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李白和纪晓岚都是一路货色,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弄臣

屈原、李白和纪晓岚都是一路货色,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弄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278 更新时间:2024/2/28 11:25:07

影视剧里的屈原

什么叫弄臣呢?简单说,把弄字理解成玩弄,意思就基本上差不多了。弄臣就是让君主开心的臣子,这些臣子不用负责军国大事,只要每天琢磨着怎么变着花样让君主的心情好起来,他的KPI就算完成了。君主没事时,叫他们过来“把玩”一番,跟玩古董一样。

屈原就是这样一种臣子。

按说,屈原出身并不低,屈氏家族与昭氏和景氏三大家族并称为楚国的王族三姓,这三家与楚王熊家构成了楚国的王室,是楚国最显赫的四个家族。屈原的先祖出过许多大人物,比如楚康王年间的屈建就曾经出任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然而,屈家到了屈原这一辈就没落了,只有两个人在楚国官场上混,一个是名叫屈匄的武将,在与秦军作战失利后被砍掉了脑袋;另一个就是屈原,被封为三闾大夫。

屈原要投江

三闾大夫这个称呼听着牛,实际上跟令尹这种有实权的官员完全没法比。按照《史记》记载:“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意思是,三闾大夫就是负责给王族三姓修家谱的官员。

三闾大夫是屈原这辈子当过的最大的官,也就是说,即便在他权力最大的时候,他也就负责修家谱而已,对于国家大事,他没有权力管理。

我们看到的屈原的故事,经常是用这样的说法:屈原苦谏楚怀王,让他不要相信秦国,结果楚怀王不听屈原的话,楚国就这样一路走到黑,被秦国逼到穷途末路;而屈原满怀愤恨和对楚国的热爱,愤而投江。

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开始吃粽子

这样的叙事方式固然把屈原塑造成了爱国英雄,而他的背景板楚怀王则成了昏君,似乎只要这个昏君听了屈原的话,楚国就可以避免覆灭的命运。但是,你如果与楚怀王共情,你就会发现,他对待屈原的态度完全合理。

在楚怀王的眼里,屈原虽然也是贵族,但是成天在修家谱,没有任何现实政治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官员,他的意见怎么可能受到重视,他的意见连一点借鉴的意义都没有。

除了修家谱,屈原把剩余的时间都用来写诗,这一写,就写成了战国第一诗人。楚怀王尽管不信任他在政治方面的意见,但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屈原也乐得利用这一点,在诗里写上大量对楚怀王的哀怨,一度让后人以为他俩有断袖之癖。

影视剧里的楚怀王

这正好揭示了楚怀王对屈原的真正态度,他喜欢的是屈原的诗,喜欢他的才华,仅此而已,在他眼里,屈原是靠他的才华来取悦自己的。也就是说,屈原对他而言,就是个弄臣。

屈原是个弄臣与屈原是个爱国诗人,这两个结论完全不矛盾。一个弄臣也可以爱国,只是他的作用有限。

与屈原相对照的就是李白,这俩人实在太像了。李白与屈原一样,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诗作水平都是超一流的。但是李隆基给李白的任务是,给皇家文工团写歌词。比如某天,梨园作曲家李龟年同志谱了一个新的曲子,李白就必须写首新诗,好让皇家文工团给李隆基表演。

这就是标准的弄臣的待遇,李白对于李隆基来说,就是写词让他高兴的。至于治理国家,反正在皇帝眼中,李白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朝政还得靠李林甫那些人。

其实李隆基看李白的眼光很准,李白先生在政治上不如意,一直想做出一番事业,终于想瞎了心,跟着李隆基第16子永王李璘去造反,差点丢掉了性命。他连这点政治眼光都没有,如果李隆基当初给他大权,指不定会惹多大的祸。

妖猫传中的李白

还有一位享有盛誉的弄臣就是大清朝的纪晓岚。曾有民国笔记记载,纪晓岚曾经劝诫乾隆皇帝不要南巡,结果被乾隆直接打脸:“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乾隆直接把纪晓岚比做娼妓和戏子,非常直白地表明了在乾隆眼中,纪晓岚不过是个弄臣,国家大事不许插嘴。与之相对的是和珅,尽管电视剧里和珅总被纪晓岚戏耍,但是他才是真正的重臣。

银幕上的和珅纪晓岚

当然,历朝历代的弄臣远不止这三个人,许多文人自诩怀才不遇,但是真把他们放到治国理政的位置上,他们立马现形。文学水平高,不代表你天生就会治国,这是两码事。人还是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别动不动就骂老板傻叉,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最后插句题外话,到处要把“端午快乐”纠正成“端午安康”的人都是傻叉,没有例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国是如何走上“战国首强”的神坛,又是如何跌落的,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国在战国初期有多强,战国时魏国和宋国有何关系,战国一开始魏国实力如何

    到了后来,赵氏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公元前四百五十三年,赵氏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当权的智氏,晋国公室彻底名存实亡。[var1]公元前四百零三年,周威烈王迫于赵、魏、韩三家压力,宣布分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赵魏韩正式取代了在春秋时期极为重要的诸侯国——晋,成为了新兴的诸侯国,这一系列的事件被史家称

  • 渴望成为晋国新君,多番许诺最终背信,该如何看待夷吾这一举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夷吾死因,夷吾含义,夷吾与宋国公主

    到这个时候,晋国几大势力基本也达成一致了:必须拥戴一位年长的继承人,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而遍观国内,似乎没有这样的人选,最合适的是那两位逃亡在外的公子——夷吾和重耳。[var1]应该选谁呢?在当时,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两位公子都有为数众多的拥护者。但没过多久,夷吾就在与重耳的

  • 春秋传奇:秦晋大战龙门山,三百壮士救穆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话说秦兵已渡河东,三战三胜,晋守将皆弃城奔逃。秦军长驱而进,直至韩原下寨。晋惠公闻秦军已至韩原,愁眉苦脸曰:“秦寇已深入,怎么办?”庆郑道:“君自招祸,又问为何?”惠公曰:“庆郑无礼,退下!”晋兵离韩原十里下寨,派韩简往探秦兵多少。韩简回报:“秦师虽少于我,然其斗志十倍于我。”晋惠公曰:

  • 战国最惨君王,大儿子一心争夺王位,小儿子力劝他去送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死得最惨的君主,战国韩国君王一览表,战国君王害死的名将

    君王被他国囚禁至死,对楚国来讲无异于奇耻大辱,《史记》记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先秦时期的老百姓,讲究“以直报怨”,楚国必须雪耻,让秦国付出代价,一时间成为了楚人的共识。[var1]然而此时楚国的庙堂之上,却出人意料的寂静,除了象征性地表示断交,竟然没有其他动作。刚刚登基的楚顷襄王,正忙着享用

  • 在历史上,孔子被誉为“圣人”,其学历放在现代社会是什么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是不是最厉害的圣人,历史上孔子的评价,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的称号

    孔子的名号,相信很多的小伙伴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孔子的经典文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义礼智,不耻下问,是孔子的代名词。孔子被誉为闻名古今的大家,他的代表思想,即“儒家思想”得以流传足以见证其伟大之处。纵观古今,由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之中代表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将军六个月都不能取胜,渔夫随口一言,将军听后打得楚国四分五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垂沙之战发生的原因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迅速强盛,并且开始不断得开疆拓土。中原的国家为了自保,他们组成了一个联盟,史称“合纵”。楚国是合纵的主导者,楚怀王派遣公孙衍游说六国组成合纵,自己是合纵首任会长。秦国是非常忌惮这种联盟的,合纵无异于一道封锁秦国的铁幕,秦国的生存空间必定会遭到六国的挤压,于是

  • 战国七雄,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七雄有哪些,战国六国衰落原因,战国七雄是哪七国及相关历史事件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列国纷争的岁月,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打来打去,我们经常说战国七雄,是七个比较厉害的国家。战国时代的国家很多,只不过这七个最厉害,所以叫战国七雄,相比于更失败或者更弱小的国家而言,战国七雄,算的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了。但最终其余六国,全部都被秦国消灭了,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那么

  • 在保护环境上,现代人能否向古代人学习?孟子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子保护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语,我们如何保护环境

    也许古人对环境的保护最开始并不是出于长远考虑,而是对自然有一颗敬畏之心。大家知道,在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即为“道”,“道”是道家用来探究自然、社会、生命关系的一种说法,自然规律即是道。所以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得到天地的庇护,生存下来,获得保全。《庄子》内篇《齐物论》认

  • 三国魏国最强,却也短命,是三少帝之故?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中为什么魏国最强,三国时期魏国一直都很强吗,三国历史上魏国

    这真要从文帝曹丕说起,他老爹曹操早就提醒他,司马懿深不可测,要远离,可曹丕对他信任有加,这真是很无奈啊。曹丕为他的后代养了一个大老虎啊。[var1]另外,曹操儿子众多,而且能力也都不差,曹丕知道他的权力来之不易,他对兄弟防范很严密,都给分配得远远的,寒了兄弟的心。到了明帝,他的确年轻有为,他的两位对

  • 为何只有楚国才有资格灭亡秦国,而其他五国却只能靠边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战国末期,这个时候楚国和秦国比起来相对衰弱,即便是这样,楚国仍然是其余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一举坑杀四十万大军,攻破邯郸,赵国迅速衰败,于是楚国无可争议的成了对抗秦国的最强力量。公元前241年,楚、魏、赵、韩、卫五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居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