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悲蜀相,捐躯五丈哀。尽忠报国志,功尚遮华盖。”这两句诗词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他本是退隐的高人,但却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最后为刘备所用。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起了治国的重任,全力辅佐起来刘禅,也就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刘禅虽是名义上的皇帝,但他却根本担不起大任,将所有的事情都交予诸葛亮处理。
一直到死,诸葛亮都仍牵挂着刘禅和蜀国的发展。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他还给刘禅留下了一个锦囊妙计,并特意嘱咐过打开时间和方式。
然而,诸葛亮实在是高估了刘禅,他不仅没有看懂诸葛亮真正的意思,还没有将此事给办好。此计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终于被解开。那么,诸葛亮究竟在锦囊妙计中留下了什么呢?
东汉末年,天下被三国瓜分。在这三个国家中,魏国的实力最强劲,大家也以为它会完成统一大业。而蜀国的实力最弱,不过,蜀国却是个藏龙卧虎的国家,就连卧龙诸葛亮都为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病逝前,特意嘱咐诸葛亮要帮助刘禅打理国家。如果有必要的话,诸葛亮甚至可以取而代之,自己成为皇帝。在刘备过身后,诸葛亮全力协助刘禅,为了扩大蜀国疆域,诸葛亮曾亲自带兵进行北伐。
公元228年,诸葛亮先是与吴国恢复了外交关系,之后便着力于北伐战争。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使出了一招声东击西,他对外宣扬要取郿城,但实际上,他却是带兵攻打祁山。
然而,这次的北伐战争却并不顺利。先是诸葛亮失去了荆州,而后,赵云也战败。就这样,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在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带兵攻打陈仓。然而,陈仓地区的守备过于森严。再加上魏国及时支援魏军,所以诸葛亮也只能不了了之。
229年,诸葛亮进行了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先是让陈武去攻打武都和阴平,但由于郭淮前去支援曹军。因此,诸葛亮则只能撤退。
在第四次北伐中,蜀军的粮草和兵力不足,而刘禅也听信了奸人的谗言。最终,诸葛亮再次被迫撤军。
234年,诸葛亮再次率领军队进行了第五次北伐。当时,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进行扎营。而司马懿想要拉长战线,通过延长时间来消耗蜀军的力量。
而诸葛亮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和吴国达成一致抗魏的协议。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诸葛亮此次亲自参与部署了所有事情。由于在此之前,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而此次,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诸葛亮在路途中一病不起。最终,诸葛亮不幸在路途中病逝。
病逝之前,诸葛亮为刘禅留下了一个锦囊妙计,并嘱咐其要等到自己去世后,亲自将其打开。刘禅不懂诸葛亮的用意,但还是尊重他的意思。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便打开了锦囊,锦囊中有一张纸条,里面只写着将自己葬于定军山中。在埋葬时,一定要由四位士兵抬着棺材前去定军山,而绳子在何处磨断,那就将其埋在那个地方。
随后,刘禅便让四位士兵抬着诸葛亮的棺材。然而,在抬了一天之后,绳子仍没有自行断裂。而这些士兵感到非常劳累,最后竟主动用刀将绳子给割断,直接就地埋葬棺木。
四位士兵回到蜀国后,便向刘禅汇报了情况。然而,刘禅却觉得此事有蹊跷。绑在棺木上的绳子明明很粗,但这几位士兵却在短时间内就回来了。
于是,刘禅便让人对这四位士兵严刑逼供。最终,士兵们说出了实情。怒不可遏的刘禅便命人杀掉士兵们,但他却没有询问埋身地点。
正因如此,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诸葛亮的埋葬地点。而诸葛亮为何会留下这么一个锦囊呢?当时,刘禅并没有体会到诸葛亮的用意。但如今,大家觉得诸葛亮竟是个高瞻远瞩的人。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盗墓贼。然而,最早的一批盗墓贼竟是以曹操为首的人,他们专门挖掘有钱有势人员的坟墓。在挖掘了坟墓之后,他们便会拿走金银珠宝。而这种办法也让曹操填补了资金,不至于缺少军粮。
不管在何时,盗墓都是一种无法让人理解的行为。诸葛亮或许已经想到了蜀国的结局,如果蜀国在灭亡之后,那他的坟墓极有可能会被盗。
诸葛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便想利用这样的方式来维护最后的尊严。况且,诸葛亮还是蜀国的丞相,他的棺木中肯定放有很多蜀国的机密东西。如果这些都落到了诸葛亮的手中,那蜀国将会再次陷入困境中。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其实是有先见之明的。为了避免自己的坟墓被人给盯上,所以他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办法。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分别是维护自己仅剩的尊严以及维护蜀国的安全。
当时,刘禅根本不了解诸葛亮的做法,但他却还是按照诸葛亮的心意行事,在这方面来看,刘禅还是非常听话的。但我们同样感到遗憾,因为我们不知道诸葛亮的埋葬地,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始终没有找出来。因此,我们也只能换一种方式来纪念诸葛亮,比如修建纪念馆。
诸葛亮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感受到了刘备的诚意后,他最终选择出山,并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蜀国。对于蜀国,诸葛亮可谓是做到了鞠躬尽瘁。甚至连去世前,他都仍在部署北伐战争,可见他有多劳心劳力。
结语:
作为一代军师,诸葛亮的智慧是无人能敌的,甚至连司马懿都不及他。虽然蜀国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诸葛亮却稳定了蜀国的局势,并没有让蜀国走向灭亡之路。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担起了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