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粮食压力大还是秦国大?赵国真的缺粮吗?

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粮食压力大还是秦国大?赵国真的缺粮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565 更新时间:2024/2/11 10:37:09

[var1]

而且长平之战结束不到一年时间,秦国便再次出兵直接围攻赵都邯郸城,如果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又如何敢长途跋涉去攻打赵国的老窝王城呢!反观赵国,在秦军不断增兵围攻之下,邯郸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为此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

不过因为古代交通条件有限,魏、楚两国的援军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赵国邯郸,秦军便更加急迫地围攻邯郸,导致邯郸的形势十分危急,甚至已经快要到了投降的地步。当时邯郸城内的百姓不仅仅是缺衣少粮,而是根本已经没有粮食可供百姓食用,就算吃米糠等粗劣食物都无法吃饱,为此百姓只能互相交换子女充当食物。

以此可见,赵国比起秦国的粮食储备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况且邯郸还是赵国的国都。虽然在长平之战时,赵国还没有到了邯郸之战的“窘困”地步,但赵国的粮食压力要远大于秦国。

[var1]

秦赵长平之战时,两国谁的粮食压力更大?

毋容置疑,肯定是赵国的粮食压力要远大于秦国。当然空口无凭,我们用史料来印证赵国缺粮这个事实。

虽然《史记》中的《秦本纪》和《赵本纪》都没有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缺乏粮食的记载,但田氏齐国的世家记载中却有赵国在长平之战时借粮的记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王建立6年,秦攻赵,齐楚救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秦赵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曾向齐国和楚国求救,虽然齐国和楚国在口头上答应救援赵国,但实际上并未出兵相救,齐、楚两国都选择了中立、观望。赵国除了向齐、楚两国求援之外,还因缺少军粮向齐国借粮,希望齐国能支援赵国一些粟米,但齐王建并未同意借粮食给赵国。

[var1]

《史记》记载:“周子曰:“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齐王弗听。”

齐国谋臣周子还因为齐王建不借粮给赵国进言劝说,甚至用唇亡齿寒来形容赵国和齐、楚两国的利害关系,表示赵国如果被秦国灭亡,接下来就会轮到齐国和楚国,不要因为这种大事而计较粮食,不过齐王建并没有听从大臣周子谏言,依然不同意借粮给赵国。

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详细记载了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赵国的经过来看,足以说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缺少粮食的事实。之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多万赵军,不久后又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 赵国粮草不足,改守为攻,最终惨败
  • 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时为什么要用赵括换下老将廉颇呢?虽然表面来看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但实际上秦国的反间计只是放大了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不满,而根本原因是赵国的国力无法和秦国一直继续对峙下去。

    [var1]

    《史记》记载:“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秦军和赵军对峙长平后,赵孝成王便派廉颇率军进攻秦军,不过廉颇屡战屡败,之后开始坚守不出,采用防御战略和秦军对峙。赵孝成王为此多次派人问责廉颇,而且明知廉颇不敌秦军的情况下,却还要让廉颇率军主动进攻秦军。

    赵孝成王的做法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赵孝成王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兵力虽然不如秦军,但差距不是很大,如果赵国用四十多万大军坚守长平防线,约六十万的秦军不一定能攻破长平,这点可以参照长平之战的结果。

    秦军虽然几乎全歼四十多万赵军,以胜利告终,但秦军为此也付出了约二十万人的伤亡,这还是在赵括率军主动出击,之后中计被白起分割包围,再加上粮道被堵的情况之下。以此可见,如果赵军坚守,秦军很可能攻破长平防线,最后不得已撤兵回国。

    [var1]

    赵孝成王却放弃了防守策略,反而明知不敌秦军却还要主动出击,显然是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只能说明赵国的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这场战争,而古代战争中最缺的东西是什么呢?答案是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赵国的军粮储备已经逐渐无法支撑长平之战,为此只能尽快结束这场战场,但廉颇多次被秦军打败后,开始怯缩不战,想要“固垒坚守”的防御方式挫败秦军,但赵国却没有更多的军粮和秦国一直消耗下去,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的反间计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赵孝成王信以为真,于是用赵括代替了廉颇,最终导致大败。

  • 秦赵邯郸之战,赵国粮草耗尽,差点投降
  •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昭襄王同意赵国割让六座城池议和,下令让白起撤兵。结果赵孝成王听从了大臣虞卿的建议,不仅没有割让城池给秦国,还积极交好各国,并重整军备,积极发展生产,意欲合纵诸侯对抗秦国。此举导致秦昭襄王大怒,直接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距离长平之战结束一年还不到,秦赵两国又爆发了邯郸之战。

    [var1]

    《史记》记载:“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虽然赵国最终击退秦军,打赢了邯郸保卫战,但全赖于魏、楚两国近二十万的援军。在信陵君魏无忌率领八万精兵和春申君黄歇率领十万楚军赶到邯郸外围之前,邯郸城在秦军猛烈的攻势之下差点被攻破。我们来看邯郸城内一传舍小官对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的一段对话。

    《史记》记载:“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小吏李同对平原君赵胜说:“现在邯郸城内的百姓缺衣少食,就算是吃糟糠都吃不饱,甚至普通百姓已经用人骨当柴烧,互相交换子女当食物。而且武器也已用尽,因此有人用削尖的树枝充当武器。”

    [var1]

    从这李同所述的邯郸城内景象足以看出当时的赵国不仅仅是缺少粮食,而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邯郸之战还未结束,就已经耗尽了邯郸城内的粮食储备,普通百姓甚至都开始用子女当做食物。相反秦国却能对各国连年发动战争,可见赵国的粮食储备是远不如秦国的。

    最后还是平原君赵胜听从了李同的建议,将所有家财用来犒赏将士,为此得到一支三千人的效死士卒,暂时击退秦军,这时恰好魏、楚援军赶到,这才解除了邯郸之围。

    从邯郸之战赵国缺衣少粮的情况来看,也能印证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尽快结束长平之战,因为赵国和秦国耗不起,如果长平之战再拖上个一两年,恐怕都不用秦军进攻,四十多万赵军便会自行崩溃。

    《史记》记载:“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

    反观秦国,在邯郸之战结束后次年,便再次出兵攻打韩国和赵国,攻取韩国阳城、负黍,斩韩军四万;夺赵国二十多县,斩赵军九万人,说明秦军至少出动十万人以上的兵力。

    [var1]

    之后因为最后一任周天子意欲合纵攻秦,秦昭襄王便起兵攻打周国,直接将周赧王虏回了秦国。接着又攻打魏国,迫使魏国成为秦的属国。从秦国在邯郸之战后又连年对各国发动战争来看,足以说明秦国的国力要比赵国强很大,粮食储备也很充足,可以说秦国在战国后期基本没有粮食压力。

    那么秦国为何会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呢?

    秦昭襄王在位近六十年的时间中,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攻打各国,为此秦昭襄王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即便比起横扫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秦始皇也毫不逊色。秦昭襄王能连年发动战争是因为有强大的国力和充足的粮食储备作为支撑,而充足的粮食储备主要来源于三点原因:

  • 商鞅变法,推行耕战
  • 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后,秦国自此日益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而秦国的强大来源商鞅推行的“耕战政策”,练兵打仗和耕田种地成为秦人日常生活。

    [var1]

    《史记》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秦人富强。”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升农业生产,以农业为“本业”,为此全国各行各业的秦人都开始从事农业,百姓只要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就可以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废除贵族井田制,开阡陌封疆,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平衡赋税,之后按户口人数征收军赋,新法实行多年后秦国富强。

    《商君书》记载:“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另外百姓还可以用多余的粮食换取官爵,因此秦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勤奋种地和练兵打仗,只有这两条路才能得到官爵成为贵族,还能免除亲人的刑罚,这样的秦国又怎么缺少粮食呢!最终也是耕战政策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var1]

  • 秦惠文王吞并巴蜀,得到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平原
  • 秦国本身拥有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
  •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虽然拥有了发达的农业,但有限的国土还是无法支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于是秦惠文王攻占了巴蜀,秦国也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不过当时的成都平原还不能为秦军提供稳定的粮草供应,直到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才成为不怕荒年的“天府之国”,再加上秦国本身拥有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因此秦国的粮食产量要远高于当时的各国。两大粮仓是秦国最有力的保障,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

    [var1]

    结语:

    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如果没有其他诸侯干预长平之战,赵国落败只是早晚的事。赵国要想打败秦国只能从外交方面得到弥补,但赵孝成王不听大臣虞卿的劝谏,没有事先联合诸侯,在初战不利时便直接派使者入秦议和,结果被秦国利用,彻底孤立了赵国,直到长平之战结束,各国也没有派兵救援赵国。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曾助吴起横扫天下的魏武卒,为何在庞涓手里仅两战就被打光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庞涓和吴起的差距,吴起与庞涓谁厉害,吴起和庞涓哪个战绩更好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吴起《吴子·治兵》战国初期,中原大地上有一无可争议的最强诸侯国,魏国。魏国的强大,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魏文侯的知人善任,李悝的强国变法

    • 大意了!商鞅的变法给所有人织了一张法网,他自己也在法网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鞅变法的法律措施,商鞅变法的治国方略,商鞅变法在法制上的具体措施

      秦孝公继位的时候,秦国已经衰落不堪,被关东各国视为蛮夷、禽兽,所以秦孝公下决心要进行改革,重新振兴秦国。所以,他才启用了主张变法图强的商鞅,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加强王权,打击公族势力,实际上也就是反封建,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当时各国都在做的事,但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后,搞得比较彻底。这个变法既

    • 大秦一统六国之前,各国文字差异有多大?秦始皇又为何要统一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怎么一统六国的,秦始皇为何可以一统六国,秦始皇最早统一六国用的什么文字

      [var1] 其中,齐国使用的是齐系文字,燕国使用的是燕系文字,楚国使用的是楚系文字,韩、赵、魏三家同源,使用的都是晋系文字,秦国使用的是金文,也就是后来小篆的前身。 [var1] 显然,七国之间流传着五种文字,这是非常不利于文化、经济交流的,阻塞了中原的整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除了秦国使用的文字

    • 魏国的9个国君,前3个天天开疆拓土,后6个不断割地求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国最出色的国君,魏国最厉害的国君是谁,魏国的建立者以及重要人物

      [var1]魏国和赵国、韩国之前都是晋国的家臣。晋阳之战之后,韩、赵、魏三家掌控了魏国的大权,把晋国的国土基本上瓜分殆尽。公元前403年,魏国和韩国、赵国一起被周王室承认为诸侯。至此,魏国出现在历史上。本文里面讲的魏国国君,也是从三家分晋的时候开始算起。当时魏国虽然还没立国,但是和诸侯也没区别。而且

    • 春秋和战国是有着本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的,春秋和战国的时代特点,春秋和战国相似吗

      战争在春秋是荣耀的事、是君子的事,可谓有血性无血腥。所以春秋的霸业,往往是一场盟约得来。而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死几万人,稀松平常。并且,战国充满了尔虞我诈,可谓人心不古。战国时的周天子徒有其名,而战国七雄,则都是领土国家,全部自立为王。但大家都称王,就等于没有王,于是各国频繁发动战争,最后打出的

    • 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大秦帝国》告诉你秦国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秦帝国中秦国的地位,大秦帝国兴衰史,大秦帝国秦国后期的变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秦帝国同样如此。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延续到秦始皇,历经500多年,七代君王。各代君王都为秦国后来的统一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做出了贡献。秦国统一六国,如果片面地把丰功伟绩归功于秦始皇,这是错误的。秦为何物?为了将秦帝国说道清楚,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中国

    • 亚历山大东征止步印度,时值中国战国内乱,若持续推进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亚历山大东征真实历程,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作用,亚历山大东征的客观评价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由于亚历山大杰出的领导才能,以及军队出色的战斗力,其远征一路势如破竹,从欧洲打到了亚洲,征服了当时统治印度的王国波拉斯。然而,亚历山大的脚步就此停止,并没有再继续往前。时至今日,亚历山大的征程在网上引起了舆论热议。许多人都在探讨和思考这个问题:假如亚历山大东征的脚步

    •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田氏代姜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时代的齐国田氏,战国时期田氏齐国国君列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史

      与东周命运相似的是,很多诸侯国也没能摆脱被取代的命运,三家分晋、田氏代姜,让周礼不复存在,天下由春秋时期转入战国时期,开始了相互攻伐的时代,而与三家分晋一样,田氏代姜也成为颠覆周礼的"力作"之一。田氏代姜整个过程历经田氏八代人,从田完到田和,田氏族人温水煮青蛙,先是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然后逐渐取代齐

    • 古之遗爱慕容恪是如何成为战无不胜的十六国第一名将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慕容恪简历,慕容恪真实图片,如何评价慕容恪

      作者:陈华他是五胡十六国中凤毛麟角的异类,为人谨慎大度,谦恭仁和,妥妥一个穿着鲜卑服饰的大贤人。别人慈不掌兵,他却如同菩萨加持一样将胜利进行到底,一路将自己刷成了十六国第一名将。十七岁初阵的他,凭着二千人追杀后赵的三十万大军,生生斩俘三万敌人,为慕容家坐稳辽东霸主的地位贡献良多。之后,他统兵入关,创

    • 四川挖出千年汉墓,墓中出土失传已久的扁鹊医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四川出土9部扁鹊医书内容,工地出土的扁鹊医书,扁鹊医书在四川哪里发现的

      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秦亡汉兴之后,这些掌握着知识的楚国贵族后裔纷纷出世,从木牍的官府文书来看,1号墓的主人应该就是一位从楚地宦游成都的景氏后人。这个景氏,逐渐发现我们在这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