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盛唐大厦轰然崩塌究竟是谁的责任?

安史之乱:盛唐大厦轰然崩塌究竟是谁的责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207 更新时间:2024/2/15 9:39:20

后人常言:国恒以弱灭,唯汉唐以强亡。可唐若强,为何在一场叛乱后就迅速陨落,盛唐大厦的轰然崩塌,真的只是因一场叛乱吗?

兵锋

1、经济与士兵

古人无法像现代人一样理解经济,但每逢乱世兵荒马乱时,都会发现打着打着,不是没有兵了,就是没有粮了,或者干脆是农民手中的粮食不足,闹出了农民起义。

一般面对这样的情况,上层的统治者才会注意到,原先的土地制度出现了问题,而在小农经济的框架中,土地制度与经济直接挂钩,土地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因此,古代每一次大动乱背后,都有着经济因素,安史之乱也不例外。

唐以前,中国经历了井田制、授田制、屯田制,在北魏时期形成了均田制,当时天下战乱不休,人民居无定所,更别说安心生产,为了增强国力,助力农民安心生产,北魏统治者开创性地实施均田制。

均田制的核心就是把土地分给无地的流民,让他们重新回归安居乐业,凭借着这一改革,北魏社会开始趋于安定,经济生产快速恢复,粮食充足,具备了充足的战争潜力。

接受了均田的农民需要承担兵役,于是兵源也有了,北魏按理说可以走向富强,但北魏的均田并不彻底,实施均田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抵抗地方豪强日益严重的兼并土地。

但为了均田整体顺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免带有了一丝妥协,其中“奴婢可以受田”这一条就让豪族兼并的土地更胜以往,也因为这一条,豪族间盛行了抓“奴”热潮。

少部分民虽然在政府登记后,免于为奴,但不少流民还是被填塞到了豪强家中,豪强又不可避免地被加强了,这也进而引发了府兵制的诞生。

均田制本就要求受田者服兵役,豪强从中操作不仅抓奴多受田,还将奴婢送去服役,然后将其从国家军队士兵变为私兵,西魏时,这样的权贵强势一时,甚至国家军事力量完全由他们掌握,皇帝还不得已用“八柱国”等称呼拉拢他们。

而这些介于国家士兵和私兵之间的兵,将因为被置于军府之下而被称为“府兵”。

2、府兵制

封建王朝自诞生就是为了集权,“八柱国”这种窃取皇帝权利的怪胎随着朝代的演变,也在一步步被打压,隋朝时就取消了奴婢等人的受田,但贵族的田地一直比平民多。

到了唐代,跟随秦王李世民打天下的一系武将崛起,从八柱国演变而来的关陇贵族地位下降,府兵制才有了其真实的样子。

授田于兵,闲时耕作,战时上阵,士兵已经从原先的征兵制变为了军户制,军户制很好理解,虽然还做农活,但战争才是主业,类似于今天的生产建设兵团。

府兵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吸取了秦汉授田制:立功可以获授更多的田地,秦卒的强横就是因为这一条,上阵杀敌,为国建功,为家立业,要知道土地的重要可是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靠着这一条,大唐兵锋之强劲,万国不当。

但就像秦汉授田制会走向灭亡一样,唐朝的府兵制也会走向灭亡,甚至灭亡时埋下了一颗唐朝衰亡的“炸弹”。

繁华下的阴影

1、“炸弹”

府兵制兵农合一,保证了发兵的粮草;将不专兵,又保证了将领与士兵并不亲近,无法形成对中央有效的军事威胁;加田于功,又保证了士兵的作战能力,可以说府兵制成熟后的短时间内,表现了极大的优越性。

在经历唐初短暂休整时期,对外作战不利后,府兵制很快露出了獠牙,太宗时期,唐军就是大唐周边各族的梦魇,无人敢缨其锋芒。

可时间久了,府兵制的缺点就暴露无疑。

第一,因为频繁用兵,将不知兵的情况很快就消除了;

第二,打仗必授田,授田必扩张,大唐陷入了战争陷阱,强则强矣,但开支也不小;

第三,兵农结合随着战事贫乏,再次出现田地荒芜;

第四,军队长官借士兵战死,吞并授田,再次出现了土地兼并的情况。

同时,随着疆域的扩大,以及扩展疆域的均田实行,中央为了掌控地方在对敌第一前线的边疆设立了军政一体的节度使。

暂且搁置后来尾大不掉的节度使,继续说府兵制和均田,到了高宗、武周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玄宗时期已经难以为继,为了挽救日益荒废的军政,玄宗放弃均田制改两税法,舍府兵而用募兵。

这便是府兵制消亡埋下的“炸弹”,两税法和募兵都是应一时之急,可募兵却无形中壮大了节度使的权势。

本身节度使就掌握了边镇的军政大权,又因常驻方便了其培植势力,而募兵又因为中央政府招募、供给,节度使又减轻了极大的负担,另外,为利而来的募兵,轻易被节度使以财物收买,边镇叛变的潜在风险不断增长。

2、阿谀小人

玄宗时期,玄宗在几代贤相的辅佐下,国力蒸蒸日上,开创了开元盛世。

但达到巅峰以后,玄宗开始耽于享乐,沉迷享受不可自拔,又因为流连后宫,开始宠信亲近后妃的佞臣,比如李林甫

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侍候上动静,无不知之”,其后暗保惠妃子为太子,蒙武惠妃相助累迁为相。

李林甫之害,不在排挤贤臣张九龄,而在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提出任用胡人为节度使!

由上文可知,节度使统领边镇,手握一地军政大权,不可谓不重要,玄宗时期也不常设武勋将领为一地节度使,多半由朝中大臣遥领,李林甫自己就曾经兼任陇右、河西两地节度使,

正因如此,李林甫也清楚节度使的“含金量”,便想方设法堵死其他人通过兼任节度使的方式爬上高位和他抗衡。

作为“口蜜腹剑”的代言人,李林甫实现“小九九”的方式没有那么直接,奏疏是这么写的:“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

文臣提领节度使,一点用都没有,打起仗来,比谁都先弱,不如用寒门吃过苦,一路提拔起来的人,没有朋党为患,还吃苦耐劳,不会疏于战阵;另外胡人也是一个好选择,胡人骁勇善战,一定能保证战斗力。

有理有据,冠冕堂皇,嘴上都是家国大事,心里却都是一肚子自己的算计,李林甫的提议下,确实有不少忠于唐朝骁勇悍将,但安禄山这种狼子野心的人,也得以混入节度使。

安史之乱,李林甫也有助长之过。

引发祸乱

1、红颜祸水

武惠妃死后,玄宗苦于后宫没有心仪的美人,靡费巨甚在民间广纳美女,最终探听自己与武惠妃的儿子寿王府上有一美人名曰杨玉环,便耗费心机,罔顾伦理礼法将其纳入宫中。

天宝四年,杨玉环被册封为妃,其父、兄凭杨贵妃的富贵,一步步进入朝堂,甚至对李林甫都产生了威胁,李林甫靠着后妃起家,自不会与杨家人交恶,但杨玉环兄长杨国忠始终盯着位极人臣的宝座。

一次,李林甫举荐杨国忠的竞争对手,杨国忠怀恨在心,便借审问叛党诬告李林甫谋反,扳倒了李林甫,李林甫自此对杨国忠忌惮不已,临终为了保全家族,不得以举荐杨国忠为相。

但杨国忠非但没有放过李林甫,还和安禄山合谋告发李林甫造反,使李林甫被剖棺戮尸,可见,杨国忠之恶甚于李林甫。

杨国忠为相后,罪过除了为祸朝政外,就是与安禄山争宠。

安禄山本身受惠于李林甫而任节度使,李林甫在世时,收受安禄山贿赂没少为安禄山说好话,让安禄山的为官之路一路绿灯。

杨贵妃入宫后,安禄山又效仿李林甫,不断巴结杨贵妃,甚至拜杨贵妃为养母,使得自己圣眷日盛。

可笑之处在于,杨国忠嫉妒这种圣眷。

2、安史之乱

杨国忠对安禄山的打压是不遗余力的,不是任命将领去牵制他,就是诬告他造反,基本还是从前的老几样。

但杨国忠却忽略了安禄山不是李林甫,首先,李林甫再下贱,也没有认杨贵妃为母;其次,李林甫到底是个读书人,城府深,不代表没有“脸”,安禄山却完全是“滚刀肉”,干着谋反的事,却还能向玄宗表露“赤心”。

但杨国忠的打压还是成为了安禄山造反的理由之一,不过纵观历史,杨国忠罪当不在此,毕竟安禄山自身狼子野心,就算没有杨国忠争宠,迟早也要犯,但这不代表杨国忠是个好人。

如果不是杨国忠接力李林甫,继续为祸朝堂,大唐也不会一触即溃。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起兵造反,消息传至长安,玄宗第一时间并不相信。

由于长时间的募兵和节度使制度,中央无力供养中央军,而节度使边军气盛力强,安禄山势如破竹直逼京都。

纵观安史之乱,有历史规律和局限使然,亦有人祸,究其责任,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新唐书》

2、《资治通鉴》

3、《旧唐书》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的弑父篡位如出一辙,两个发小的相同归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史之乱的权谋分析,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小故事,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

    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大唐的格局。使得曾经辉煌鼎盛的大唐,走向了不可控制的衰落。盛极一时的唐朝,以安史之乱为一条分水岭。之前是国人向往的盛世美景,之后是混乱不堪的中晚唐。如我们所知,安史之乱,是两个带头人,分别为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人,都是胡人,确切地说,是胡人、汉人的“杂种”。 而且,他俩起初就是发

  • 清朝最厉害的家族,出了5个皇后,她是康熙的表妹,50年封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最有名的三个皇后,清朝最牛的皇后是谁,清朝哪个家族出过的皇后最多

    就像康熙的后宫当中就有一位妃子来自于蒙古,她就是宜妃。在蒙古族,宜妃的家族非常的显赫,来自于博尔济吉特氏,其实按照辈分来算,她和当时的太后还有亲戚关系,她和顺治的皇后一样都是孝庄的侄孙女,所以说康熙按照辈分,其实应该叫宜妃一声姨妈,这种关系有点尴尬。这样的关系就已经很复杂了,但是其实宜妃和皇帝还有另

  • 揭秘历史真相,从一份报告中,就能知道洪秀全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洪秀全历史评价,洪秀全娶了2000多个老婆视频,洪秀全历史真实情况

    夏福礼是英国人,在1861你那的时候,担任了英国驻宁波副领事。在他担任副领事期间,旁观了清朝政府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并且还想英国驻华大使提供了20多篇的报告,这报告的就是清朝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夏福礼对于这战争的态度,直接就影响了英国人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还影响到了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

  • 清朝公主生了个娃,乾隆一高兴给孩子取了这名字,直接打破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公主的名字怎么取,乾隆公主名字和封号,乾隆皇帝给孩子取名

    其中有一个女儿最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这个女儿就是皇后生下的和敬公主,古代对于嫡庶非常的看重,和敬公主因为是皇后,生下来的,所以出生之后就受到了乾隆的喜爱。据说在她十岁的时候,康熙就已经给她物色驸马的人选,并且对于这些少年,每一个都亲自挑选,希望给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好人家,其他公主可没有这样的待遇。乾隆

  • 清朝规定男子必须要留辫子,那么清朝男子多久会去洗一次头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剪掉辫子会怎么样,清朝允许剪辫子吗,美女剃清朝男人阴阳头留长辫子

    这种行为我们称为“剃发留辫”,而“剃发留辫”并不是清朝的风俗,因为在中国的古代时候,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所以剃发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不孝的体现。这种风俗其实是满族人的传统习惯,是在努尔哈赤攻占了辽沈之后,开始强迫汉族人剃发留辫,后面统治了清朝之后,还是有很多汉族人是不愿意去剃头的,于是他

  • 比乾隆小36岁,却失宠8年,直到为乾隆生下女儿,她步步高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乾隆最小的妃子是谁,为乾隆生子最多的妃子是谁,她为乾隆生下了最有名的皇子

    不知大大家还记不记得一部童年老剧,由吴孟达和叮当舒畅主演的《少年大钦差》,是《九岁县太爷》的第二部,主要围绕天资聪颖实为乾隆儿子的徐文杰的一些故事展开,在这部电视剧里,还比第一部多出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和孝公主。剧里,和孝公主和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因为老来得女,乾隆对这个女儿十分疼爱,对她有求必应

  • 此女没令妃出名,也没富察皇后得宠,却是乾隆朝最幸运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最爱富察还是令妃,乾隆时期最得宠的妃子,富察皇后与令妃的关系

    她是庆妃陆氏,出生于雍正2年,父亲是陆士隆,家世原因,她初入宫只是一名常在,随后她凭借着自己,一步步晋升为贵人、嫔、妃、直到贵妃,更关键是,陆氏一生都没有子女,古代皇家最看重的就是子嗣,陆氏没有生儿育女却能被封为贵妃,由此可见她很得宠,或者说很受皇帝重视的。不过她的这种宠爱和令妃、富察皇后比起来,简

  • 皇帝做梦梦见一位女子,召见之后纳入后宫,生下清朝圣明君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圣明君主,梦见自己有皇后成了亡国之君,梦见三位王爷争帝位

    因为处理国家大事比自己想象的要太困难了,而且自己又实在是太过于稚嫩,在熟悉政务的时候还要警惕自己身边的大臣,稍微有些错误就会被人留下把柄。其次顺治皇帝亲政的条件就是需要成年,而成年的标志则是结婚。可是他的结婚对象却是自己母亲孝庄太后的安排,这位女子的名字叫做孟谷青。但是在皇帝眼里看来孟谷青不过就是自

  • 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为什么唯独没杀沐英,有这三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把沐英埋在南京,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后果,朱元璋杀沐英真相

    历史上除了刘邦杀功臣,还有一个开国皇帝也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而且比起刘邦来是更心狠和残忍,这个皇帝就是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让天下又重新回到汉人的统治之中,结束了多年的战乱,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但是他后来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让很多人痛骂朱

  • 明朝最后一个爱国将领不满官场黑暗,辞官10年,复出后战死沙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最后一位将军,明朝最悲壮的将领,明朝开国后第一位战死的将领

    有人认为孙传庭当年本可以将在外不听皇帝旨意,他掌控的是一支精锐秦兵,是大明朝仅存的三大兵力之一,此时更加要慎重对敌,不然一不小心把这老本拼没了,明朝也真的是没有军队可用了。可惜崇祯一再催促,孙传庭没了办法,只能从命。当他率令秦兵出关的那一刻,感叹的留下一句话:“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结果正面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