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小正》应流传于夏商,成书于西周甚至商朝,对研究夏朝有重要意义

《夏小正》应流传于夏商,成书于西周甚至商朝,对研究夏朝有重要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20 更新时间:2024/1/16 9:49:32

如今,通过考古发掘,中国上古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商朝和周朝的历史脉络因为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至少在朝脉络等方面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夏朝,却连其到底是否存在都要打上问号。

所以《夏小正》这部书就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

《夏小正》的简单考释

今天流传下来的《夏小正》正文最早见于汉朝时期戴德所著的《大戴礼记》,这并不是说《夏小正》最早见于史书是这一时期,实际上,《史记·夏本纪》中就有关于《夏小正》的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

而实际上,《夏小正》这部书最初也不叫这个名字,在书中很多地方自称是“小正”,比如:“鸿不必当小正之逝者也。”

由此可见,《夏小正》这一名字是后人认为这部书应该是夏朝流传下来,其中的内容多与夏朝相关,所以特意在书名前加了一个“夏”字,才有了《夏小正》。

《夏小正》

有关于《夏小正》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至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定论。有夏朝所作说,有周代所作说,有春秋所作说,也有战国所作说,还有成书于秦汉时期之说。

《夏小正》的主要内容应该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所流传和记录,到了周朝时期大致成书。

《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祀,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也。’”郑玄注释这段话的时候,认为孔子所说“吾得夏时”,说的就是《小正》也就是《夏小正》。

由此可以推知,至少在春秋时期,《小正》就已经存在了,那么,相隔五六百年,周朝记录夏朝时期的物候星象的书籍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其实我国古人留下的记载是相当精确的,《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在未发现甲骨文前,这件事还存疑,当大量甲骨文出土,人们才发现《尚书》所言确有其事。

所以也可以推断一下,继承自夏王朝的殷商,很可能收集或记载了夏王朝时期的物候星象等资料,甚至编辑成书也不无可能。

《夏小正》

所以,《夏小正》的成书年代可以推到西周,更远一点,甚至是殷商。

《夏小正》与夏朝

《夏小正》虽然只有短短四百多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农业、天文、祭祀、人事等等方面,对于这些内容是否确实是夏朝时候的事,也可以稍作讨论。

1、《夏小正》中的历法。

《夏小正》虽然在内容上是十二月文,但是只有正月到十月是有星象记载的,而剩下两个月份的星象记载空缺,同时这十个月的星象记载与后世研究中全年的星象记载相当。

比如《夏小正》中“五月”有记载“时有养日”,而“十月”有记载“时有养夜”,所谓的“养日”或“养夜”,根据后人的释读,应该分别是夏至日和冬至日,从“养日(夏至日)”到“养夜(冬至日)”只相隔五个月份,由此也可以推断,《夏小正》中用的历法是十月历,也就是说一年是按十个月算。

所以,空缺星象记载的这两个月,应该是后人不明白上古时期的十月历,而画蛇添足上去的。这也是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后人因为或笔误或误解或其他种种原因而篡改古籍。

其实十月历在其他古书中也是有记载的,比如《逸周书·周月》中就有记载:“周正岁首,数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一则然。”汉代的经书《太平经》中也有记载:“十号数之终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

《夏小正传笺》

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历法,以多种星辰为坐标来进行观测和制作历法,所以,在《夏小正》中会有比较详尽的关于星象的记载,这是因为星象是夏朝时期历法制作的根由。

根据《夏小正》中的记载,古人把这种历法称之为“古夏历”。这与后世记载中的殷商所用的每年两季的太阳历法,以及后面的周朝使用的我们比较熟悉的历法是不同的。

而周朝时候用的新夏历,也是来自夏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古夏历,也有学者因此推断,夏王朝与周王朝之间可能同源。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可以确定《夏小正》这部分内容,也就是星象和历法,确实是记录自夏朝,或者至少是夏这个文明圈。

2、从《夏小正》到《诗经·七月》。

《诗经·七月》也是一首记载了许多时令和物候的长篇诗歌,这首诗歌与《夏小正》最大的关联在于也是用的古夏历,也就是十月历。从“二月有鸣仓庚”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诗经·七月》

后世的学者对这两个史料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比对,认为从物候的记载来看,可以认定这两个史料用的是同一种历法。而且在用词的相似度、物候、天时以及时令,节气庆祝等方面来看,也有高度的相关性。《夏小正》:“二月有鸣仓庚。”《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夏小正》:“二月采蓄。”《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夏小正》:“三月摄桑 ,”《七月》:“蚕月条桑。”《夏小正》:“九月王始裘。”《七月》: 九月授衣。”

这种相似性至少代表着一种文明的继承,显然,周王朝与夏王朝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

史书上记载周朝的先祖是后稷,《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帝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又说:“后稷之兴,在陶唐、夏之际,皆有令德。”

从史书记载看,周朝的先人是夏朝时期的农业部部长,周朝的兴起也正在此时。从这一点看,周朝应该是夏朝时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诸侯国或方国。而这个诸侯国在商代夏后,“自窜于戎狄之间”。

从史料记载看,商代夏的过程并不算残酷,对于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和方国,商朝并没有举兵征讨,在这种情势下,周朝的先人却逃走了,这从侧面证明,周朝与夏朝的关系匪浅,甚至就是夏朝的高层,所以在面对商朝来袭的情势下,选择了逃跑。

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解读,那就是周王朝的建立者是夏王朝的分支或同族,所以周王朝才会在前期的时候沿用了夏王朝的历法。

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文明的存在。

3、《夏小正》中的思想。

《礼记·表记》中说:“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在天命观上的变化,夏朝的时候人们比较亲近自然,虽然对鬼神怀有敬畏之心但更尊重天命自然,跳过画风既然不同的殷商,到了与夏王朝关系匪浅的周朝,虽然同样是“事鬼敬神而远之”,但是其精神内核却已经既然不同。

这一点在《夏小正》中表现的还是比较明显的。

《夏小正》这部书中没有周朝以及其后书册中比较多的阴阳五行以及其他类似学说。它是一种更贴近于直觉的更古朴的天地观。这种观念与史料记载中的夏朝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夏小正》是留存下来的极其稀少的对于夏朝的比较直观的史料记载,对于夏朝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多文章

  • 两千多年前的井田制,如果真的实现均等主义,庶民们或有余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井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赵国井田制,井田制下有私田吗

    中国的两三千年前,因为有了“井田”,也才有了封建,封建本就是依托于“井田”而成的。周天子们正是把天下之土地划分为一块一块的,给了亲族和功臣们。这些亲族功臣们变成了地方诸侯,又把土地分封给了亲族和臣僚,如此层层分封,到最底层的庶人的时候,庶人就没有权力分封了,便只能耕种于田地之上,如同与天子诸侯签订了

  • 商纣王真是昏君?因为妲己仅60天就被灭国?专家:别再泼脏水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纣王与妲己真实历史,妲己历史上是真的把商纣王杀死吗,商纣王跟妲己有关系吗

    在中国,商纣王实在是一个“昏君”、“暴君”的标准模板。纵观史书上的记载,商纣王骄奢淫逸、残害忠良、不恤民力、统治残暴,基本属于是一点“拟人”的事都不干。而纣王这一通作死下来,自然就引发了“武王伐纣”,身死国灭,但是,如果我们捋一捋武王伐纣的时间轴,就会发现,武王从起兵到灭掉商朝,前后竟然只用了两个月

  • 周朝国都西岐,商朝国都朝歌,这两大名地都位于如今什么位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朝的西岐是现在哪里,朝歌与西岐,朝歌和西岐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像如今的西安,古时候的长安,不仅好听还有着美满的寓意——“长治久安”。而在《封神榜》中也有两个极为美丽的都城名字,一个是周朝的西岐,另一个是商朝的朝歌。那要是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两座都城又是位于哪里呢?周朝西岐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古公)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 历史上唯一的出身为奴隶的宰相,伊尹成就了殷商盛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宰相伊尹后代现状,商朝宰相伊尹真实事迹,中国第一位宰相伊尹图片

    商朝遗址在仲虺和伊尹的帮助下,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商汤打败了夏桀,消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在辅佐汤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汤原来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丁过早就去世了。汤去世后,伊尹扶持汤的二儿子外丙做了商王,外丙即位三年后就去世了。伊尹又扶持外丙的弟弟仲壬(汤的三儿子)做了

  • 这几个祸国红颜胜过妲己,却罕被提起,不料其中竟有千古榜首狐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狐狸妲己,妲己历史故事,妲己祸国经典语录

    而除了妲己外,还有几位女人在“红颜祸水”上的造诣,可以说与妲己不分上下,却没有妲己如此出名。1、妹喜据传在夏桀执政期间,荒淫无道,残暴施虐。当时有施氏部族为了反对夏桀的压迫,奋起反抗,最后由于实力单薄,被夏桀所镇压。最后不得不再次俯首称臣,为了弥补,将妹喜献于夏桀,被召入皇宫的妹喜由于过于美貌的容颜

  •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周朝800年,为啥不多背几步?因为他犯了个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文王背姜子牙,周文王与姜子牙是同朝关系吗,周文王为什么名垂青史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足足有着长达近800年的时间。而这个朝代的建立除了周武王姬昌以外还有两个人功不可没,而这两个人分别就是周文王和姜子牙。而传闻周朝江山之所以能够存在800年的时间,也正是因为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的原因。不过既然这件事情够影响到周朝的统治时间,为何姬昌又不多背

  •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为什么没有被封神?现在终于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封神英雄榜为啥姜子牙没封神呢,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最后怎么样了,封神榜姜子牙封神以后去哪了

    姜子牙为何下山直到长大一点,读了封神演义原著之后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姜子牙不能成就神位是早已经注定好的。他32岁上山拜在元始天尊门下修仙学道,修炼40年,直到72岁才下山。这次下山也是他的师傅元始天尊刻意安排的。而姜子牙呢,其实压根就不想参加什么封神榜,只想在昆仑山上混吃混喝,过着神仙般无忧

  • 姜子牙为什么又叫“吕望”?他的后人中有没有特别有名的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姜子牙为什么叫吕望,吕望和姜子牙的关系,姜子牙吕望后人

    关于姜子牙,受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他是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尊称太公。其实,在先秦典籍里,大家是找不到“姜尚”、“姜子牙”、“姜太公”这样的说法的,见到的只能是“吕望”、“吕尚”、“太公望”、“师望”、“尚父”、“师尚父”等。话说,姜姓始祖四岳当年辅佐大禹治水有

  • 为什么商代不停地迁都,前后迁了十几次,把首都换来换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代首都有哪些,商代有几个首都地点,商代最后一次迁都是啥

    “不常阙邑”的商朝王国维认为商朝元祖契最早建都是在今天的山东曹县,然后搬到蕃(今天山东藤县),是为一迁。然后契的儿子昭明把首都从蕃迁徙到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是为二迁。之后又搬回到商(今河南商丘),是为三迁。再然后昭明的儿子又搬到泰山、再搬回商都,是为四迁、五迁。再再然后帝芬又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 封神榜的西歧和朝歌,是当今的什么地方?两大权力集团争斗的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封神榜西岐和朝歌,西岐朝歌是现在的哪里,封神榜中西岐在哪里

    (一)西岐“凤鸣于岐山”说的就是周朝兴起于岐山。西周晚期著作《诗经·大雅·卷阿》有云:“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讲的是有一次周文王在岐山,遇见一只凤凰落于附近的山上栖息鸣叫,文王心喜,以为是瑞兆,将山命名为“凤凰山”,将山下的村落叫做“凤鸣镇”,如今岐山县的行政驻地就在凤鸣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