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时代被公认的第一个盛世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它是由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开创的。经过秦末的农名起义、楚汉之争、西汉初年的剪除异姓王等战争,西汉初年民生凋敝,急需轻徭薄赋和发展生产。汉文帝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后继者汉景帝也延续这一政策。但此时的西汉仍然处在国力恢复时期,面对匈奴不得不送公主和亲。
到了汉武帝时代,由于“文景之治”数十年的积累,汉帝国有了足够的国力。汉武帝的谥号之所以是“孝武”,就是因为他半辈子都在对外用兵。汉武帝打出了大汉的天威,但同时也透支了国力,直到后继者汉昭帝和汉宣帝的治理,汉帝国才到达了最强盛的时期——“昭宣中兴”。这个时代代表着汉帝国的巅峰,不仅比之前的“文景之治”更加强盛,也甩开了后面的“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但纵观历史,“昭宣中兴”仍然算不上最具“含金量”的。
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的盛世就不参加比较了,毕竟不是大一统时期,没有参赛资格。要说到历代最著名的盛世,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了,无论是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还是明成祖朱棣的“永乐盛世”,在知名度上,都远不如“贞观之治”。但知名度归知名度,这三者中哪一个的“含金量”最高呢?“开元盛世”因为有着“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时代的基础,总会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相比于“贞观之治”历经的艰辛,“开元盛世”来得似乎有些太简单了,只要皇帝不是特别昏庸就能成功。就像唐高宗李治一样,他的个人能力比起其父李世民差远了,但他靠着吃父亲留下来的红利,也被后世推崇。至于“永乐盛世”,也是有朱元璋做铺垫才有的,“靖难之役”由于时间短,给明王朝造成的打击也不是特别大。朱元璋在制造“洪武四大案”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发展水利工程,为朱棣开创盛世准备好了一切。
说到“贞观之治”,因为是从隋末的混战中建立起来的,唐高祖李渊在位的几年,也没能留下什么底子,可以说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了。根据《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时,唐帝国有219万户。到了太宗贞观二十二年,猛增至360万户,增幅达到64%!并且贞观年间还留下了诸多的佳话,比如一年中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只有二十几名、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等。也难怪“贞观之治”是最受推崇的盛世,海外的华人聚居地称“唐人街”而不是“汉人街”或者“明人街”,也是和它有关。
比起“贞观之治”的出名和艰辛,还有一个被史家公认的盛世,它隐藏在历史的角落,不那么被人关注,它就是隋朝的“开皇之治”。隋朝是结束南北朝几百年分裂的大一统王朝,也历经了许多的战乱才得以统一。隋文帝杨坚用了很短的时间,让隋帝国进入了一个盛世。从这一点上来看,后来的李世民跟他有几分相似。但开皇年间有一项数据是贞观无法比拟的,就是人口数量。
前文提到,贞观二十二年的全国人口为360万户,而开皇年间,全国人口达到了870万户,是前者的2.4倍!除此之外,“隋唐”之所以并称,是因为二者无论是在文化、制度还是社会特点,都是一脉相承的。而唐朝所令人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成就,都起源于开皇年间。比如被后世沿用1300年的科举制,也是萌芽与隋文帝时期。所以综合来讲,“开皇盛世”似乎要比“贞观之治”更具“含金量”。
如果能够击败“贞观之治”,那那自然就是最具含金量的盛世了。只不过由于隋朝享国仅仅38年,太过短命,所以没有那么多的人关注。当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各位有其他意见也可以畅所欲言。必须承认的是,古代每一个盛世的背后,都是帝国的辉煌时刻。而在这一辉煌的背后,是无数劳动人民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