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的朱元璋,一跃成为大明天子,放眼整个历史几乎都未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即便同样是“布艺”出身的刘邦,在当时也是一个身居要职的亭长。
如此励志的人生,人们也不难理解“朱哥”会有众多的“粉丝”。
在一统天下之前,朱元璋还曾有过较为特殊的身份——和尚,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
当时的寺庙并不像现在这般行善功德的贵人,许多人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哪来的其他心思?
既然做和尚没能填饱肚子,朱元璋只得沦落街头当起了乞丐。
抛开其他的事情不言,朱元璋做过和尚,内心自然会有一些情感,可这两个字在他面前却是那样的敏感,难道心中还有无法被人们揭开的伤疤?
虽然自己有些反感,但他们也是人,出格办事儿必然会激起怨言,有人却不这么认为。
据相关野史记载,朱元璋在位时,有尼姑状告和尚非礼,朱元璋没有过多的言语,闻了一下尼姑后,便下令“凌迟”了一位尼姑,这未免过于唐突?
状告和尚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朱元璋将这句真理展现到淋漓尽致。
自己出身在农民家庭,知道百姓们最需要什么,可心里总是感觉做得不够好。平时若是有时间,朱元璋便会亲自来到民间视察,绝不能让大明亡于某些奸臣的嘴中。
后来有个地方经常有百姓被抢夺的消息传来,朱元璋决定亲自去“会一会”。
大明刚刚建立,有这些人是正常的,亲自到来一方面是精神上的震慑,另一方面也会派出重兵进行镇守。
走到最后一个小巷时,朱元璋发现这里聚集着众多百姓,随即上前查看。
原来是一位尼姑正在告状,称旁边的那位和尚非礼她。自己清心寡欲一生,绝对不能轻易放过他,县衙大人生在台上听其哭诉。
这要是常人,朱元璋估计都不会当回事儿,毕竟是和尚,那就得好好看看真相。
一同前往的还有大明军师刘伯温,旁边跟着几位身强力壮的“保镖”。
鉴于尼姑的身份,县衙大人并没有过多的思考,随即一张“斩令”往地上一扔,士兵随即将他拖去进行斩首。
刘伯温和朱元璋都觉得此事有些蹊跷,随即走上前去。
看到天下国君来到这里,县衙大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皇上万岁万万岁”,然后还在一旁责备下人怎么都不通知自己。
这恰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若是当地方官得知自己的行程,呈现在眼前的必然是“假象”,所以朱元璋经常会“微服私访”。
朱元璋下令将和尚带回,此时绝不能就这样潦草结束,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他真的做了这样的事情?
“皇上,尼姑这个身份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么一说朱元璋可来气了,难道和尚就不能证明吗?那我倒要好好盘问一番。
结局反转
此时的尼姑已经有些许慌张,但为了故作镇定,她开始在原地打坐念经。
朱元璋早已察觉到这一点,将县令叫到自己的身边说了几句悄悄话。诸位不用过多怀疑,只不过是在向县令传递一些“审讯技巧”罢了。
“台下之人,请再说一下自己所遭受的冤情”。
“小女子是出家之人,要前往另一个寺庙讲经。因为路途遥远,路过此地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寺庙,决定上前讨杯水喝,然后由他带路,后来……”
话还没说完,尼姑就开始哭泣。
小和尚成打坐状态,没有任何的神态变化,表示“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言外之意很明显,人因为心生爱意才会变得有仇,人因为有了爱意才会变得恐怖。当然,这里说的是“七情六欲”,朱元璋自然是深有了解的。
朱元璋表示:“若你有冤情,请申辩”。
和尚摇了摇头,表示“世俗之事不必过多纠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今遇此事,不过是命中劫难罢了”。
旁人或许看不出来,但在朱元璋眼里,这一定是潜心修行之人,自己一定要为他主持公道。
她走到尼姑的旁边,用手轻轻地扇了扇,浓浓的胭脂味扑鼻而来。除此之外,尼姑的耳朵上还有耳洞,这早已打破了修行的约束。
朱元璋走到刘伯温跟前,正准备向其诉说此事,突然听到一位士兵大喊:大人不好了,有座寺庙里发现了许多……
话还没说话,尼姑直接跪在地上喊“冤枉”。
“他话都还没说完,你冤枉什么?”朱元璋回答,此时的尼姑早已露出破绽。
后来和尚表示:自己奉师傅之命前往别的寺庙,一路上都没有化到斋饭,因为身体上是在虚弱,所以在路过这座寺庙时,就想讨碗水喝,没想到被她们在水中下了毒。
原来这些尼姑都为假的,很多人路过寺庙时都会烧香,她们借此机会下毒然后抢夺钱财,但和尚却身无分文。
因为怕自己的计划败露,所以恶人先告状,对和尚进行了诬陷。
话罢,朱元璋当即下令,将她和这里寺庙中所有的尼姑全部凌迟,潜心修行的和尚清白也得以正名。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还是归功于朱元璋的缜密心思。
有人说这是因为朱元璋与和尚是同道中人,也有人说朱元璋是在上演“门界斗争”,不管是什么样的初心,最终能将真相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已经足够了。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心存善念,口吐善言,身行善事。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你自己的付出终有一天都会得到回报。善念在心,善行于身,才能心安理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亦不例外。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