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崇祯的旨意,袁崇焕要被“凌迟处死”,这是极刑中的“极刑”,要一刀一刀的从犯人身上剐肉,直到犯人死去,在民间,我们称为“千刀万剐”。
袁崇焕,被整整剐了3543刀。
据《明季北略》中记载,当袁崇焕的肉被割下来以后,附近的百姓争相购买,买来以后就着烧酒吃到肚子里,边吃还边骂:“大汉奸,卖国贼,活该千刀万剐”。
相比较老百姓们的激愤,袁崇焕表现的非常镇定,他甚至还抽空做了一首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将死之时,袁崇焕还心系辽东,平定辽东,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未完成的心愿。
袁崇焕死后,他的妻子和女儿被流放到3000里之外,查抄他的家产的时候,发现堂堂兵部尚书,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私人财产。
行刑结束后,袁崇焕手下的一名小兵“佘哥仔”,冒死去捡回了一些残碎骸骨,用袁崇焕生前的衣服包裹着,埋葬到了广东会馆名下的一个公墓里。
一个清贫,忠义的边关大将,为何会成为百姓口中的“汉奸”,袁崇焕到底是一个“忠臣”,还是“奸臣”?
俗话说:“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我们是时候还袁崇焕一个公道了!
书生领兵,初显大将之才
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老家在广东东莞。
原本,他是一个读书之人,大把的青春都用在了科举考试上,直到万历四十七年才高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那一年,他35岁。
就在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20万明朝精锐部队,兵分四路去围剿后金的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的5万人马打的找不到北,这一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之战”。
从此以后,辽东,就成了女真人的天下,也成了明朝的一个心头大患。
一年后,万历皇帝病逝。
天启二年,袁崇焕被破格提拔到兵部任职,他奉命到山海关外进行巡视,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流离失所的难民,鲜血染红的大地,袁崇焕痛心疾首,发誓要铲除“建虏”,夺回大明的辽东河山。
回到北京后,他向天启皇帝上书:“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当时的明朝,九战九败,被女真人打的没脾气,谁也不敢去趟辽东这潭浑水,听到袁崇焕主动请缨,天启皇帝很高兴,拍着袁崇焕的肩膀说:“好样的,我看好你”。
带着皇上的殷切期望,袁崇焕到辽东走马上任了。
当时,袁崇焕还有一个上级,叫“王在晋”,是辽东经略,这个职位,是专门为辽东战事而设立,是主管辽东战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虽为军事长官,但是王在晋却是文人出身,没有任何的带兵经验,袁崇焕到任后,就辽东的防御问题,俩人产生了矛盾。
按照王在晋的部署,辽东兵马全部在山海关一线,山海关,是大明朝最后的防线,一旦被女真人突破,就可以直捣京师,这种安排,是极其危险的。
袁崇焕提议,我们的防线,必须要摆在山海关外,不能把山海关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王在晋虽然勉强同意,但却要求在山海关外的8里处,建一座新城,用来建立防线。
袁崇焕真是苦笑不得:“8里,有什么意义呢?敌人的骑兵几分钟就跑过来了,你恐怕连城门都来不及关”。
为此,袁崇焕大胆越级上报,直接给皇帝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在辽东遇到的问题,很快,天启皇帝就派了一个人过来了,这个人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叫孙承宗。
孙承宗的到来,让袁崇焕看到了希望,他对孙承宗说:“孙大人,我辽东数座重城都守不住,区区一座新城又如何能守住?如若到时城破了,那我大明军队节节败退,我是开城门还是不开城门。区区八里,敌人转瞬即到,这败兵到底是我大明的守军还是敌人的先锋?”
孙承宗问他:“依你之见,该如何布防”。袁崇焕掷地有声的说:
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宁远,关外要害也!
宁远,是现在的辽宁葫芦岛市兴城县,距离山海关有200里,是一个军事重镇,女真人想要南下,必须要经过宁远。
袁崇焕的表现,让孙承宗眼前一亮,他似乎看到了大明收复辽东的希望,因此,主动向皇帝上书,留在辽东,代替王在晋,出任“督师”。
在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来到了宁远。
在女真人的侵扰之下,这座城已经破败不堪,到处都是断垣残壁,袁崇焕派人进行修整,加固工事,很快,就在宁远建立起来了坚固的防御。
城有了,但是还缺人,辽东兵马,表面上有7万人,实际上有1万人都是空饷,真正的人数不足6万,就这些人,还都是一些老兵油子,领钱的时候很积极,打仗的时候跑的比谁都快。
因此,袁崇焕又重新在辽东流民中招募兵马,数量大概有几千人,人数虽少,但是,这些人都是被女真人占领了家乡,夺取了妻儿的人,因此,战斗力非常高,这几千人,就是大明帝国最后的精锐,关宁铁骑!
占领宁远之后,袁崇焕不断的把防线向北推进,一边修筑城池,一边构筑战壕,稳扎稳打的构建了一个“关宁锦防线”,把女真人牢牢的压制住,不能动弹,此后四年,辽东没有战事。
就在平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朝廷里发生了变故。
天启五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打败了东林党,成为朝堂中最大的势力,作为东林党人的孙承宗,自然也在魏忠贤的打击之内,迫于压力,孙承宗主动辞官,离开了辽东。
为了控制辽东,魏忠贤在朝堂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不是东林党的人,这个人叫“高第”,当时已经是60多岁的人,眼瞅着就要退休回家抱孙子了。
没想到,天降横福,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经略蓟辽,赴辽东上任。
高第到辽东后,采取了“缩头乌龟”的打法,把兵马全部调入山海关内,美名其曰:“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一颗米”。
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就这样被废弃,它没有被敌人给攻陷,反而毁在了自己人手中,袁崇焕不甘心。
他决绝执行高第的命令,坚守在宁远城内,为了防止努尔哈赤突然袭击,他又做了三个部署。
第一,全员据守在城墙上,坚决不出城打野战。
第二,把原来部署在山顶的红衣大炮,全部调到城墙上。
第三,对宁远城内进行严格的筛查,发现有陌生面孔,一律当间谍处理。
果然,努尔哈赤一看明军退回到了山海关内,宁远城就是一座孤悬关外的“孤城”,于是,他集结八旗兵马,开始对宁远进行攻打。
在宁远大战中,明军的红衣大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大炮,最早叫“红夷大炮”,欧洲制造,由葡萄牙人带到了澳门,传入中国,当时的大明,把葡萄牙人叫“红夷”,因此,命名为“红夷大炮”。
这种大炮,火力威猛,是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打的八旗军抱头鼠窜,努尔哈赤也在这场战斗中受伤,不久去世。
这场战斗,被称为“宁远大捷”,是大明平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
五年后,后金俘虏了大明的工匠,也比葫芦画瓢的制造出来了30门大炮,因为女真人避讳“夷”字,因此改名为“红衣大炮”,这种大炮,后来成为了大清的“镇宅之宝”。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他改变了努尔哈赤时代猛冲猛打的策略,开始休养生息,和袁崇焕进行和谈。
宁远大战,袁崇焕的损失也不少,也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因此就开始和皇太极和谈。
但是,和谈哪有那么容易,更何况,双方都不是真诚的,因此,谈着谈着,就谈崩了,双方再次爆发战争。
天启七年,皇太极进攻锦州,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迎战八旗兵马,再次取得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高兴之余,袁崇焕给皇上写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于奴战,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一战挫之。
两次胜利,一扫大明朝堂的阴霾,全都欢呼鼓舞,激动不已。但是,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功劳却给了魏忠贤,而袁崇焕,只是“官升一级,赏银30两”。这个奖励,明显与他的功劳不匹配。
仅仅是因为,袁崇焕与皇太极进行过和谈,有“通敌”的嫌疑。
朝堂之上,没有人去宣扬他的功绩,反倒是有不少言官开始弹劾他,流言蜚语,开始在京城传播。
心灰意冷的袁崇焕,离开了辽东,回到了广东老家。
再次启用,手握尚方宝剑
1627年,天启皇帝去世,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由他的兄弟,信王朱由检继承了皇位,就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祯。
崇祯上台后,励精图治,铲除魏忠贤阉党,重新启用东林党人,在谈到辽东问题时,东林党人向崇祯推荐了袁崇焕。
在紫禁城的平台,崇祯第一次召见了袁崇焕,他问到:“女真部落侵扰我大明边境已有数十年,以至于国土沦陷,民不聊生。爱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据实奏来。”
平辽东,袁崇焕是有丰富的经验,而且,他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战略,这些内容,都在他的脑海里,因此,他不假思索的说:“臣所有方略已写在奏疏中,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袁崇焕的思路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好好经营辽东,以防守为主,以出战为辅,实在不行就和谈,要慢慢来,不能着急。
崇祯对袁崇焕的思路非常认可,当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这个位置,是当年孙承宗的。
崇祯毕竟是个年轻人,沉不住气,他见袁崇焕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就追问到:“多长时间能收复辽东?”。
这个口气,像极了小孩子,得到了大人的承诺之后,还得让保证以下,才放心,就差拉钩上吊了。
袁崇焕因为打了两场胜仗,又被晋升为兵部尚书,也有点飘了,竟然向崇祯保证:“给臣五年时间,定能收复辽东”。
第二天,崇祯还是不放心,又让给事中许誉卿去追问袁崇焕,五年平辽,到底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睡了一夜的袁崇焕,多少有点冷静了,他对许誉卿说:“战场上的事儿,谁能说的准,我是看皇上比较忧虑,为了安慰他,我才说五年平辽”。
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明史》
许誉卿一脸严肃的说:“袁大人,君无戏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你既然答应了皇上,就应该想办法去办,五年后,如果你不能平辽,我看你怎么向皇上交代”。
袁崇焕出了一头的冷汗:“大意了,大意了”。
正好,崇祯又召见袁崇焕,袁崇焕抓住机会,向崇祯狮子大开口。
袁崇焕说:“打仗需要钱粮,请各部门予以支持”,崇祯说:“没问题,各部全力配合,谁不配合,我打谁的板子”。
袁崇焕又说:“打仗流血,臣是不怕的,但是,臣就怕有人说三到四,所谓众口铄金,人言可畏,我怕有人在我背后捅刀子”。
崇祯说:“你放心,我绝对信任你,赐你尚方宝剑,全权处理辽东军务”。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袁崇焕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权给权,剩下的,就是上战场上拼命了。
袁崇焕一激动,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五年如果不能平辽,臣以死谢罪”。有了“五年平辽”这个KPI,袁崇焕有了空前的压力。
回到辽东后,他做了一些列的部署。
首先,整顿关宁锦防线,加固城墙和工事。
其次,公开卖粮给蒙古人,加以笼络,防止他们被女真人拉拢
再次,派人联系朝鲜,要求他们出兵,共同攻击后金。
在袁崇焕的整个计划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叫“皮岛”,位于朝鲜半岛西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守卫皮岛的,是大明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虽然只是一个“总兵”,但是在辽东非常有威望,而且他的地位非常的特殊,名义上属于辽东兵马的一部分,实际上,他独立据守皮岛,占山为王,成为一方土皇帝。
正是因为有了毛文龙的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才不敢离开沈阳太远,一旦他们离开沈阳,毛文龙就从皮岛出发登陆,对后金的大后方进行攻击,等到八旗军队回师,他早就跑回皮岛了。
因此,皮岛上的毛文龙,就像是一根钉子一样,钉在努尔哈赤的屁股后面,让他非常难受。
袁崇焕要实现“五年平辽”的诺言,就要对辽东兵马进行整合,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皮岛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绝对不能掌握在毛文龙一个人手中。
因此,袁崇焕亲自到皮岛,暗示毛文龙可以回老家了,但是,毛文龙岂能放过当土皇帝的机会,他假装听不懂,不明白,和袁崇焕打哈哈。
眼看着来软的不行,袁崇焕决定动手,他拿出崇祯的尚方宝剑,历数了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状,当场把毛文龙给斩了。
“斩毛文龙”,可以说,是袁崇焕一生中最大的一个“败笔”,这件事,对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他的悲剧结局,在斩毛文龙那一刻,其实已经注定了。
毛文龙死后,他手下的几名大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带着队伍出走,最后投降皇太极。
没有了皮岛的威胁,皇太极再次蠢蠢欲动起来,这一次,竟然让皇太极差点打到北京城。
英雄没路,百口难辨妄言
在大明和后金的大战中,蒙古人夹在中间,成了受气包,为了拉拢蒙古人,也为了防止蒙古人被女真人收买,袁崇焕决定向蒙古人卖粮食。
这是一件大事,崇祯一开始不同意,而且,有人怀疑蒙古人已经被女真人收买,他们买到粮食后,很有可能转手就买给女真人。
袁崇焕其实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如果不卖粮,蒙古人被逼急了,肯定会投降后金,如果卖了粮食,还有争取的希望,因此,他多次上书,最终说服了崇祯,崇祯才答应,有条件的卖一部分粮食给蒙古人。
没想到,“卖粮给蒙古人”,在日后成了袁崇焕“通敌”的罪状之一。
就在袁崇焕拉拢蒙古人的时候,皇太极也没闲着,他的策略是“一手美女,一手大炮”,蒙古人如果投靠过来,那就送女人给你,双方做亲家,如果不投降,那就打到你投降。
在这种策略之下,蒙古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落,先后投降了后金。
在拿到蒙古的地盘之后,皇太极改变进军路线,绕过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直接从蒙古南下,大军过了喜峰口后,一直打到了香河,顺义一带。
女真人居然打到了眼皮子底下,消息一传出来,朝野震动,袁崇焕也大吃一惊,他连忙组织军队,开始回援京师。
但是,非常奇怪,袁崇焕并没有直接回到京师进行布防,而是追在皇太极的屁股后面,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就像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样。
跑在前面的皇太极,一路上烧杀抢掠,但是,袁崇焕的军队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此,京师的百姓都把气撒到袁崇焕身上,说他是“卖国贼,通敌,汉奸”。
袁崇焕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愿意与清军打野战,他想带领军队进入京城,以京城为据守,和清军打阵地战和防御战。
这又是袁崇焕的第二大“败笔”,你以为京城是宁远城吗?怎么可能允许你带着军队随意进来,你把京城当成大型碉堡了吗?
袁崇焕要求了几次,崇祯始终都没有答应让军队进京城,皇上让你来,是让你清理土匪的,不是让你打阵地战的。因此,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外,和清军进行了一场大战,最终将皇太极打退。
打了胜仗,但是袁崇焕并没有赢得百姓和百官的信任,相反,流言蜚语再次传播开来,有人说,袁崇焕是故意放清军进来的。
这个流言,被皇太极捕捉到了,他将计就计,也放出风来,清军的失败,是和袁崇焕联手做戏,目的就是为了麻痹明军,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当袁崇焕一身疲惫的进入皇宫,见到崇祯的时候,他没有得到任何的嘉奖,反而是崇祯劈头盖脸的责问:“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你为何要杀毛文龙”。
袁崇焕愣住了,他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这太意外了,打了胜仗不表扬也就算了,看样子,皇帝居然都不信任他了。
袁崇焕不说话,崇祯认为他是默认了,当即让人脱去他的官服,押入了大牢。
9个月后,崇祯下令:罪臣袁崇焕,依律,磔之。
400年后,我们再来回首这段往事,不禁想问一句:“袁崇焕是奸臣吗?”显然不是,袁崇焕一生的事业,就是收复辽东,他为此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心血。
但是,袁崇焕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背上“汉奸”的骂名?
我们只能说,袁崇焕的心,是好的,但是,事儿,办的真不怎么地。
杀毛文龙,是第一个昏招,他完全可以先和毛文龙合作,只要他敢出击后金,毛文龙就一定会浑水摸鱼,这是他生存的基础,他们两个,是有共同利益的。
回援京师但不主动出击,是第二个昏招,京师危急,是十万火急的事情,这个时候,袁崇焕居然还用老一套,要进入京城打阵地战,缺乏战术灵活性。
归根到底,袁崇焕是被“五年平辽”这个承诺给害了,这个承诺,就像是悬在头顶的达克摩斯之剑,让他心神不宁,方寸大乱,最终命丧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