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并不是,秦穆公不断扶植晋国公子,所为的就是“河外列城”。
这个河外列城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黄河从龙门山到华阴,是南北流向的,然后便折而向东。对晋国来说,河西和河南,都是河外。所谓河外列城,“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我们不作详细的地理考辨了,反正大略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晋献公假途伐虢,所吞并的那块虢国的土地。
[var1]
我们知道,中国的地理形势,由西向东,可以分为由高而低的三级阶梯。这个地方,正是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黄河奔腾而下,两岸都是崇山峻岭,险峻异常。这就是所谓的殽函谷地,因为这里后来建起了一道赫赫有名的关口,就是函谷关。
这是秦要向东争霸的咽喉通道,晋国控制住这里,也就等于是扼住了秦的咽喉。反过来,一旦秦国得到了这里,秦国打晋国就好像水之就下,势不可当。
扶助晋惠公
当然没有,所以秦穆公虽然扶助了两代晋公,但始终没有得到这块地方,甚至双方经常发生战争。
晋献公死了后,晋国发生了内乱,于是公子们纷纷流亡国外。国内局势大致稳定后,国内的大夫就放出话来,请这些公子们回国。、其中一个公子叫夷吾的,想回去,可是他又担心国内这些大夫权力太大不好控制,于是他决定先找外援,这就想到秦国了。秦穆公娶的他姐姐,他是大舅子。于是他派人去跟秦穆公说:“你帮我回去,我就把河外的土地割让给你。”于是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这是鲁僖公九年的事。
[var1]
但是晋惠公回国后就反悔了,送话给秦穆公:“当初我跟你是说过,把河外给你。但是我晋国的大臣都说:‘这片土地是我们晋国的先君遗留下来的土地,是我们晋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你流亡在外的时候,有什么资格把这块地许给别人呢?’我拿他们也没办法。”于是他就赖着地不给了。
之后晋国发生了饥荒,秦国也借粮给晋国,史称“泛舟之役”。但等到秦国发生了饥荒,结果,晋惠公君臣一讨论,结论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意思是,答应给秦国的地没给,已经结了怨了;现在就是给粮,仇恨也消除不了。当初答应给地,是皮,到底没给,是皮之不存;现在给粮,是毛,给了也白给,是毛将焉附。
于是晋惠公就眼看着秦国人挨饿。秦穆公终于忍无可忍,兴兵攻打晋国,秦晋两军在韩原大战。好人有好报,秦国人到底是扬眉吐气了,获得了胜利,抓住了晋惠公。
[var1]
之后,秦穆公再一次显出大仁大义,没有杀晋惠公,居然还把他给放回去了。
晋惠公死后,秦穆公又帮助重耳回国。我们不知道,这一次秦穆公有没有又跟重耳要什么承诺,也不知道,重耳最终有没有兑现这个承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公子重耳变成晋文公之后,秦晋之好的时间并不长,两国关系很明显是在不断恶化的。
晋文公去世,秦穆公终于无法克制对东方的向往,在还不曾据有殽函谷地的情况下,发兵奔袭千里,攻打郑国。结果在回军时,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殽之战。
[var1]
往东突破不了晋国的封锁,所以秦国转而把扩张的重心,转向西方了。于是“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就是说,秦穆公这个霸主,是西戎的霸主,而没有得到山东各国的承认。所以他的霸主的成色,就比齐桓晋文要差多了,也有人在谈谁是春秋五霸的时候,会拿别人把他替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