了下来,而且还抽空学了文化,认识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