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冤,有以下几点:
一韩信自恃有才,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有才华的人受人欣赏,古往今来的才子不计其数,但是才子终究是才子,最终还要有一个欣赏他的主人,才能将其才华展现出来。韩信有才,他的军事才能令他目中无人,甚至在与刘邦交流的时候都会卖关子,让刘邦去猜测,刘邦是何许人也,一代帝王岂容他人玩弄?
其中有名的一个桥段便是韩信对刘邦说:我可以领兵打仗,但是您不能!因为我是将才。刘邦不悦,反问:那我呢?韩信说:您是帅才,能统领将才,但不能领兵打仗。
其实,韩信这样说的时候,刘邦对他已经心生芥蒂,作为一个开国帝王,连领兵作战的能力都没有,岂不让人笑话?所以,韩信的目中无人最终还是引来了杀身之祸。
二自身定位不清晰
作为帝王手下的一员大将,应该时刻明白君与臣的道理,既然身为臣子,就要恪守臣子之道,任何时候都不与帝王争,时刻都要记得自己的一切权利都是帝王赐予的,即可予之,亦可收之。然而韩信时常与刘邦平起平坐,高谈阔论,讲他的兵法独到之处。
其中有一个桥段是刘邦给韩信点了十万的兵力,让其作战。韩信说:主公为何给我十万兵力?韩信的本意是十万太少了。但是刘邦误会了,说:我曾统领过十万兵力,相信你也能统领这十万兵力。韩信听后哈哈大笑,说:区区十万兵力,不够不够,给我三十万吧!
一代帝王可领兵十万,你一个区区将军可领兵三十万,叫刘邦情何以堪?
三优柔寡断,终是败因。
最后这一点,就是韩信想谋反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这一点明显不如刘邦。有了谋反之心,即使不发动兵变,刘邦也不会留他。所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有心切记收敛,无心更要低调,免遭杀身之祸。
四帝王的御人之术,功高盖主的人不可留,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
自古以来,恃才傲物的人下场都不会太好,李白让高力士脱靴之后,余生郁郁不得志,就像他自己说得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性格决定了被贬谪的命运。
年羹尧居功自傲,居然让皇上的贴身太监亲自为其加菜,想必心中平起平坐的想法已然深种。最后被雍正处死,落得一败涂地。
所以说,就算一个人有才华,也要看对面的人是谁。该收敛的时候一定要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