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面说的三个原因都不是李景隆失败的根本原因,比如第一个原因说是李景隆不行,这一点或许有那么一点原因,但是只是局限于统率打仗方面,在举手投足,书画文字,知识兵法上在当时绝对是一流。
《明史》:"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李景隆不仅学习好,而且长得眉清目秀的,就连朱元璋每次上朝的时候都想多看他两眼,可见不是浪得虚名的。
因此朱允炆对李景隆也是很上心的,而作为皇帝的心腹,李景隆也是很忠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只是朱棣对这个李景隆不是太看好,说是李景隆这个人总是在一些事情上只做表面文章,肚子里没有什么实用的东西,大概和战国时代的赵括有一拼。
朱允炆
事实上是什么样子呢?在朱允炆开始实行削藩政策以后,对于自己能够掌握实际的大权很是开心,在遇到叔叔朱棣的时候,也不觉得害怕了,因为有李景隆在,安心不少,这一定朱允炆从始至终都是信心十足的,而在对待李景隆的做法上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在朱棣刚开始造反的时候,黄子澄直接想到的就是李景隆,于是推荐他为大将军统兵御敌。这个想法和朱允炆的不谋而合,二话不说,朱允炆就给了李景隆50万的大军,让他带领人马前去灭了燕王。朱允炆相当高兴了,因为有了李景隆在这里为自己保驾护航,还用担心吗?
可是李景隆似乎是出师不利,首攻北平,就被一个胖胖的朱高炽用1万人把李景隆的50万人给挡在了外面,结果那是惨不忍睹,根据史料记载,李景隆那是丢盔弃甲的连夜撤退。这样的失败本来是要治罪的,但是朱允炆却是一反常态的认为是自己的错,认为自己给的权力还不够大,才导致的李景隆惨败。于是又给李景隆加官进爵,甚至把象征皇权的斧钺都给了李景隆,这种信任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吧?
李景隆
拥有更多权力的李景隆开始了第二次与燕军的交锋,在今天的河北雄县,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兵六十万,结果还是败给了朱棣,并且是把朱允炆赐给他的斧钺都给丢了,这是多么的耻辱和败绩啊!整个朝廷的人都要求杀了李景隆,连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也说话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朱允炆再次保下了他。
其实在这个时候,不管是谁都会认为李景隆就是朱棣的卧底,说不定李景隆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卧底了,但是不知道是天真还是真的信任李景隆,朱允炆竟然站到了满朝文武的对立面,让李景隆代表自己去和朱棣谈判,说是要划江而治。
已经胜券在握的朱棣怎么会答应这个要求呢?于是拒绝谈判,直接开打了,此时的李景隆在干什么呢?在南京城里御敌,这个时候他还是心向朱允炆的,可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不知道李景隆怎么了,竟然和谷王朱椿一起打开了城门,把朱棣给放了进来。至此,李景隆算是真的叛变了,成为了朱棣的左膀右臂。
朱棣
李景隆作为一个投降派,不是什么好人,这一点朱允炆没有看到就自焚了,而朱棣却知道,但是作为一个上位的皇帝,不能杀功臣,不然后世会怎么说呢?于是想了一计,给了李景隆高官厚禄,让他成为百官之首,这样一来等于说把李景隆放在了架子上烤了起来,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朱棣的做法是对的(朱棣的表面做法,给李景隆加官进爵,位列百官之首),所以就有很多人站出来弹劾他,刚开始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朱棣重来就不过问,就当没有听见,但是当听到别人说李景隆在家里作威作福的享受和皇帝一样的待遇的时候,朱棣不由分说的就把李景隆给软禁起来了,不由分辨。
李景隆也是有罪难辨,因为他根本见不到朱棣,但是不管怎么说,李景隆一直到永乐末年才死。
综上所述,李景隆并不是朱棣的卧底,而是朱允炆的铁杆粉丝,至于最后他的叛变,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犯的错,很可能在这次谈判后就会被收拾,或者在朝中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了,所以他才选择朱棣而放弃朱允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