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起作为职业官僚,楚悼王死后为何不另谋高就?只因士为知己者死

吴起作为职业官僚,楚悼王死后为何不另谋高就?只因士为知己者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284 更新时间:2023/12/22 4:01:30

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侯强国,不辞祸凶。——(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三家分晋,韩赵魏而成诸侯。

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彻底衰弱沦为了不入流的小国,根本无力主导中原大地上的政治秩序,崛起的诸侯国各自扩张自己的领土,兵革不休,以强并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竞争格局。

此时,社会制度也面临着重大变革。

以旧贵族为主导的奴隶制度面临土崩瓦解,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主导的封建制度即将浮出水面,而加速这一过程的是诸侯国相继的变法运动。

[var1]

而把这项运动推向顶端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也正是因为李悝走在了时代浪潮的前面,所以他的大名被印刻在了春秋战国的历史上,也正是因为有了李悝的变法,魏国才能迅速富起来。

在战国时期想要称霸,单单国家富裕还不行,还需兵强,因为对外征战,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即便再富有,还是会被别人打的满地找牙。

此时的魏国是被眷顾的,当它缺少人才时,总会有合适的人冒出来,这次冒出来的人是吴起,魏国对外的战争,也正是有了此人的存在,才得以所向披靡、拓土千里。

但我们本篇要说的并不是吴起在魏国的成就,而是在楚国的变法。

[var1]

吴起在楚国变法为何举步维艰?旧贵族盘根错节,有楚王支持也不行。

吴起作为职业官僚,楚悼王死后变法大业注定付诸东流,此时的他还有活路,为何不再另谋高就?只因士为知己者死。

此事我们还得从魏国的变法说起。

自古变法者多流血,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要找出变法道路上最大敌人的话,非守旧势力的阻挠莫属,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就会成就一批既得利益者,变法的实质,就是要革掉这群人的特权。

李悝的变法在魏国能取得成功,除了魏文侯的支持外,另一个因素就是魏国是分晋而成为的新兴诸侯,魏国从立国到灭亡一共历经了9位国君,魏文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李悝在魏国开始变法时,本国的旧贵族还并没有形成气候,李悝说变,魏文侯鼎力支持,变法这事就成了。

[var1]

反观楚国,从立国开始一共历经了42位国君,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排在第33位,也就是说到了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候,楚国已经有了700余年的历史了,此时楚国的旧贵族早已成势。

景、屈、昭等大家族分散了楚王的权力,这在和平时期,或许因限制了君权,有利于政治的清明,但在战国时期绝不是好事,因为如果国家的拳头握不紧,就发挥不出力量,国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魏国心灰意冷的吴起,来到了楚国。

楚悼王是楚国为数不多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君主之一,他看着魏国的崛起和魏武卒的威力,也想在楚国进行变法,但是此时的楚国没有变法的人才,当他听说吴起到了楚国的时候,他立志用吴起一改楚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此时的吴起已经不再风华正茂,楚悼王虽然早已听说吴起的大名,但事情还要一步一步来,于是他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意思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结果吴起没有让楚悼王失望,在宛城吴起做得相当出色,仅仅一年,吴起坐上了他朝思暮想的令尹(丞相)之位(《史记》记载:居一年,王以为令尹)。

[var1]

历史这位导演留给吴起的表演不多了,当上令尹的吴起立即在楚国开了变法模式,在魏国吴起可以专心训练魏武卒,但是在楚国却不行,因为他缺钱,当然楚国并不没钱,只是旧贵族的蛀虫太多。

吴起就大大阔斧的拿旧贵族开刀,比如世袭土地只能三代就要交回国家,比如废除世官世禄制,比如精简政府机构,再比如把旧贵族迁到边远的山区进行大开发等等,这些措施对贵族来说,可谓是刀刀致命,但楚国面貌却为之一新,楚国自此迎来了短暂的国富兵强,只不过吴起也把自己变成了楚国所有贵族的敌人。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了,这个消息对于吴起来说犹如五雷轰顶,因为他知道楚王活着时,自己可以专心变法,没人敢动自己,但楚王一死,自己就犹如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此时的吴起也清楚地知道,楚国的变法也随着楚王的死而终结了,如果此时吴起像在鲁国、魏国一样卷铺盖走人,那么至少不会有杀身之祸。

但吴起并没有走,他选择了去送楚悼王一程,尽管吴起知道只要进了楚王的宫殿,那就十死无生,但吴起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因为在他的心里,楚悼王不单是他的领导,更是他的知己,因为楚悼王圆了吴起誓当卿相的梦想。

[var1]

当吴起走进王宫的时候,旧贵族门布置的弓箭手早已就位,吴起倒也不含糊,被射伤之后,把腿就往楚悼王停尸的地方跑,结果弓箭手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伤了楚悼王的遗体,这也是吴起的高明之处。

因为楚国的律法规定对于伤害大王遗体的人,要诛其三族,楚悼王儿子继位后,也正是依据这条法律,灭了七十多家旧贵族满门,足见吴起之威(《吕氏春秋》记载: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吴起在楚国变法为何举步维艰?旧贵族盘根错节,有楚王支持也不行,经过几百年发育,楚国旧贵族早已在楚国尾大不掉,上可逼君王,下可鱼肉百姓,后来郢都被白起攻破,屈原愤而投江,亦和楚国旧贵族把持的朝政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

吴起作为职业官僚,他本不必为变法而牺牲,有了在鲁国、魏国为官而逃的经历,离开楚国去往他国,一样能继续发挥光和热,但楚悼王死后吴起为何不另谋高就,而选择了和楚王陪葬?

[var1]

这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吴起把楚悼王当成了知己,可以不顾及性命的知己,吴起从离开家时,就对母亲发了誓,不当卿相,不回卫国,吴起为了魏国奋斗了大半辈子,但一直没能实现理想,在楚国却轻松实现了,这势必会令吴起对楚王感恩戴德。

伴随着吴起的离魏,魏国再也无法压制西部秦国地崛起,伴随着吴起的去世,楚国的变法也随之夭折,出将入相的吴起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创造了一个时代,人杰如吴起者,注定被历史所铭记。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中晚唐时期国力孱弱,藩镇势力为何没有直接演变成战国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末三大藩镇,中晚唐藩镇割据真的无解吗,中唐为什么发生藩镇割据

    [var1]在“安史之乱”过程中,虽然涌现出了如郭子仪这般的肱股之臣,但变乱结束后的烂摊子,却并不是郭子仪这样能臣能够收拾的。这样的烂摊子所指的主要就是“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割据的乱象。当时唐王朝地方藩镇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来就是原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立的军事边镇。再者就是因变乱的原因,扩展到内

  • 中国古代“商圣”范蠡告诫:坐错椅子的人,不可能办对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圣范蠡十大金句,古代范蠡为什么被称为商圣,范蠡经商的影响

    [var1]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范蠡也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和成功的商人,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

  • 战国初期,越国太子弑父登基!后世史官:越国自此退出战国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时期越国,战国时期的越国历代君王,战国时期的越国是怎样灭亡的

    [var1]当时越国的太子姒诸咎,因为担心自己被废,所以趁机发动了叛乱。在这场叛乱当中,姒诸咎直接兵围越国王国,驱逐了自己的叔叔,干掉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自立为王。在春秋战国时代,像这种宫廷政变其实并不是太过罕见的事情。至于说儿子在政变当中,干掉自己的老爹,这种事情其实也不是没有先例。不过,让所有人都

  • 鬼谷子两位高徒,动动嘴就搅得六国不得安宁,影响中华历史走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鬼谷子高徒及主要功绩,老梁讲鬼谷子,鬼谷子绝学全集完整版

    [var1]而在这璀璨又浩渺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是谁的巧嘴开启了一场场征战厮杀,又是谁的奇谋推动了国家的兴衰变化,一位老人手执画笔缓缓拉开帷幕……纵横谋士的起步这位老人,就是与老子齐名的传奇人物-鬼谷子。鬼谷子本名王诩,又叫王禅,道号玄微子。很少有人见其真面目,一生隐居潜心修道,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

  • 白起是秦国最强武将,为何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国不派他担任主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白起不死秦国能提前统一吗,长平战役秦国主将,白起对秦国统一天下的贡献

    [var1]一、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赵国。在这场战役中,赵国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头到尾都处于不利的态势。这使得赵国和秦国交战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再加上赵国对战役的指挥指导方面的错误,更加重了这种状态,失去了能够挽回败局的机会。在外交上,赵国接受上党郡,违反了当时的外交准则,失去了道义上的支

  • 山西出土石碑,揭晓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原因:赵括可能被误解2000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括长平之战惨败的原因,赵括长平之战过程,赵国长平之战真实原因

    比较经典的就是长平之战,后人认识赵括也是通过这场战役,“纸上谈兵”是对他的评价,但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仅仅是因为赵括吗?[var1]秦国用计,长平之战换主将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曾经打败过秦军,威名远扬,赵括受父亲影响,从小就接触兵法,在兵法理论上是个中翘楚,甚至他的父亲都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

  • 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战国七雄”的克隆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英国七国争霸时期,一口气看完英国历史上各个王朝,中世纪早期英国有哪三个王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国逐渐吞并了周边的小国,到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留存了七个王国。它们分别是由撒克逊人主导建立的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盎格鲁人主导建立的诺森布里亚王国、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以及朱特人建立的肯特王国。[var1]七国分布图

  • 战国传奇:二公大义说无忌,公子合纵破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五国合纵伐秦完整版,六国大军合纵攻秦的故事

    [var1]颜恩无法见到信陵君,门客不肯为之通报,正无奈何,恰好博徒的毛公和卖酒的薛公来访信陵君。颜恩知其为信陵君的上客,便泣诉其事,二公道:“我二人当力劝之。”颜恩道:“全仗二位。”二公入见信陵君道:“闻公子车驾将返宗邦,吾二人特来送行。”信陵君说:“哪有此事?”二公道:“秦兵围魏甚急,公子没听说

  • 韩信临死前说出一个人名,刘邦知道后:煮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信临终说出三个字,刘邦张良萧何韩信故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完整版

    韩信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武将了,时至今日,人们对韩信的事迹已经是非常熟悉了。现如今人们对韩信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已经被后人誉为“兵仙”。在韩信身上,出现了很多典故,比如说暗渡陈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等。韩信身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在西汉建立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封赏。可是最终的韩信结局不好,韩信被吕后和萧何

  • 关羽善待士卒,为何兵败之时身边却只有三百多人?有三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关羽善待士卒,关羽最怕的3个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视频

    第一,关羽军心已乱。关羽从襄樊前线匆忙撤军回师,沿途不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消息再封锁,军中上下都知道荆州已失,在后退无路(后面的曹军),前路受阻的情况下,夺回荆州其实已经是没什么可能了,但是关羽还要执意前往,其实和去送死没什么区别;关羽的手下绝大部分都是荆州当地人,即使关羽能侥幸突围他们也要背井离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