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繁荣昌盛,社会安宁和乐,一片祥和之状。但古时的人们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不论何时何地,争权夺利都是统治者稳固统治,实现野心的手段。然而战场何其凶险,稍有不慎便会丧命他乡。这种凶险不仅是敌人所带来的战力和武器威胁,还是天寒地冻的作战条件和上级指示的准确程度。
因此,统治者往往会派出相对可靠的将领,并敕令相关部门督造耐寒的盔甲,准备足够的粮草和军饷来应对敌国军队。然而,上级决策是一回事,任务的执行与否又是一回事。历史上贪污军饷、私吞粮草,使军队溃败的例子不在少数,更有官员擅自克扣棉甲,收为己用,为的便是成全自己的私心。皇帝送去一仓棉衣,可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都不发,11年后人们才发现他的高明之处。
凡事有缺亦有圆,战争固然会为黎明苍生带来一定的损害,但它也有一丝可以扭转乱象,统一天下的希望。而这份希望,一靠天力,二靠人力。天力自然就是作战时的天气环境,至于人力,则是能兵巧匠、智谋诡计。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军事家,理所当然是一股“强横”的人力。
他自幼聪明博学,精于谋略,学有所成后辅助曹丕登上帝王之位,更在之后先后扶植曹叡、曹芳两位皇帝。然而曹芳即位后,这位一代权臣却惨遭贬谪,并于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事变,此后曹魏大权落于司马氏手中。除此之外,司马懿极善战略布局,两次抵御住诸葛亮的北伐,是一代将帅之才。公元251年,司马懿辞世,死后受其孙司马炎旨意,获封晋宣帝,享受后人供奉。
司马懿慧极近妖,自然遭人忌惮。曹操初与其会面时,便因其狼顾之相心生顾忌,奈何天下未统,人才缺乏,高门士族又与司马懿交好,一旦这人身死,家国大计免不了要横生枝节。因此,他只好按捺下将其斩杀的心思,继续任用他。毕竟是一代枭雄,曹操看人的眼光很是精准,为了帝业江山永垂不朽,他临死前多次告诫儿子曹丕小心司马懿其人。
但天不遂人愿,曹丕依旧与司马懿来往密切,登帝后更是重用此人。而司马懿也不负帝托,斩杀孟达,“熬死”诸葛亮,灭杀公孙渊。此后,他威名渐盛,竟变得嗜杀起来,不仅屠掉了襄平城,还拒绝了皇帝赐予行军将士的一仓棉服。当士兵问起时,他更是不以为意,只用“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这一理由,敷衍打发过去,即便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士兵白白冻死。
此话一出,激起了兵愤。对敌残忍尚可理解,但司马懿间接迫害的,却是一国同胞。奈何权力压人,他们的抗议,过段时间,也就不了了之。即便司马懿位高权重,但他所作所为毕竟会引发众怒,对自身并无好处不说,反倒会树敌一片。这着实令人想不通,也确实没有人能勘破这个谜题。但当11年后的高平陵事变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司马懿此人野心勃勃、雄韬武略无一不精,即便装出一副无辜忠心的模样,但也还是脱不开帝王猜忌。于是,他利用皇帝发棉衣一事,抹黑自己名声。民能覆舟,若一个人生性残暴,声名狼藉,就算他再怎么聪明,也会被人民淘汰。如此一来,再多疑的帝王都会放松警惕。更何况,辽东战后,司马懿还大加屠城,这更加坐实了自己“没有二心”的“事实”。
所以,司马懿当初拒绝皇帝给士兵的棉服的行为,其实是在韬光养晦,谋取帝心,借此为自己铺一条后路。不得不说,此计之高明,非常人所能预料,一代谋略大家,诚不欺我。身为臣子,司马懿野心勃勃,谋反篡位,实为不义之举。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司马懿作为一代军事谋略家和政治家,很是优秀。历史人物本就复杂,我们不应只看其生平事迹所展现出的寥寥一面,而是应理性和多角度看待他们的一生。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