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嫡长子孙也不能袭爵?明成祖:抓阄定输赢吧!大明仅此一例

嫡长子孙也不能袭爵?明成祖:抓阄定输赢吧!大明仅此一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58 更新时间:2024/1/1 17:29:30

明成祖像—图侵删

首任遂安伯—陈志

陈志,四川重庆府巴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率领族人归附刚刚称吴王的朱元璋,被授予正七品总旗的职务。洪武三年,此时距离至正二十四年归附已经八年,陈志才升迁为宣州卫百户,可见陈志在开国期间八年间,几乎没有任何表现。

洪武八年,升燕山中护卫副千户,这也是陈志改变命运的一次升迁。燕山中护卫是后来燕王朱棣的嫡系本部人马之一。后面几乎所有的靖难功臣都是出自燕山三护卫。陈志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燕王朱棣的嫡系。

洪武二十五年,陈志升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并世袭指挥佥事。这一时期内陈志应该是有一段奇遇的,获得了比较大的战功。十几年内升迁正四品的中级武将,最重要的是还获得了世袭的资格。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身为嫡系的陈志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先是跟随燕王取得真定之战的胜利。建文二年,又参与了"白河沟之战"。直到燕军南下攻破南京,陈志一直参与其中。

永乐元年五月,明成祖大封靖难功臣。

钦封奉天靖难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遂安伯,实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有诰券。本身免一死,子免一死,三代一体追封有诰。——《明功臣袭封底簿.遂安伯》

叙靖难功,陈志以功封遂安伯爵位置。以燕山卫的元老武将的资历,又是追随明太祖平定天下的下级军官。看来陈志在靖难时的表现应该是平平无奇的,要不然也不会仅封伯爵。

笔者也未在史料中查到陈志在靖难时的突出表现,不管是明史还是实录,介绍陈志的史料都是寥寥二十余字。再加上陈志在永乐八年就病亡了,也没能在北征、平安南等战役再立功勋(年岁也高了,最少六十五往上)。

明成祖剧照,图侵删

二子先亡,嫡孙争相袭爵

永乐八年五月,遂安伯陈志病亡,明史称陈志

“恭谨受知,戮力戎行,始终不懈。”

这也算是对这位老将的盖棺定论吧,虽无大功,但也算恪尽职守,恭谨有度。当时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下旨照例遣官治葬。

陈志的病亡,导致遂安伯爵位的空缺。由于嫡长子陈良、嫡次子陈春都先亡于陈志之前。

以立嫡立长,嫡长亡则立嫡长孙

的原则,理应由嫡长子陈良的儿子陈瑄袭爵,但是其中却发生了变故。

陈志的嫡长子陈良,曾在洪武时犯错有罪,导致陈良的儿子陈瑄的嫡长孙地位受到了动摇。这也正常,毕竟这也是有先例可查的,洪武时常遇春长子常茂袭郑国公爵位,但是后来常茂有罪,改封常遇春次子常升袭爵。

而陈志的嫡次子陈春却是靖难时的功臣,在永乐初年的时候就做到了指挥使的职务。在永乐四年陈春病亡后,陈春之子陈瑛袭得了羽林前卫指挥佥事的职务,可见陈春的功劳还是不小的,已经获得了世袭指挥佥事的资格。这也是陈瑛敢于跟堂兄陈瑄争袭得底气所在。

正当陈瑄与陈瑛

“争相袭,分辨不下”

,有司又左右为难之际。明成祖,发出了这么一道圣旨。

陈瑄的父在洪武年间得罪了,不曾出气力,他却是陈志的嫡长孙。陈瑛的父(陈春),随征曾出气力,做指挥使死了。他(指陈瑛)已袭做指挥使了,若是着他袭了,于嫡孙的理上有碍。看着陈瑛的的话,他争俚,恁每官人议了再说,钦此。——《明功臣袭封底簿.遂安伯》

从明成祖的口气来看,他是偏向陈春的儿子陈瑛袭爵的。毕竟陈瑛是靖难时的功臣之子,相比明太祖对开国功臣的刻薄寡恩,明成祖本人对靖难功臣可是荣宠有加。但是碍于“嫡长子孙继承”的祖制,明成祖的意见是:

陈瑛已经袭了指挥使了,如果他硬要争袭爵位的话,你们吏部再商量商量吧。

偏袒之意不言而喻,可以说已经在暗示吏部让陈瑛袭爵。

但是吏部的大臣们却不吃这套,你自己想废嫡长立幼,又不想背这个锅,想让我们来背锅?吏部也一直迟迟没有下决议,拖到永乐八年九月都没有结果。吏部的官员又把皮球踢回给了明成祖,让他自己做决断。

历朝罕见的抓阄袭爵

遂安伯争袭之事已经拖无可拖,毕竟遂安伯争袭事件嫡、庶、长、幼关系清清楚楚,在有嫡长孙的情况下,陈良之子陈瑄是法定的承袭之人。

永乐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明成祖终于做了决断。

钦依吏部,明日引他两筒来。次日,引奏圣旨:一筒是嫡派,一筒的是父随有功,都袭得。如今写两筒纸阄着他拈,拈着的袭遂安伯。钦此!——《明功臣袭封底簿.遂安伯》

笔者愿称这道圣旨为大明第一无厘头圣旨,勋臣爵位的承袭理应保证传承有序,与国休戚。但是明成祖此举明显有为祖制,他个人是倾向于陈志的嫡次子陈春的儿子陈瑛袭爵,但是碍于祖制,却选择了“抓阄”的方法选择袭爵之人。最终陈瑛运气稍好,拈着阄了,得以袭遂安伯爵位,也算遂了明成祖的心愿。当然,其中有没有黑幕就不清楚了。

明成祖剧照——图侵删

争袭之心不死的嫡长孙陈瑄

永乐八年九月,陈瑛正式袭爵遂安伯。陈瑛也不算辱没其父、其祖名声。陈瑛屡次随明成祖北征,

累镇守永平、山海、蓟州等地,修筑了云州、独石等城

。明史称,

豪爽有将才,但是为人贪婪残暴

直到正统十一年,遂安伯陈瑛卒,陈英庶长子陈埙袭遂安伯爵位。正统十四年,陈埙随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死于“土木堡之变”。陈埙无子,陈埙之母朱氏请求立陈埙之弟陈韶袭爵。

陈瑄的争袭之心又活泛起来了,当时明成祖的圣旨是有漏洞的,

“二人都袭得”

,证明陈瑄也是有承袭资格的。陈瑛父子都袭了两代遂安伯了,如今侄子陈埙无嗣,理应轮到陈瑄这个嫡长孙了吧。为此,遂安伯爵位又发生了叔侄相争事件。

此时正值多事之秋,新即位的明代宗朱祁钰没有过多犹豫,随即下诏命速办此事。

既彼先有圣旨,两筒都袭得。如今朝廷用人之际,着总兵石亨杨洪同兵部,将陈瑄、陈韶从公选老成堪任事者的着先袭。比后,若他又有功时,准他的子孙世袭。兵部会官议奏奉:既陈瑄年老筋力衰微罢,陈韶身量长成。着他袭遂安伯,随总兵官操习武艺。

明代宗的处置还是得当的,毕竟“土木堡之败”的余波尚在,朝廷精锐亦死伤殆尽,国家正是用才之际。明代宗以

“老成能任事者”

为要点,选择承袭之人。陈瑄早已花甲之年,力衰体微,而陈韶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在加上石亨、杨洪都是勋臣,虽然笔者没有查到陈瑛、陈埙父子与这石亨、杨洪有没有交集,但是同为勋贵武将,多半都是半熟脸,从情感方面上也会偏袒陈韶一方的。

可怜陈瑄,身为陈志的嫡长孙,按祖制理应是法定承袭之人。两次争袭遂安伯爵位都以失败告终。初次争袭,因明成祖的偏袒,运气又不佳,爵位让与堂弟陈瑛。二次争袭,又被以

“年老力衰”

剥夺了承袭资格,爵位让与了堂侄陈韶。真时也,运也,命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身边有一女子,紧要关头能顶千军万马,没她朱元璋难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背后有一个非常好的女人,朱元璋一生三个贵人,朱元璋身边唯一得到善终的人

    “封赏国戚成泡影,斩杀功将止屠刀。匡扶社稷扬仁爱,保护太医抛药疗。正气满身千载颂,母仪天下万年高。“这首诗歌颂明太祖孝慈高皇后,就是常说的马皇后,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陪伴朱元璋从农民起义军一步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她辅佐朱元璋的故事不胜枚举,今天就简单说说这个深受百姓喜爱的”大脚皇后“。公元1

  • 明朝中期第一名将,从奴隶到大将军,开创对付蒙古骑兵的绝招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中原王朝衰落之时,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就会趁势而起,在中原虚弱无力之时入侵掠夺,使得中原百姓损失惨重。汉朝时期,霍去病封狼居胥,卫青勒石燕然的功绩成为了后世将领的追求,守卫边疆,驱逐外族,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梦想。明朝的建立正是驱逐了外族,将元朝赶到了草原所重新创建了王朝。提起明朝,我们随口能够说出

  • 李景隆是朱棣放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后面朱棣的态度表明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景隆和朱棣决战,李景隆朱棣傻傻分不清,朱棣为什么要打李景隆

    李景隆其实上面说的三个原因都不是李景隆失败的根本原因,比如第一个原因说是李景隆不行,这一点或许有那么一点原因,但是只是局限于统率打仗方面,在举手投足,书画文字,知识兵法上在当时绝对是一流。《明史》:"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大概的意

  • 宋代人到底有多爱洗澡?沐浴行业的兴盛,也是宋朝经济的缩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宋朝经济发生的变化,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初中历史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后来民间的娱乐方式,沐浴似乎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难怪苏轼会在《安国寺浴》中这么写道:“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一、沐浴的多样性1.仪式与习俗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沐浴在早期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事。在全球范围内,沐浴似乎都与庄重的仪式或者思绪

  • 李善长,朱元璋说是大明之萧何,但为何最后两人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善长对朱元璋忠心吗,历史上朱元璋与李善长,历史上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

    萧何剧照萧何是汉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作为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萧何帮助刘邦管理了大后方,让刘邦上前线没有后顾之忧,为汉朝开国举贤荐能,从不避讳,为汉朝的建立添砖加瓦,从不邀功,建国后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这是刘邦对萧何的最高评价,从这句话里也足以说明萧何对于刘邦和汉朝处于

  • 朱高炽对朱棣说两段话就解决了问题,朱棣就是想拒绝都没有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高炽为啥否定朱棣的下西洋国策,朱高炽怼朱棣完整版,朱棣临死前和朱高炽说的话

    话说明仁宗朱高炽在面对自己的父亲朱棣的时候,总是唯唯诺诺的样子,看上去没有做皇帝的样子,可是有一次朱高炽突然变了一个态度,对朱棣没有恭敬如斯,而是甩脸子,这一次真算是破天荒了。朱棣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胖儿子居然敢这样跟他讲话,于是耐心地听完了朱高炽的讲话。朱高炽面对着自己的父亲虽然很气愤但是却不敢抬头

  • 朱高炽和杨士奇解释自己独断的原因,是何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士奇活到几岁,杨士奇朱瞻基夜谈,朱棣临终对话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杨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和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

  • 朱元璋要杀外甥,马皇后穿着补丁衣服前来,朱元璋:罢了,不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朱元璋为了实行中央集权,在后期大肆清除开国功臣的做法,也让他背负了许多骂名。在朱元璋晚年,当初与他共同开创大明朝的“兄弟们”已经十不足一,甚至连他的亲外甥都险些被他斩杀,所幸被马皇后穿一件破衣所救。朱元璋为何要对自己的亲外甥下手?马皇后这件衣服又有何特殊之处,能够左右朱元璋的决定?故事还要从头

  • 宋朝粮食陈化的原因有哪些?政府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产量最高的粮食是什么,宋朝粮食储备方法,宋朝的粮食是什么

    由于宋朝是在战乱之中建立的,所以宋朝时期的农业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的差,所以宋朝时期人民的吃饭问题就更加的迫切,面对粮食陈化就更加的重视,宋太宗曾经就说过“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为了防止粮食因为陈化而浪费宋朝政府推出了非常多的解决措施。一、天灾导致的粮食

  • 明朝建国,衍圣公左右逢源,朱元璋鄙夷道:你家都当几十代汉奸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如何对待衍圣公,衍圣公现在叫什么,衍圣公孔令怀

    每个朝代开国,紧要之事就是要找到孔氏后裔,并加以封爵、进官,以笼络天下士人。在宋、金对峙时期,甚至同时出现过两个衍圣公。可见孔氏后人这块金字招牌,对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公元1267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大元。忽必烈也在第一时间按前朝惯例,册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鉴于孔氏子孙左右逢源,金来降金,蒙来降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