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推翻明朝并建立了大顺政权,为何和清军打却坚持不到三个月

李自成推翻明朝并建立了大顺政权,为何和清军打却坚持不到三个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959 更新时间:2024/2/28 5:28:59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结果,肯定有两种不同的原因。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认为清军就是最强的,明军就是最弱的,这就有点太武断了,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妨一个个地来了解一下。

一、农民军能够战胜明军,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末的统治腐败黑暗,再加上天灾,贫穷的劳苦百姓已无路可走。

明朝末年的时候,朝廷的政治经济已经崩塌严重,无力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大厦了。朝廷之中,宦官专权,朝廷之外,土地兼并成风,贪污腐败严重,天灾不断,粮食颗粒无收,百姓的日子一日不如一日,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才此起彼伏,而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在起义基础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而大明朝的军队也是人,也是要吃粮拿饷的,但是由于起义不断,漕运不通,朝廷的漕运被阻断,没有粮饷可以拿的军队能有什么战力呢?因此在和明朝军队作战的时候,起义军战力就显得格外的强盛,一步步地把明朝军队给挫败了。

2、明朝在崇祯的领导下,变得疲于奔命,无力应付当下的局面。

起义军在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倒是不大,朝廷派大军围剿、镇压,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了,起义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崇祯一朝,一个叫做杨嗣昌的任兵部尚书后,制定了镇压和围剿起义军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让全国各路军队打配合,一起合围起义军。此计划可谓是狠毒,起义军更是死伤惨重,再加上朝廷剿抚并用,让那些只是为了荣华富贵的将领纷纷投降朝廷,农民起义军也就不攻自破了,那些没有投降的将领,如李自成,张献忠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但是此局面维持了不久就被打破了,兵法上说:“腹背受敌是大忌。”而崇祯皇帝就是这样把腹背毫无遮挡地放在了起义军的面前。清朝军队在关外对京城的进攻一日胜于一日,唯恐京城有事,就把镇压起义军的明朝军队全都调到北方巩固京师去了,本来被打压的起义军一下子就满血复活了,星火呈燎原之势,大明军队无力两线作战,无奈的崇祯帝只有吊死在煤山,守护大明了。

3、在战争策略上的失败,成为了大明覆灭的直接原因。

当时的清军还无法打进关中,作为皇帝的崇祯,如果听劝,迁都到南京,胜负之分或许还未可知,但是崇祯拒绝了这个请求,在战略上就失了先机。还有就是崇祯一直以为清朝军队才是最大的祸患,只要除掉了清军,而起义军不过是疥癣之患,出动军队分分钟就搞定了。但是这些想法,都是崇祯从各地的奏折中总结出来的,不了解实际的情况,最后在战争中选择了错误的策略,让起义军不断的发展壮大没有得到遏制,最终结果导致明朝覆灭。

二、清军能够迅速地战胜起义军,最大的错处还是在起义军这一方。

1、起义军在战胜明军之后,错误地认识清军只是针对明军,不会针对起义军。

清朝的建立不过是一隅之地,在关外之地称称霸都无所谓,只要不和自己过不去就行,这就是当时李自成的想法。天真地认为自己和清军井水不犯河水,清军不会主动攻打他,如此的轻敌,正是犯了兵家大忌。

起义军的实力如果和吴三桂打,还是有胜算的,但是吴三桂和清军勾结在一起,起义军就显得有些力量不足了,而作为统帅的李自成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才失败的。

2、起义军在政治策略方面没有处理好平衡和相对公平。

古代治军最重要的就是粮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粮饷怎么来就有讲究了,正的收税得来,并不会有什么不妥,或者采用应急的办法来筹措粮饷,而起义军却别出心裁的采用什么“追赃助饷”的策略,来解决军费的问题。

本来“追赃助饷”是为了让贫苦百姓来加入起义军,壮大起义军,但是却没有想过富户豪绅也是应该争取的势力,对于这种平衡完全不在意,结果就是富户豪绅对于起义军恨之入骨。而清军恰恰相反,他们是保护富户豪绅的,这些人虽然不及起义军众多,但是其联合的实力却不容小觑。最终他们联合清军对付起义军,让起义军苦不堪言。

3、在关键事情上做了错误的选择。

“追赃助饷”就是一件关键的事情,而在这件事情上,起义军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一棍子打死。如果单单是因为处理粮饷的问题,问题还不会有那么严重,唯一让起义军陷入无法挽救的地步的是起义军认为只要是明朝的官僚和富户所拥有的都是赃物,从明朝的王室,到乡下的地主,只要是数得上数的都要起义军摊派军费,而对于所有的农民实行“三年免征”的政策。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处理方式,成了起义军最大的错误,也是造成起义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明朝在和起义军对战时虽然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内部的腐败和决策失误是明朝无法战胜起义军的重要原因,而起义军在和清军的对战中,轻敌和实行错误的政策是和清军对战中无法弥补的大忌。

更多文章

  • 宋仁宗的皇后不受宠、没儿女,为何能够稳居后位?不仅仅是家世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仁宗的皇后和子女,宋仁宗为什么当皇后,宋仁宗的第2个皇后是谁

    曹皇后出生北宋当时顶级的世家大族曹家,祖父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然而,这个皇后不是宋仁宗自己选的,而是群臣、仁宗养母杨太后硬塞给仁宗,仁宗心中自然抗拒。皇帝的不喜欢却不能阻止曹氏成为一个好皇后,她文武兼备,“善飞帛书”,生性节俭,注重农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皇后的不受宠必然会引来有野心的后宫女子

  • 宋朝官帽上的两根“翅膀”是啥?了解用途后,才晓得赵匡胤有心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官帽,赵匡胤官帽图片,宋代官帽的翅膀

    关于宋朝,人们对其有爱也有恨,爱的是那文人治国的年代,无数的才子涌现出来,铸造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文化盛世,恨的是宋朝的皇帝多数昏庸,不仅在胜利的情况下签订澶渊之盟,连皇帝都被敌人抓了去。这些事情也被拍成影视作品,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人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宋朝当官的人所戴的官帽上的那两根“翅膀”是啥

  • 明朝最低调的皇帝,在位仅六年,却将全世界一半的白银都挣了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最贤明的4个皇帝,明朝十大最可惜皇帝,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闪烁的明星在大放光彩,他们用行动在推动着历史向前进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民族。朝代的更迭,历史的演变,一代代国君,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历史宝座,他们大都政绩突出,社会文明开化,带领着人们开拓美好的未来。九五之尊,国之栋梁,他们都是一国的佼佼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

  • 宋江被毒杀前,为何要拉着李逵一起?只是为了结拜时的承诺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从三国时期的刘关张桃园结义,到隋唐时期的秦叔宝、程咬金结义,再到宋朝的梁山结义,这一套程序基本是一成不变,甚至连说辞都没有丝毫改动。然而古往今来做出这些承诺的人虽然很多,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貌似梁山水泊的宋江李逵等寥寥数人做到。不过宋江与李逵之所以能够做到“同死”,更多的还是出于宋江一个人的主意

  • 靖难之役时,若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是否还敢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在登上那皇帝宝座之前,却也有如被流放一般,以万金之躯,以杰出之才,被迫偏安一隅。朱棣在以清君侧为名造反之前,不得不说的便是建文帝的削藩之举。为了保证帝王权力的集中,削藩势在必行,但建文帝采取的政策,却着实过于偏激。削藩之初,周王被囚,湘王举家自焚,齐王被囚,代王被囚,岷王流放于漳州。三位藩王被囚

  • 嫡长子孙也不能袭爵?明成祖:抓阄定输赢吧!大明仅此一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明成祖像—图侵删首任遂安伯—陈志陈志,四川重庆府巴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率领族人归附刚刚称吴王的朱元璋,被授予正七品总旗的职务。洪武三年,此时距离至正二十四年归附已经八年,陈志才升迁为宣州卫百户,可见陈志在开国期间八年间,几乎没有任何表现。洪武八年,升燕山中护卫副千户,这也是陈志改变命运的一次升迁。

  • 朱元璋身边有一女子,紧要关头能顶千军万马,没她朱元璋难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背后有一个非常好的女人,朱元璋一生三个贵人,朱元璋身边唯一得到善终的人

    “封赏国戚成泡影,斩杀功将止屠刀。匡扶社稷扬仁爱,保护太医抛药疗。正气满身千载颂,母仪天下万年高。“这首诗歌颂明太祖孝慈高皇后,就是常说的马皇后,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陪伴朱元璋从农民起义军一步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她辅佐朱元璋的故事不胜枚举,今天就简单说说这个深受百姓喜爱的”大脚皇后“。公元1

  • 明朝中期第一名将,从奴隶到大将军,开创对付蒙古骑兵的绝招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中原王朝衰落之时,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就会趁势而起,在中原虚弱无力之时入侵掠夺,使得中原百姓损失惨重。汉朝时期,霍去病封狼居胥,卫青勒石燕然的功绩成为了后世将领的追求,守卫边疆,驱逐外族,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梦想。明朝的建立正是驱逐了外族,将元朝赶到了草原所重新创建了王朝。提起明朝,我们随口能够说出

  • 李景隆是朱棣放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后面朱棣的态度表明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景隆和朱棣决战,李景隆朱棣傻傻分不清,朱棣为什么要打李景隆

    李景隆其实上面说的三个原因都不是李景隆失败的根本原因,比如第一个原因说是李景隆不行,这一点或许有那么一点原因,但是只是局限于统率打仗方面,在举手投足,书画文字,知识兵法上在当时绝对是一流。《明史》:"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大概的意

  • 宋代人到底有多爱洗澡?沐浴行业的兴盛,也是宋朝经济的缩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宋朝经济发生的变化,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初中历史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后来民间的娱乐方式,沐浴似乎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难怪苏轼会在《安国寺浴》中这么写道:“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一、沐浴的多样性1.仪式与习俗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沐浴在早期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事。在全球范围内,沐浴似乎都与庄重的仪式或者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