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武侯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奔波了一生,虽然,他没有成功地北定中原,但是,他的忠心和才智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在民众的口耳相传中,诸葛亮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自然应该是卓尔不群才对。可惜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诸葛亮结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子嗣诞生,等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担心后继无人的他只好给兄长诸葛瑾写信,请求兄长过继一个儿子给他。
诸葛亮是刘备的智囊,而诸葛瑾则一直为东吴效力。诸葛瑾收到信后决定将自己的次子过继给诸葛乔,但担心此事过于敏感,于是,便向孙权请示。获得孙权的同意后,诸葛瑾将自己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有了诸葛乔之后不久,他的妻子就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在欢喜的同时,也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在取名字的时候,他郑重地选了“瞻”字。诸葛瞻,字思远。很明显,诸葛亮希望自己儿子将来的成就超过自己。为了培养诸葛瞻,诸葛亮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在繁冗的工作中忙地焦头烂额,但还是挤出时间为诸葛瑾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
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更是成为了无数人的座右铭。令人悲叹的是,诸葛瞻八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在五丈原与世长辞了。临终之际,诸葛亮将诸葛瞻托付给了后主刘禅,希望诸葛瞻能够继续为蜀汉效力。刘禅有感于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于是,便对诸葛瞻大力提拔,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可惜的是,虽有父亲的谆谆教导和君主不留余力的提携,诸葛瞻还是没能成材。
延熙十六年(253年),吴国的诸葛恪起兵攻魏。当时,吴国和蜀国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盟友,诸葛恪的战况与吴国息息相关。蜀国大将张嶷认为诸葛恪过于冒进,恐怕会落入魏国的圈套,于是便给诸葛瞻写信,想要让他提醒诸葛恪。但是,诸葛瞻对于诸葛恪的行动置若罔闻,收到张嶷的信后也是无动于衷,直到吴军大败的时候才回过神来。
如此慢的反应能力,同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相比,相差何止千里万里。到了景耀四年(261年),后主刘禅将年仅三十五岁的诸葛瞻升任为卫将军,还让他掌管尚书台。自此,诸葛瞻集军事、政治大权于一身,基本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国务院总理了。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一般来说,位高权重的人都比较爱惜人才,就算做不到求贤若渴,起码也要亲近臣下。但是,诸葛瞻却连蜀国的老臣都留不住。
宗预是蜀国大臣中的元老级人物,连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对他十分敬重。他为人一向直率,一次,有人邀他一同去拜见诸葛瞻。当时,宗预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推辞道:“我现在老成这样子,早就不求升官了。如今能活多久还不知道,何必要向年轻人折腰呢?”之后,宗预再也没有登过诸葛瞻的门。而诸葛瞻见宗预这样行事,居然也没有丝毫的表示。从此,宗预这位老臣与蜀汉朝廷渐行渐远起来。
如果换成诸葛亮的话,即使是宗预不来拜见,他也会主动前往探望的。毕竟,群臣上下一心才是国家强有力的保障。诸葛瞻独揽大权多年,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对内,他对祸国殃民的奸臣束手无策;对外,他对一心北伐的姜维处处掣肘,甚至,多次上表请求罢免姜维。在诸葛瞻的胡乱指挥下,蜀国的国力江河日下,北伐胜利更是遥遥无期。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南下灭蜀,诸葛瞻率军迎战。当时,魏将邓艾向阴平(今甘肃陇南)逼近,形势对蜀国十分不利。关键时刻,诸葛瞻的部下黄崇劝他火速行军,在邓艾行至半路的时候予以截杀。不料,诸葛瞻对黄崇的建议不屑一顾,仍然坚持观望。看到蜀军不作为,邓艾有恃无恐地长驱直入,最终和蜀军决战于绵竹。
诸葛瞻自负地认为自己可以以逸待劳,打败邓艾不在话下。但是,无险可守的绵竹很难抵挡邓艾的大军。最终,诸葛瞻在乱军之中身首异处,他的儿子诸葛尚也战死了。绵竹陷落之后,邓艾趁势追击,直接灭亡了蜀国。他虽聪慧,但本身并不具备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他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没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有志兴国,临危受命,但刚愎自用,导致成都防线崩溃,蜀汉灭亡。
最终,诸葛瞻战死沙场,确实很悲壮。但是,悲壮的背后是“无能”。相比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他只能称作是“平日养尊不作为,临难一死报君王。”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