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小正》成书时间应该在东周甚至西汉,并非夏朝典籍

《夏小正》成书时间应该在东周甚至西汉,并非夏朝典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64 更新时间:2024/1/19 19:35:35

也就是说,夏之是否存在是另外的事情,但起码不可以《夏小正》证明之。

《夏小正》因载入戴德的《大戴礼》而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里,将其收入属于先秦古文的《记》之中,为二百一十四篇之一。

班固对于《记》之选择标准,是以为皆七十子后学者所“记”,而并非先秦“六经”典籍。

郑玄

稍晚于班固的郑玄,在其《月令注》中引《夏小正》,凡引“经文”,为“《夏小正》曰”;凡引传授者言,则为“说曰”。郭璞在《尔雅注》里,亦分为“《夏小正》曰”和“《夏小正传》曰”。

由以上可知,第一,《夏小正》原来“经”“传”是明确分开的。第二,《大戴礼》所收《夏小正》,亦为“经传”混同,这大约是班固将其归入《艺文志》“记”的根本原因。

汉以后,注释《夏小正》者无数;同样,注释《大戴礼》者也颇多。这使不论从北宋有了关浍单行本的《夏小正》,还是《大戴礼》中的此文,何“经”何“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专门有过评说。

一般认为,宋代学者傅崧卿所厘析《夏小正》“经文”颇见功夫。

那么,《夏小正》成文于何时呢?

孔丘

有五个“视角”可供参考。第一个,小戴《礼记·礼运》记孔子云:“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曰:“得夏四时之书,其书存者有《小正》。”

这是说,孔子想弄明白夏代的典籍制度,于是去了“杞”地,但没搜寻到足够证据,不过搞清楚了夏代的“四时”。郑旭说,孔子见到的夏代“四时”书中,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云:“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由此可知,《夏小正》或许更应该称作《小正》。但其流传于世,在孔子之前。

第二个,从甲骨卜辞中,殷商历法概貌已可看个七七八八。尽管何为“岁首”仍有不同意见,但秋分之后的一个月是“新岁”初始,得到了大多数学者赞同。

《周易》,至晚是周族的卜筮“总则”和哲学合成,或者,还要早得多。其乾、坤两卦的爻辞,前一个讲的是从秋分始至秋分终,后一个讲的是自霜降始至秋分终。其所反映的,证实了至少在西周前期,沿用了殷商的历法的“建正”方法。

《夏小正》

有人举出《诗·豳风·七月》来作为《夏小正》为夏代文献的证据,其实恰好反了。《七月》是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短期内收获所有农作物,这正是商周历法和农作周期的实际情况。

第三个,《夏小正》云,三月“祈麦实”。所谓“祈麦实”,《月令》曰:“季春之月,乃为麦祈实。”郑玄《注》:“求其成也。”这说明,《夏小正》已经是“建寅”,就是北斗的斗柄指向“寅”为“正月”。

殷商“建子”,即十一月为“正月”,周初沿用此历,后来改为“建丑”,十二月为“正月”。

“建寅”过去曾被认为是夏代的“建正”方法。但实际上,春秋时期,才逐渐开始这样做,战国时被普遍接受。道理是,所有历法,都经历了“物候历”“观象历”和“推步历”三个阶段。商周历法,符合“观象历”的特征,“建寅”无疑更符合“推步历”特点了。比殷商还早的夏代,如《夏小正》所说采用“建寅”法,这种可能性太小了。

第四个,从语言和文字学角度讲,《夏小正》通俗简明,与《典》等《尚书》中的比较,可知道,其必然不会出现比《尧典》等更早,反而非常与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汉代语言文字更加接近。所以,其成书必不会太早。

第五个,前面说到,《夏小正》所谓三月“祈麦实”,与《诗·七月》中所云不合。不过,其所言“风俗”却又与“豳”地相近。所以,一些学者称,《夏小正》或形成于“豳”地附近至少纬度相同地区。

《夏小正》

进一步说,《夏小正》详载诸多“物候”内容,但对于很有名的《月令》所说到的“十干”“五帝”“五神”“五行”“五祀”“五色”“十二律”等等丝毫未提,这是不是说明《夏小正》的年代更早呢?

对此,更多学者认为,这或许说明,《夏小正》并非王朝“正朔”,而确实是地域性的物候月历记载。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夏小正》没有记载更多天文观象资料,而且更重要的,没从天象与王朝关系的高度来论证夏朝存在的“天理”和必然性。

这是历代王朝“正朔”的“要害”所在。

曾有学者论述过《夏小正》证明了曾有“十月太阳历”的存在。这是另一个问题,主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一观点并未被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更多文章

  • 《夏小正》应流传于夏商,成书于西周甚至商朝,对研究夏朝有重要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夏朝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夏朝历史推演,商朝与夏朝有何进步之处

    如今,通过考古发掘,中国上古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商朝和周朝的历史脉络因为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至少在王朝脉络等方面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夏朝,却连其到底是否存在都要打上问号。所以《夏小正》这部书就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夏小正》的简单考释今天流传下来的《夏小正》正文最早见于汉朝时期戴德

  • 两千多年前的井田制,如果真的实现均等主义,庶民们或有余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井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赵国井田制,井田制下有私田吗

    中国的两三千年前,因为有了“井田”,也才有了封建,封建本就是依托于“井田”而成的。周天子们正是把天下之土地划分为一块一块的,给了亲族和功臣们。这些亲族功臣们变成了地方诸侯,又把土地分封给了亲族和臣僚,如此层层分封,到最底层的庶人的时候,庶人就没有权力分封了,便只能耕种于田地之上,如同与天子诸侯签订了

  • 商纣王真是昏君?因为妲己仅60天就被灭国?专家:别再泼脏水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纣王与妲己真实历史,妲己历史上是真的把商纣王杀死吗,商纣王跟妲己有关系吗

    在中国,商纣王实在是一个“昏君”、“暴君”的标准模板。纵观史书上的记载,商纣王骄奢淫逸、残害忠良、不恤民力、统治残暴,基本属于是一点“拟人”的事都不干。而纣王这一通作死下来,自然就引发了“武王伐纣”,身死国灭,但是,如果我们捋一捋武王伐纣的时间轴,就会发现,武王从起兵到灭掉商朝,前后竟然只用了两个月

  • 周朝国都西岐,商朝国都朝歌,这两大名地都位于如今什么位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朝的西岐是现在哪里,朝歌与西岐,朝歌和西岐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像如今的西安,古时候的长安,不仅好听还有着美满的寓意——“长治久安”。而在《封神榜》中也有两个极为美丽的都城名字,一个是周朝的西岐,另一个是商朝的朝歌。那要是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两座都城又是位于哪里呢?周朝西岐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古公)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 历史上唯一的出身为奴隶的宰相,伊尹成就了殷商盛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宰相伊尹后代现状,商朝宰相伊尹真实事迹,中国第一位宰相伊尹图片

    商朝遗址在仲虺和伊尹的帮助下,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商汤打败了夏桀,消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在辅佐汤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汤原来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丁过早就去世了。汤去世后,伊尹扶持汤的二儿子外丙做了商王,外丙即位三年后就去世了。伊尹又扶持外丙的弟弟仲壬(汤的三儿子)做了

  • 这几个祸国红颜胜过妲己,却罕被提起,不料其中竟有千古榜首狐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狐狸妲己,妲己历史故事,妲己祸国经典语录

    而除了妲己外,还有几位女人在“红颜祸水”上的造诣,可以说与妲己不分上下,却没有妲己如此出名。1、妹喜据传在夏桀执政期间,荒淫无道,残暴施虐。当时有施氏部族为了反对夏桀的压迫,奋起反抗,最后由于实力单薄,被夏桀所镇压。最后不得不再次俯首称臣,为了弥补,将妹喜献于夏桀,被召入皇宫的妹喜由于过于美貌的容颜

  •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周朝800年,为啥不多背几步?因为他犯了个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文王背姜子牙,周文王与姜子牙是同朝关系吗,周文王为什么名垂青史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足足有着长达近800年的时间。而这个朝代的建立除了周武王姬昌以外还有两个人功不可没,而这两个人分别就是周文王和姜子牙。而传闻周朝江山之所以能够存在800年的时间,也正是因为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的原因。不过既然这件事情够影响到周朝的统治时间,为何姬昌又不多背

  •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为什么没有被封神?现在终于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封神英雄榜为啥姜子牙没封神呢,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最后怎么样了,封神榜姜子牙封神以后去哪了

    姜子牙为何下山直到长大一点,读了封神演义原著之后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姜子牙不能成就神位是早已经注定好的。他32岁上山拜在元始天尊门下修仙学道,修炼40年,直到72岁才下山。这次下山也是他的师傅元始天尊刻意安排的。而姜子牙呢,其实压根就不想参加什么封神榜,只想在昆仑山上混吃混喝,过着神仙般无忧

  • 姜子牙为什么又叫“吕望”?他的后人中有没有特别有名的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姜子牙为什么叫吕望,吕望和姜子牙的关系,姜子牙吕望后人

    关于姜子牙,受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他是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尊称太公。其实,在先秦典籍里,大家是找不到“姜尚”、“姜子牙”、“姜太公”这样的说法的,见到的只能是“吕望”、“吕尚”、“太公望”、“师望”、“尚父”、“师尚父”等。话说,姜姓始祖四岳当年辅佐大禹治水有

  • 为什么商代不停地迁都,前后迁了十几次,把首都换来换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代首都有哪些,商代有几个首都地点,商代最后一次迁都是啥

    “不常阙邑”的商朝王国维认为商朝元祖契最早建都是在今天的山东曹县,然后搬到蕃(今天山东藤县),是为一迁。然后契的儿子昭明把首都从蕃迁徙到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是为二迁。之后又搬回到商(今河南商丘),是为三迁。再然后昭明的儿子又搬到泰山、再搬回商都,是为四迁、五迁。再再然后帝芬又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