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像—图侵删
首任遂安伯—陈志
陈志,四川重庆府巴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率领族人归附刚刚称吴王的朱元璋,被授予正七品总旗的职务。洪武三年,此时距离至正二十四年归附已经八年,陈志才升迁为宣州卫百户,可见陈志在开国期间八年间,几乎没有任何表现。
洪武八年,升燕山中护卫副千户,这也是陈志改变命运的一次升迁。燕山中护卫是后来燕王朱棣的嫡系本部人马之一。后面几乎所有的靖难功臣都是出自燕山三护卫。陈志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燕王朱棣的嫡系。
洪武二十五年,陈志升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并世袭指挥佥事。这一时期内陈志应该是有一段奇遇的,获得了比较大的战功。十几年内升迁正四品的中级武将,最重要的是还获得了世袭的资格。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身为嫡系的陈志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先是跟随燕王取得真定之战的胜利。建文二年,又参与了"白河沟之战"。直到燕军南下攻破南京,陈志一直参与其中。
永乐元年五月,明成祖大封靖难功臣。
钦封奉天靖难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遂安伯,实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有诰券。本身免一死,子免一死,三代一体追封有诰。——《明功臣袭封底簿.遂安伯》
叙靖难功,陈志以功封遂安伯爵位置。以燕山卫的元老武将的资历,又是追随明太祖平定天下的下级军官。看来陈志在靖难时的表现应该是平平无奇的,要不然也不会仅封伯爵。
笔者也未在史料中查到陈志在靖难时的突出表现,不管是明史还是实录,介绍陈志的史料都是寥寥二十余字。再加上陈志在永乐八年就病亡了,也没能在北征、平安南等战役再立功勋(年岁也高了,最少六十五往上)。
明成祖剧照,图侵删
二子先亡,嫡孙争相袭爵
永乐八年五月,遂安伯陈志病亡,明史称陈志
“恭谨受知,戮力戎行,始终不懈。”
这也算是对这位老将的盖棺定论吧,虽无大功,但也算恪尽职守,恭谨有度。当时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下旨照例遣官治葬。
陈志的病亡,导致遂安伯爵位的空缺。由于嫡长子陈良、嫡次子陈春都先亡于陈志之前。
以立嫡立长,嫡长亡则立嫡长孙
的原则,理应由嫡长子陈良的儿子陈瑄袭爵,但是其中却发生了变故。
陈志的嫡长子陈良,曾在洪武时犯错有罪,导致陈良的儿子陈瑄的嫡长孙地位受到了动摇。这也正常,毕竟这也是有先例可查的,洪武时常遇春长子常茂袭郑国公爵位,但是后来常茂有罪,改封常遇春次子常升袭爵。
而陈志的嫡次子陈春却是靖难时的功臣,在永乐初年的时候就做到了指挥使的职务。在永乐四年陈春病亡后,陈春之子陈瑛袭得了羽林前卫指挥佥事的职务,可见陈春的功劳还是不小的,已经获得了世袭指挥佥事的资格。这也是陈瑛敢于跟堂兄陈瑄争袭得底气所在。
正当陈瑄与陈瑛
“争相袭,分辨不下”
,有司又左右为难之际。明成祖,发出了这么一道圣旨。
陈瑄的父在洪武年间得罪了,不曾出气力,他却是陈志的嫡长孙。陈瑛的父(陈春),随征曾出气力,做指挥使死了。他(指陈瑛)已袭做指挥使了,若是着他袭了,于嫡孙的理上有碍。看着陈瑛的的话,他争俚,恁每官人议了再说,钦此。——《明功臣袭封底簿.遂安伯》
从明成祖的口气来看,他是偏向陈春的儿子陈瑛袭爵的。毕竟陈瑛是靖难时的功臣之子,相比明太祖对开国功臣的刻薄寡恩,明成祖本人对靖难功臣可是荣宠有加。但是碍于“嫡长子孙继承”的祖制,明成祖的意见是:
陈瑛已经袭了指挥使了,如果他硬要争袭爵位的话,你们吏部再商量商量吧。
偏袒之意不言而喻,可以说已经在暗示吏部让陈瑛袭爵。
但是吏部的大臣们却不吃这套,你自己想废嫡长立幼,又不想背这个锅,想让我们来背锅?吏部也一直迟迟没有下决议,拖到永乐八年九月都没有结果。吏部的官员又把皮球踢回给了明成祖,让他自己做决断。
历朝罕见的抓阄袭爵
遂安伯争袭之事已经拖无可拖,毕竟遂安伯争袭事件嫡、庶、长、幼关系清清楚楚,在有嫡长孙的情况下,陈良之子陈瑄是法定的承袭之人。
永乐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明成祖终于做了决断。
钦依吏部,明日引他两筒来。次日,引奏圣旨:一筒是嫡派,一筒的是父随有功,都袭得。如今写两筒纸阄着他拈,拈着的袭遂安伯。钦此!——《明功臣袭封底簿.遂安伯》
笔者愿称这道圣旨为大明第一无厘头圣旨,勋臣爵位的承袭理应保证传承有序,与国休戚。但是明成祖此举明显有为祖制,他个人是倾向于陈志的嫡次子陈春的儿子陈瑛袭爵,但是碍于祖制,却选择了“抓阄”的方法选择袭爵之人。最终陈瑛运气稍好,拈着阄了,得以袭遂安伯爵位,也算遂了明成祖的心愿。当然,其中有没有黑幕就不清楚了。
明成祖剧照——图侵删
争袭之心不死的嫡长孙陈瑄
永乐八年九月,陈瑛正式袭爵遂安伯。陈瑛也不算辱没其父、其祖名声。陈瑛屡次随明成祖北征,
累镇守永平、山海、蓟州等地,修筑了云州、独石等城
。明史称,
豪爽有将才,但是为人贪婪残暴
。
直到正统十一年,遂安伯陈瑛卒,陈英庶长子陈埙袭遂安伯爵位。正统十四年,陈埙随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死于“土木堡之变”。陈埙无子,陈埙之母朱氏请求立陈埙之弟陈韶袭爵。
陈瑄的争袭之心又活泛起来了,当时明成祖的圣旨是有漏洞的,
“二人都袭得”
,证明陈瑄也是有承袭资格的。陈瑛父子都袭了两代遂安伯了,如今侄子陈埙无嗣,理应轮到陈瑄这个嫡长孙了吧。为此,遂安伯爵位又发生了叔侄相争事件。
此时正值多事之秋,新即位的明代宗朱祁钰没有过多犹豫,随即下诏命速办此事。
既彼先有圣旨,两筒都袭得。如今朝廷用人之际,着总兵石亨、杨洪同兵部,将陈瑄、陈韶从公选老成堪任事者的着先袭。比后,若他又有功时,准他的子孙世袭。兵部会官议奏奉:既陈瑄年老筋力衰微罢,陈韶身量长成。着他袭遂安伯,随总兵官操习武艺。
明代宗的处置还是得当的,毕竟“土木堡之败”的余波尚在,朝廷精锐亦死伤殆尽,国家正是用才之际。明代宗以
“老成能任事者”
为要点,选择承袭之人。陈瑄早已花甲之年,力衰体微,而陈韶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在加上石亨、杨洪都是勋臣,虽然笔者没有查到陈瑛、陈埙父子与这石亨、杨洪有没有交集,但是同为勋贵武将,多半都是半熟脸,从情感方面上也会偏袒陈韶一方的。
可怜陈瑄,身为陈志的嫡长孙,按祖制理应是法定承袭之人。两次争袭遂安伯爵位都以失败告终。初次争袭,因明成祖的偏袒,运气又不佳,爵位让与堂弟陈瑛。二次争袭,又被以
“年老力衰”
剥夺了承袭资格,爵位让与了堂侄陈韶。真时也,运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