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王朝:领导问你想不想升职,你该如何回答?你该跟和珅学学

乾隆王朝:领导问你想不想升职,你该如何回答?你该跟和珅学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08 更新时间:2024/2/23 2:27:00

1、命时任“闽浙总督”陈辉祖查抄亶望浙江祖籍家产,运送进京;

2、命和珅将王亶望等一干人犯押送回京,严加审讯;

那道晋升王亶望署理陕甘总督、赏戴三眼花翎的谕旨墨迹未干,“冒赈欺君案”就被实锤了,这等于直接打了乾隆皇帝的老脸。不用想也知道,乾隆皇帝需要召开一次朝会,撇清责任、重塑形象。

王亶望守着甘肃那么个穷地方,如果他的冒赈是为了甘肃百姓,或尚有可议之处,不能让百姓饿肚子!

注意乾隆皇帝的用词——“或尚有可议之处”。如果王亶望冒赈欺君是为了让百姓吃饱肚子,这件事“或许”,注意是“或许”还有商量的余地!也就是说,为了百姓,王亶望就算是“欺君”,朕也可能会原谅他!只是可能哟,别仗着有这句话你们就敢欺君,最终解释权在朕手里!

爱民如子的英主形象,树立起来了!

可紧接着,乾隆皇帝就将这个“可能性”给推翻了——领导最喜欢的“但是”来了:

朕原以为他开捐纳监是有份爱民之心,可是他中饱私囊,而且把通省的官员都扯了进去,你们说该怎么办吧?

可王亶望“冒赈欺君”非但不是为了百姓,不但中饱私囊,甚至还将通省弄得乌烟瘴气,让一省官场来了一次大地震。这句“你们说该怎么办吧”就等于“你们说,朕还能饶他吗”!

所以,这句话以后,满朝官员都没说话;就算被点名以后,刘墉也只是抱着吏部官册支支吾吾,不敢明言!

纪晓岚或许没听懂乾隆皇帝的暗示,也没看懂刘墉为支支吾吾,直接站出来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亶望该杀,首恶应办;胁从者却可以酌情让他们戴罪办差!

这些牵扯其中的贪官们,能留吗?留下不等于让乾隆皇帝永远处在一个笑话里,永远被啪啪打脸吗!很明显,直到现在,纪晓岚的智商仍然没在线上。

好在,这次朝会有对待贪腐零容忍的御史存在,一听两位朝廷重臣竟然袒护贪腐行为,以乾隆朝名臣钱沣为历史原型的刚直御史——钱峰,站了出来:

刘大人和纪大人的话,臣实在不敢苟同!

现在,你明白刘墉和纪晓岚为何不同意时任“书办”的和珅前往甘肃查办王亶望了吧!这个先例一开,刘墉和纪晓岚这两位高官就不再是无人能够进攻的所在,官场风险陡然增加了!

臣以为是贪官就该杀,没有什么戴罪办差的道理!

好了,有这样一位御史的代表人物力挺,乾隆皇帝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出处置决定了:

不管空缺多少官员,该杀的就得杀!

王亶望的案子处理完以后,恰好查抄其祖籍家产的陈辉祖也来到了京城。尽管这件贪腐案的影响极为恶劣,但事后的“论功行赏”也绝对不能少。所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只赏不罚,没人怕你;只罚不赏,又没人给你卖命;“赏”和“罚”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统治者的绝对权威。

朝堂上,陈辉祖大声汇报着查抄王亶望的家产:

臣共抄得王亶望白银一百万两,黄金两千两,财物三十箱,已如数移交户部签收!

这次“冒赈欺君案”虽然打了乾隆皇帝的脸,但“开捐纳监”得来的钱却并没有“还之于民”,而是尽数入了国库,充盈了乾隆皇帝的钱包。于是,王亶望等贪官们虽然被杀了,但甘肃通省的饥饿百姓仍在!

所以,什么“爱民之心”,什么“尚有可议”,这才是封建皇权制度的本质所在!

下面的人辛苦办差,乾隆皇帝自然给点关怀:

你辛苦了,从浙江到京城两千多里路,你路上没出什么差错吧?

注意,陈辉祖所担任的“抄家”差事并不难,就算办得漂亮恐怕也只能得到了一个“口头嘉奖,不记档案”的回馈。所以,陈辉祖必须再给自己找点功劳,以换取实质嘉奖。

臣也担心呐,怕沿途有乱民劫匪,因此带了二百名精壮的绿营兵,一路小心护送。

抄家抄得漂亮,钱物护送安排得更漂亮;总之,陈辉祖对得起乾隆皇帝那句“你办事,朕放心”的评价。这句话一出,陈辉祖能得“赏俸一年”的嘉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只是,陈辉祖汇报抄家所得的时候,跪在一旁的和珅立马警觉:不是四百多万吗?怎么变成了一百万了?

可和珅并没有立马揭穿或者质问陈辉祖,首先,事情尚未落实不能随便开口;再者,和珅刚刚整倒一个封疆大吏,如果立马再另一位封疆大吏进攻,难免会被人质疑初衷;还有,从乾隆皇帝和陈辉祖的说话语气来看,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绝不一般,不能擅自开炮。但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和珅还有一件大事需要面对,那就是乾隆皇帝的嘉奖,不能分心!

嘉奖完陈辉祖以后,乾隆皇帝开始转向和珅:

和珅,你这个差事办得也不错!小石头砸破了大水缸!

我们来看和珅的回答:

没有皇上的圣命,奴才只能是小石头;肩负圣命,奴才就是大石头了!

还是那句话,功劳都是领导的,必须是领导的。就算领导压根就没有参与其中,也要想尽办法把功劳推给领导。别忘了,“功劳”或许能决定你是不是能加薪升职;但“领导”一定能决定你是不是能升职加衔!

会说话能办事,这样的臣子要重用!于是,乾隆皇帝来了这样一句:

看来,你是想当块大石头了!

和珅再次给出满分答案:

皇上没有想的,奴才不敢想!

面对领导给出“想不想升职”的问题,一般都有三个层次的回答:

一般回答:如果领导信任,我愿意多担点担子,替领导分劳!

精明回答:我想不想不重要,您怎么决定才是关键!

和珅回答:您让我想,我就想;您不让我想,我不敢想!

一定要注意,领导问你的是“想不想”,和“当不当”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保持清醒,别怕肉麻,彩虹马屁、效忠决心往上招呼就行!

面对这样的下属,恐怕没有领导能够免疫,更何况乾隆皇帝这等自负到极点的君主。乾隆皇帝下达了嘉奖命令:

你有功,朕就该赏。你去做绿营书办之前已袭了三等轻车都尉,按官阶应该是从五品,朕就授你个五品实缺。从即日起,你就到户部主事任上去当差吧!

这里有几处较为明显的错误,虽然并不影响剧情发展,但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原则,需要作出解释:“三等轻车都尉”对应官阶应为“从三品”;“户部主事”乃系“正六品”官职!

担任“户部主事”的和珅,正好对接王亶望的抄家家产,继扳倒王亶望以后,和珅扳倒另一位封疆大吏的机会来了!

(本剧仅对电视剧《乾隆王朝》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看官辨识!)

更多文章

  • 雍正为何非要杀掉年羹尧?你看雍正在私人印章上,都刻了些什么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雍正印章大集合,雍正为何必杀年羹尧,雍正为什么在杀不杀年羹尧上纠结

    皆知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的,自然就存在着一套,有别于汉、唐、明等朝代的运作规则。而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传承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因为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族就是一种部落联盟的集团制。到了皇太极时期,虽他成了皇上大哥,可不论正规还是私人场合,皇太极还是要跟三位哥哥平起平坐的,没有啥特

  • 雍正继位后,众皇子下场凄惨,为何只有废太子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皇帝真的谋权篡位吗,雍正继位后阿哥们的下场,雍正继位的历史记载

    九子夺嫡让胤禛即雍正皇帝心寒不已,他继位以后仍然心有余悸。所以,对在九子夺嫡中粉墨登场的王爷们都没有手软,这里除了对皇十三子胤祥和废太子胤礽———十三爷胤祥本身和雍正的关系就不错,雍正上位十三爷也助了一臂之力,对胤祥好理所当然。那为什么雍正 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甚至关怀倍至呢?爱新觉罗·胤礽(16

  • 乾隆王朝:国泰获罪入狱,和珅为何命人送去一坛酒?杀人不见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王朝和珅查办国泰,和珅为什么没被满门抄斩,和珅真人照片

    只是,国泰到底出身勋贵,又是封疆大吏,自恃身份贵重;再加上其久历官场,反侦经验丰富;抱着“沉默到底”的原则,坚决抵抗朝廷钦差。作为“钦差正使”,和珅自然希望尽快查清国泰贪腐情状;再加上这个差事本就是和珅主动申请,万一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几乎等于直接打了自己的脸;更何况,本就靠着查处贪官迅速起家的和珅,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曾靠两招打败霍元甲,名字大家一听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状元”这个词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家最快想到的可能就是文质彬彬、手拿毛笔,右手一挥,造就一篇绝世文章的“文状元”。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状元,叫作“武状元”,由于古装剧里很少有这类题材,所以大家都并不是很熟悉。在清朝就有一位被记录在册的武状元,提起他大家可能都会很熟悉,他曾两招打败霍元甲,这个人就是张三

  • 清朝末年的九大总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九大总督都去哪了,清朝九大总督排行,清末的九大总督照片

    总督还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专职的总督,本文就不专门介绍了。总督是妥妥的二品以上大员,封疆大吏,实权在握。比如八国联军进京城时,东南几大总督弄个“东南互保”,慈禧也无可奈何。总督,自明朝始,清朝沿用。康熙收复台湾后,清政府逐步完善了八大总督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清末,乱世,为保卫龙兴之地——东北。第九

  • 清末老照片:光绪唯一的照片、荡秋千的老宫女、七位妻妾的老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光绪老照片100张,清末老照片三位女子合影,清末时期的老照片

    清朝的女人封建思想极其严重,认为大家闺秀就应该在家里窝着,不能见生人。那他们无聊的时候就会在自家厢房里吸食大麻来打发时间。图为1903年的乐队,据说还曾被召入宫中为慈禧演奏过呢。街边卖艺的艺人,他正在表演口吞宝剑,从他痛苦的表情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绝活。他身边的搭档在为他卖力解说,希望可以获

  • 康熙把一水果名叫错,老百姓跟着叫错了300年,如今你叫对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念错了一个水果名字,康熙读错水果名字,康熙把水果叫错300年

    在封建社会里,王权为大。谁不想拥有这至高无上的权利。在秦朝,秦二世在位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赵高贪恋权利,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不知道满足,为了验证群臣是否与他一心,在大庭广众之下,指鹿为马。妄图使群臣听令,到达权力巅峰。也便于铲除不顺于自己的人。可见皇权在那时是多么鼎盛,让人深陷其中,为之疯

  • 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对瓜农赞不绝口,回宫路上却突然下令:处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回宫路上杀了他,乾隆回宫完整版视频,乾隆路边吃瓜处死瓜农

    在古代中国,皇帝代表着权力的最高者,不只是掌握着国家的所有财产和事务,连其余人的生命也在皇帝的手里,生杀大权说杀就杀,于是就催生了帝王心术这个词。中国古代历史几千年,朝代的更替,皇帝数量竟有四百多位。这四百多位皇帝中掌握实权的占多数,但无论哪朝哪代,这些皇帝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伴君如伴虎”

  • 乾隆问武将想要何赏赐,一个要官位,一个要美人,结局却天壤之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皇帝问武将要何赏赐,乾隆有赏赐过日本人东西吗,乾隆官位排名

    这是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无数的君王和臣子共同诠释出的一条铁律,无人敢反对,也无人能反对,无论功劳再大,能力再高,只要惹了皇帝不高兴,那么下场便好不到哪去。当然也有些开明的君主,能听得见去逆耳的忠言,也能在当上皇帝之后,依然重用功臣,可是这样的帝王毕竟是太少了。纵观封建帝制时期,没杀过功臣,能与臣子同享

  • 八国联军抢走的“永乐宝剑”,如今价值超10亿,英国人却拒绝归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就拥有一把被后世誉为“15世纪中国剑之巅峰”的宝剑,这把剑铸于1420年,剑刃锋锐,削铁如泥。它长约90厘米,剑刃76厘米,重1.3公斤,在形制和纹饰上极具东方特色,如今的人们称之为“永乐宝剑”。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共22年,期间亲征蒙古,派遣郑和下西洋,使得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