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五国联合讨伐秦国,战事不顺,魏惠王想要与秦国讲和,派遣魏相惠施前往楚国。
因为楚怀王是本次合纵的主导,所以魏惠王希望由楚怀王带领着与秦国议和,摆脱兵祸。
楚王将要把惠施送到秦国去讲和。
楚臣杜赫对楚国重臣昭阳说:“这次讨伐秦国是楚国领头的。
现在惠施因为魏王而来,而您要送他到秦国,这是表明楚国领头侵伐秦国,让秦国相信魏国要讲和。
您不如不要采纳惠施的意见,但是暗地里派人去讲和拉拢秦国。”
眼看打不过秦国,楚国也想脚底抹油开溜。
直接把惠施送到秦国去讲和,无助于楚国摆脱兵祸。抢在魏国的前面与秦国讲和,对楚国十分有利。
昭阳说:“好。”于是对惠施说:“这次讨伐秦国是魏国领头的,现在您跟从楚国去讲和,楚国得利,而魏国会遭受怨恨。您回去,我将派人让魏国牵头议和。”
“凡为攻秦者魏也。”楚国不顾事实,颠倒黑白,出卖自己的跟随者,为了自己未来少受秦国的怨恨。
领头大哥就这种素质,合纵策略能成功吗?
[var1]
惠施回到魏国,魏王很不开心。
惠施没有完成外交任务,但是责任应该由谁承担呢?
杜赫对昭阳说:“魏国为了您抢先与秦国开战,减损了一半兵力,告诉您军力疲敝,您不理睬,请求讲和又没达成,魏国屈服而投奔齐国、秦国,您拿什么挽救局面呢?
东边有越国的威胁,北边没有魏国的帮助,而且还没有与齐国、秦国结交,这是楚国处于孤立,不如加紧讲和。”
看得出来,楚国目前对魏国除了利用还是利用。
楚国应该尽快与秦国讲和,然后让魏国与秦国讲和,免得魏国倒向齐国、秦国。
“谋莫难于周密。”(《鬼谷子摩第八》)杜赫思维缜密,有远见卓识,他努力避免楚国陷于孤立环境。
昭阳说:“好。”因此命人告知魏国,请与秦国讲和。
由于杜赫的谋划,楚国可能抢占先机,减少战败的损失,取得战败后的主动。
魏国在这件事上缺少杜赫这样思路清晰的谋划。“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魏国主动告诉楚国要与秦国讲和,完全没有考虑到楚国的心思。
魏王把楚国想得太好了,以为他们会遵守基本的礼义,结果又上当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