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是从唐宪宗元和三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持续时间将近40年,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是世家门阀,李德裕的父亲就是一名相李吉甫,唐武宗时,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基本是以寒门为主,唐武宗时期李党达到鼎盛,唐宣宗的前期,就是牛党当家。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导致唐王朝的政局愈发混乱,从而加速了唐王朝走向灭亡。如果说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是由于政见不和,明末党争是由于利益纠葛的话,看上去牛李党争是贵族与寒门之争。而实际上更多的是私人恩怨。
双方斗争的起点跟科举制度有关。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朝廷科举考试。当时已获得进士功名的牛僧孺、李宗闵同时进京赴考。二人痛斥朝政积弊,并对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亲)多有讥讽,导致双方关系撕裂。在李吉甫的建议下,唐宪宗对牛僧孺和李宗闵从此不予任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牛僧孺和李宗闵有错在先、你想想两个刚刚工作的大学生居然对当朝宰相的施政方针提出质疑并讥讽,实在是过分。而这位宰相也过于小肚鸡肠,而大多数朝臣认为牛僧孺和李宗闵并没有徇私舞弊,是李吉甫栽赃陷害。就此唐宪宗只好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李宗闵辗转各地,给一些藩镇节度使充当幕僚谋生。直到李吉甫病逝,二人才重新获得朝廷的启用。但谁也没有想到,“牛李党争”就是在这种起因的情况下开始了。
牛僧孺、李宗闵支持科举制度,反对门第取士,而李德裕和郑覃反对科举制度,他们认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意思就是世家子弟自幼熟悉国家典章,自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用教而自成”。牛李两党对科举制度的不同态度,反映了新兴阶级与贵族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进一步来说,两个阶层的大夫有着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经历,执政理念各有不同。你很难像出身截然不同的治国精英会有相同的治国理念,于是内部派系就此产生。这既是新兴阶级与贵族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也是新兴阶级与贵族阶级之间对于朝堂控制的博弈。更有政见上的对立。
牛僧孺、李宗闵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因此短短几年时间就进入朝廷中枢,牛僧孺当上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把离相位只有一步之遥的李德裕外放为。如此反复,李德裕、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的仇怨越结越深,彼此攻击的手段越来越狠辣。从政见之争变成了互相倾轧,牛僧孺为政清廉,李宗闵以人为本,李德裕智勇兼备,如果三人联手,大唐未必不可中兴。只能说,党派利益蒙蔽了他们的双眼。每至此刻,想起李义山,夹缝中的人,感觉十分惋惜。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