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春秋是荣耀的事、是君子的事,可谓有血性无血腥。所以春秋的霸业,往往是一场盟约得来。而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死几万人,稀松平常。并且,战国充满了尔虞我诈,可谓人心不古。
战国时的周天子徒有其名,而战国七雄,则都是领土国家,全部自立为王。但大家都称王,就等于没有王,于是各国频繁发动战争,最后打出的那个天子,就是秦始皇。
说起秦最后能够在七国中胜出,这里不乏魏惠王的功劳。魏国本来风生水起、蒸蒸日上,而那时候的秦还是一个戎狄之国。而魏秦后来的差距,则来自于商鞅。
那个时候的商鞅还叫卫鞅,是卫国人,但卫国已沦为魏国附属,所以卫鞅便去魏国宰相公孙痤那做家臣。公孙痤病重时,告诉魏惠王,让卫鞅接替自己,如果不用,就一定要把他杀掉。同时告诉卫鞅,自己先公后私,让卫鞅赶紧逃走。 卫鞅笑道,如果惠王不听他的启用自己,又怎么会听他的杀了自己呢。果然,魏惠王不以为然,觉得公孙痤老糊涂了。公孙痤死后,卫鞅从容的出了国、跳了槽。
二十年后,魏惠王被商鞅打的落花流水,割地求和,悔不当初。
商鞅去见秦孝公,据说是带了三套方案的,分别是帝道、王道和霸道。而孝公选择霸道。原因很简单,帝道和王道固然好,却要走上几百年才见效,而霸道,可以立竿见影出结果。于是重用商鞅,行霸道、变法度。
商鞅的改制,首先就是变分权为集权,改周制为秦制。问题是怎么改呢?
商鞅决定釜底抽薪,干掉贵族。把过去爵位世袭、采邑私有、无功受禄等等统统干掉。所有老的贵族必须从没有军功的宗室做起,然后按军功大小重新确定尊卑贵贱,爵位俸禄。而与之相反,只要有军功的,哪怕不是宗室,也能封侯,成为新贵。
旧贵是领主,对自己的采邑有治权;新贵是地主,对自己的土地只有财权,没有产权和治权。所以,商鞅政治体系的改革简单说就是废领土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从而,中央集权完成。
以国君集权和富国强兵为目标,商鞅一手狼牙棒、一手军功章,恩威并施。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孝公也开始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准备。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实际上,老百姓苦不堪言。商鞅发明了保甲制和连坐制,将秦国人都变成了特务和警察,过着一种邻里相互监视互相告发的恐怖生活。
商鞅不仅把秦国变成了一做军营,更变成了一座监狱。商鞅关心的,从来不是百姓的生活安定,而是一个中央集权和军事独裁的帝国,靠霸道一统天下。
商鞅成功了,但是后来,他也死在了自己严苛的政治制度之下。然后,合纵连横开始了。
[var1]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