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景隆是朱棣放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后面朱棣的态度表明了一切

李景隆是朱棣放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后面朱棣的态度表明了一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594 更新时间:2024/1/24 12:01:24

李景隆

其实上面说的三个原因都不是李景隆失败的根本原因,比如第一个原因说是李景隆不行,这一点或许有那么一点原因,但是只是局限于统率打仗方面,在举手投足,书画文字,知识兵法上在当时绝对是一流。

《明史》:"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李景隆不仅学习好,而且长得眉清目秀的,就连朱元璋每次上朝的时候都想多看他两眼,可见不是浪得虚名的。

因此朱允炆对李景隆也是很上心的,而作为皇帝的心腹,李景隆也是很忠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只是朱棣对这个李景隆不是太看好,说是李景隆这个人总是在一些事情上只做表面文章,肚子里没有什么实用的东西,大概和战国时代的赵括有一拼。

朱允炆

事实上是什么样子呢?在朱允炆开始实行削藩政策以后,对于自己能够掌握实际的大权很是开心,在遇到叔叔朱棣的时候,也不觉得害怕了,因为有李景隆在,安心不少,这一定朱允炆从始至终都是信心十足的,而在对待李景隆的做法上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在朱棣刚开始造反的时候,黄子澄直接想到的就是李景隆,于是推荐他为大将军统兵御敌。这个想法和朱允炆的不谋而合,二话不说,朱允炆就给了李景隆50万的大军,让他带领人马前去灭了燕王。朱允炆相当高兴了,因为有了李景隆在这里为自己保驾护航,还用担心吗?

可是李景隆似乎是出师不利,首攻北平,就被一个胖胖的朱高炽用1万人把李景隆的50万人给挡在了外面,结果那是惨不忍睹,根据史料记载,李景隆那是丢盔弃甲的连夜撤退。这样的失败本来是要治罪的,但是朱允炆却是一反常态的认为是自己的错,认为自己给的权力还不够大,才导致的李景隆惨败。于是又给李景隆加官进爵,甚至把象征皇权的斧钺都给了李景隆,这种信任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吧?

李景隆

拥有更多权力的李景隆开始了第二次与燕军的交锋,在今天的河北雄县,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兵六十万,结果还是败给了朱棣,并且是把朱允炆赐给他的斧钺都给丢了,这是多么的耻辱和败绩啊!整个朝廷的人都要求杀了李景隆,连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也说话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朱允炆再次保下了他。

其实在这个时候,不管是谁都会认为李景隆就是朱棣的卧底,说不定李景隆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卧底了,但是不知道是天真还是真的信任李景隆,朱允炆竟然站到了满朝文武的对立面,让李景隆代表自己去和朱棣谈判,说是要划江而治。

已经胜券在握的朱棣怎么会答应这个要求呢?于是拒绝谈判,直接开打了,此时的李景隆在干什么呢?在南京城里御敌,这个时候他还是心向朱允炆的,可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不知道李景隆怎么了,竟然和谷王朱椿一起打开了城门,把朱棣给放了进来。至此,李景隆算是真的叛变了,成为了朱棣的左膀右臂。

朱棣

李景隆作为一个投降派,不是什么好人,这一点朱允炆没有看到就自焚了,而朱棣却知道,但是作为一个上位的皇帝,不能杀功臣,不然后世会怎么说呢?于是想了一计,给了李景隆高官厚禄,让他成为百官之首,这样一来等于说把李景隆放在了架子上烤了起来,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朱棣的做法是对的(朱棣的表面做法,给李景隆加官进爵,位列百官之首),所以就有很多人站出来弹劾他,刚开始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朱棣重来就不过问,就当没有听见,但是当听到别人说李景隆在家里作威作福的享受和皇帝一样的待遇的时候,朱棣不由分说的就把李景隆给软禁起来了,不由分辨。

李景隆也是有罪难辨,因为他根本见不到朱棣,但是不管怎么说,李景隆一直到永乐末年才死。

综上所述,李景隆并不是朱棣的卧底,而是朱允炆的铁杆粉丝,至于最后他的叛变,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犯的错,很可能在这次谈判后就会被收拾,或者在朝中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了,所以他才选择朱棣而放弃朱允炆的。

更多文章

  • 宋代人到底有多爱洗澡?沐浴行业的兴盛,也是宋朝经济的缩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宋朝经济发生的变化,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初中历史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后来民间的娱乐方式,沐浴似乎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难怪苏轼会在《安国寺浴》中这么写道:“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一、沐浴的多样性1.仪式与习俗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沐浴在早期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事。在全球范围内,沐浴似乎都与庄重的仪式或者思绪

  • 李善长,朱元璋说是大明之萧何,但为何最后两人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善长对朱元璋忠心吗,历史上朱元璋与李善长,历史上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

    萧何剧照萧何是汉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作为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萧何帮助刘邦管理了大后方,让刘邦上前线没有后顾之忧,为汉朝开国举贤荐能,从不避讳,为汉朝的建立添砖加瓦,从不邀功,建国后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这是刘邦对萧何的最高评价,从这句话里也足以说明萧何对于刘邦和汉朝处于

  • 朱高炽对朱棣说两段话就解决了问题,朱棣就是想拒绝都没有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高炽为啥否定朱棣的下西洋国策,朱高炽怼朱棣完整版,朱棣临死前和朱高炽说的话

    话说明仁宗朱高炽在面对自己的父亲朱棣的时候,总是唯唯诺诺的样子,看上去没有做皇帝的样子,可是有一次朱高炽突然变了一个态度,对朱棣没有恭敬如斯,而是甩脸子,这一次真算是破天荒了。朱棣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胖儿子居然敢这样跟他讲话,于是耐心地听完了朱高炽的讲话。朱高炽面对着自己的父亲虽然很气愤但是却不敢抬头

  • 朱高炽和杨士奇解释自己独断的原因,是何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士奇活到几岁,杨士奇朱瞻基夜谈,朱棣临终对话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杨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和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

  • 朱元璋要杀外甥,马皇后穿着补丁衣服前来,朱元璋:罢了,不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朱元璋为了实行中央集权,在后期大肆清除开国功臣的做法,也让他背负了许多骂名。在朱元璋晚年,当初与他共同开创大明朝的“兄弟们”已经十不足一,甚至连他的亲外甥都险些被他斩杀,所幸被马皇后穿一件破衣所救。朱元璋为何要对自己的亲外甥下手?马皇后这件衣服又有何特殊之处,能够左右朱元璋的决定?故事还要从头

  • 宋朝粮食陈化的原因有哪些?政府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产量最高的粮食是什么,宋朝粮食储备方法,宋朝的粮食是什么

    由于宋朝是在战乱之中建立的,所以宋朝时期的农业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的差,所以宋朝时期人民的吃饭问题就更加的迫切,面对粮食陈化就更加的重视,宋太宗曾经就说过“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为了防止粮食因为陈化而浪费宋朝政府推出了非常多的解决措施。一、天灾导致的粮食

  • 明朝建国,衍圣公左右逢源,朱元璋鄙夷道:你家都当几十代汉奸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如何对待衍圣公,衍圣公现在叫什么,衍圣公孔令怀

    每个朝代开国,紧要之事就是要找到孔氏后裔,并加以封爵、进官,以笼络天下士人。在宋、金对峙时期,甚至同时出现过两个衍圣公。可见孔氏后人这块金字招牌,对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公元1267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大元。忽必烈也在第一时间按前朝惯例,册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鉴于孔氏子孙左右逢源,金来降金,蒙来降蒙

  • 明代底层宗室的艰辛:三十未婚,乞讨他乡,甚至不惜勾结蒙古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同时规定后世子孙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只能在封地安享一生。没成想这些宗室日后却成为朝廷极大的负担,地方上为祸一方,财政上吃垮了国家经济。朱元璋剧照明代中后期,宗室人口急速膨胀,导致一省之粮“犹不足以供禄米之半”。没有禄米怎么办?拖欠呗!越欠越多,越欠越久,长者多数年。又不能从事其他工作,只能

  • 文臣上位,武者没落?浅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所有文臣排行,宋朝文臣的地位,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

    可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实行这样的政策,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皇权也更替频繁,相比较政治而言,武装力量才是皇权的根本,拥有军权也就拥有了皇权。当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政策区别于任何一个朝代,直接导致了宋朝的历史地位也颇受争议。一、黄袍加身,对武人的警惕1.多次见证禁军拥立唐朝

  • 探析范仲淹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中所起到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范仲淹北宋前期还是后期,北宋范仲淹的一生,北宋时期范仲淹做了什么贡献

    上行下效,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北宋官场逐渐形成了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风气,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样的官僚体系有好有坏。好处自然就是官员都满足于现状,没有人会想着造反,但坏处就是这样的官僚体系并不能做多少实事,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范仲淹就是北宋中期思想和政治变革的先驱者之一。北宋统治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