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是什么?包括了哪些内容?

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是什么?包括了哪些内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352 更新时间:2024/1/19 2:31:16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朝代,没有之一。在唐朝之时,我国无论是科技、经济、制度、化,都稳居世界第一,因此而达成了“万国来朝”的成就。

而唐朝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盛,跟唐朝清明的法度是不无关系的。而在唐朝法律之中又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唐朝的监察制度。

>>唐朝监察制度的组成

唐朝监察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御史台纠察制度,一个是谏官言谏制度,两种制度合称为“台谏制度”。

御史台纠察制度最早出现于秦汉年间,但直到唐朝之时才趋近成熟。唐朝贞观之前,御史台官员只负责谏言奏事,并没有任司法权力。唐太宗即位开创贞观之治之后,则专门设立了御史台机构,并让其受理有关官员、皇族的诉讼案件,从而起到监察百官和吏治的效果。

而谏官言谏制度,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其目的是为了制约君主之权,以避免君主犯错。唐高祖渊称帝之后,就强调“君有违失,臣需极言”,谏官也就在此时在唐朝建立了。

谏官言谏制度,其实就是类似贞观之前的御史台,他们本身没有司法实权,但享有监察权力,可以直接上书奏请君,以上诉王公大臣罪状乃至弹劾他们的爵位或官职,同时也能够直言君主之失,以求法度之清明。

谏官言谏制度跟御史台纠察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谏官直接对君王负责,其权力表现与君权。而御史台则直接监察文武百官,其权力来源于法度。二者互为表里、配合统筹,以达到监察文武百官、王侯贵胄的效果。

>>唐朝监察制度的权力

①弹劾权:正如上文所言,谏官可以直接上书奏表,弹劾朝中地方各级官员。御史台同样具有弹劾权,但相比谏官言谏制度则更加复杂,或者说分工更加明确。御史台之下分别有三个机构,名为台院、殿院与察院。其中台院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礼仪,殿院则监察百官是否有违法之举,而察院则深入地方,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是否守法尊礼等等。

②言谏权:正如李渊所倡,谏官具有极言劝谏之权,唐太宗在贞观元年(627年)还下令,只要是三品以上官员上朝议政,谏官都必须相随参与,一旦发现有所错漏缺失,当即就可以直接谏言。这就相当于唐太宗直接告诉谏官,他是谏官的后台,即便是当朝宰相,他们也完全可以寻其所失,君而谏,进一步加强了谏官的监督权。

③封驳权:皇帝在做出一个决定时,必须要亲下诏书交由三省六部才能真正执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御史台高官有权从中截获诏书,直接将其从六部打回三省、从三省打回皇帝之处,或者暂时将诏书封存起来,经过进一步与皇帝的商议之后,在决定诏书当中的内容是否执行,这就是唐朝监察制度的封驳权,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皇帝的失误或错误,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三省矫诏的情况。

④监礼权:御史台官员与言谏谏官都具有监礼权。所谓监礼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监察皇帝、百官平时的生活作风是否符合礼法,是否符合人伦纲。另一个部分,则是监察皇帝、百官在祭祀等等活动当中的礼节、流程是否合乎国家礼法等等,但这一点还需要六部当中的礼部进行配合。

⑤监考权:除了从法律和道德礼法上监督皇家和百官之外,唐朝御史台官员与谏官,同时还有权进行监考。唐朝能够强盛的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科举制度在唐朝的时候得以完善,天下贤才因此得以进入唐朝朝廷当中,让唐朝获得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人才,可以说,科举制就是唐朝的立国之本,因此,监考权也是唐朝监察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唐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分工明确、上下通透、监察范围广、权力大等等特点,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完善的监察制度,唐朝朝政才具备了强大的纠错能力,从而减少政策的失误乃至错误,让唐朝法度变得更加清明,国家自然也就更加强大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哪一盛世最有含金量?不是“贞观之治”,而是这个短命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分别是谁创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哪个是顶峰,贞观之治从哪一年开始的

    帝制时代被公认的第一个盛世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它是由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开创的。经过秦末的农名起义、楚汉之争、西汉初年的剪除异姓王等战争,西汉初年民生凋敝,急需轻徭薄赋和发展生产。汉文帝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后继者汉景帝也延续这一政策。但此时的西

  • 唐太宗放390名囚犯回家探亲,约定秋后回来问斩,第二年无人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与死囚生死约定,唐太宗放了360名死囚犯回家,唐太宗重罪轻判

    他在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杀兄逼父的这些行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很难让人接受,他自己更加清楚,为此做了不少好事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白居易的《七德舞》:里就记载了李世民做过的好事,“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627年是李世民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日子,民间却

  • 御史五十多岁无后, 随崇祯殉国前让小妾为他留后, 小妾说了这番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陪崇祯一起殉国的大臣,崇祯的死可以说是殉国吗,崇祯末年战死的大臣

    据史料记载,甲申之变(1644年)时,为崇祯皇帝和大明王朝殉国的文臣有名有姓的共二十多人,监察御史陈良谟就是其中一位。 陈良谟像? 陈良谟,今浙江宁波人,崇祯四年中进士,后历任推官、御史等职,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在任上为官清廉,留下了很好的名声,1644年回京,不久就遇上了李

  • 张献忠杀人如麻却怕这支明军, 但这支明军见到李自成就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末战争形势图 张献忠自从造反以来,一直都以杀人如麻而著称,根据清朝的史书记载,张献忠曾经屠杀了整个四川,被屠杀的百姓多达数千万之众,不过这样的数据实在是不可信,当年整个四川恐怕也没有几千万人口。虽然这些记载不太可信,但是张献忠确实有杀人的爱好,死在其手中的百姓也不在少数。他的大西军数量众多,四大

  • 张献忠明里接受招安, 暗地里却做了几件事, 结局让崇祯头痛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崇祯皇帝招安李自成会怎么样,崇祯为什么不招安李自成去打清朝,崇祯皇帝招安李自成

    张献忠 崇祯十一年,张献忠因为与左良玉作战不利,而且明朝又集结了大军准备剿灭农民军,于是他再一次选择了投降——接受朝廷的招抚,朝廷将他安置在谷城县外(今属湖北襄阳市)。张献忠这次投降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大概一年零两个月时间,从崇祯十一年三月到崇祯十二年五月,在这段时间里,张献忠做了好几件大事,使得自

  • 张献忠宝藏现身, 一万余件宝物中这件最珍贵, 有了它富可敌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出水的蜀王金印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前朝教训,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希望这些藩王在中央朝廷遭遇危险时可以拱卫朝廷。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被封为蜀王,洪武二十三年蜀王之藩成都府。后来,蜀王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明朝灭亡。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蜀王府富可敌国,而“蜀王”金印则是蜀王的身份

  • 崇祯为何要杀长平公主?公主死的时候,肚子还有五个月身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长平公主死因,长平公主被崇祯砍掉右臂,长平公主个人资料

    朝代更迭,荣辱兴衰,是历史不变的发展规律。每一次改朝换代,遭殃的除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贫民百姓,还有末代皇室的家眷们。他们要么被攻进城的敌军俘虏,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要失去尊严,任人摆布,苟且偷生。要么就被皇帝所杀,失去了性命,却保全了尊严。无论是哪一种命运,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 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根据地后,为何战斗力不升反降,打不过明军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末张献忠称帝,张献忠湖广填四川,打败张献忠的女将

    张献忠 张献忠从崇祯初年开始参加农民起义,起起伏伏十几年,也曾投降过明朝,也曾经攻克过明朝的凤阳、武昌等重要城市,但是在他的大部分战争生涯中,他基本都秉承着流动作战的方式——“陷不留守”,即攻克一个地方,却并不留守该地,而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去攻击下一个地方,依次循环。这种作战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 张献忠和李自成为何要同室操戈?看看朱元璋在元末的表现你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与李自成,历史上的李自成和朱元璋,李自成和朱元璋谁厉害

    1643年春天,李自成攻克了湖广重镇——襄阳,而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执行的流动作战策略没有前途,便下定决心要经营根据地。襄阳是李自成攻克的第一个重要城市,于是李自成便打算以此地为中心,建立一个固定的根据地。于是,李自成将襄阳改称襄京,自称新顺王,大封百官,派遣官员到地方任职,已经有

  • 张献忠余部抗清成就远高李自成,除有此两人外,还和李的能力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李自成余部抗清

    很多人会认为,肯定是李自成。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汉奸吴三桂占据山海关,李自成亲自率大顺军前去讨伐,正是从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和清军发生了第一次正面接触。第一次接触清军的李自成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向正在和吴三桂军队交锋的李自成军队突然发起冲击,猝不及防的大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