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称有很多,比如“我”、“洒家”、“某”、“吾”、“老夫”等,可谓是数不胜数。在这些自称之中,“朕”直到嬴政称皇帝之后才被垄断,成为了皇帝专用的自称。然而在此之前,不是君王的人照样可以用“朕”来自称。比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写道:“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由此也可以看出,“朕”这个人称代词,在秦始皇之前是很常用的。但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这个字终究被皇帝们垄断了两千多年。
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共有几百位,是非常稀缺的一个职业。而相比于皇帝,太上皇则是更加稀缺的存在,两千多年里也就出了26位,其中还有好几位是荣誉称号。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但他不仅没有称帝,本人也比较短命,所以这个尊号是嬴政称帝后给他追加的荣誉称号。第一个活着当太上皇的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也是为了协调父子之间的地位所使用的。
因为刘邦是亭长出身,父亲更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所以刘邦成了皇帝后二人之间就出现了许多矛盾。从血缘上来讲,刘邦是刘太公的儿子,给父亲下跪磕头天经地义。但从法理上来讲,刘邦是全天下的皇帝,万人之上,也是自己父亲的君。刘太公没啥文化,起初没想这么多,直到后来有人提醒他他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到刘邦再给他行礼时,他被吓得连连后退,刘邦这才听从大臣的建议,将父亲尊为太上皇。
因为没当过皇帝,所以刘太公的自称和当老百姓时一样。至于具体怎么称呼,并无详细史料可考。相比于刘太公,唐朝的第一位太上皇高祖李渊就不那么好受了。武德九年六月(公元626年7月),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这之后,李渊的皇权已经被秦王架空,自己只能乖乖地退位,让李世民当皇帝。李渊退休了,李世民也不敢对他下手,只能尊他为太上皇。
李渊退位时,在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善,此亦吾之夙志也”。由此可以看出,李渊当了太上皇后,只是自称为“吾”,和平头老百姓一样。毕竟李渊是被逼着退位的,自称为吾也是满满的无奈。李渊退位后整整500年,金军兵临东京城下,宋徽宗赵佶连忙传位给太子赵桓,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虽然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责任不在宋徽宗,但他“联金灭辽”并暴露了军事上的短板,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
赵佶深知自己对不住儿子和大宋,因为自己一手酿成的灭顶之灾,最后却要甩锅给儿子,让他来顶替自己当亡国之君。所以当赵佶和儿子同时出现的时候,多以“老朽”自称。自古以来皇帝的自称都是威严霸气的,唯独赵佶的自称这么不堪,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羞愧。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了60年皇帝的爱新觉罗弘历,不得不履行自己曾经吹下的牛皮。但是在禅位给嘉庆之后,乾隆并没有放权。不仅不放权,他还要处处压嘉庆一头。
秦始皇称皇帝时规定,凡是书写时遇到“皇帝”二字,要另起一行将这两个字高出其他字两格。乾隆当太上皇之后便规定,凡是写道“太上皇”三个字,要比“皇帝”二字还要高一格。在自称上,乾隆依旧我行我素,称“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乾隆掌权一生,退位了依旧这么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