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前期所向披靡,大有一举夺回荆州之势。在前期的作战中,东吴也曾和刘备交手数次,然而都以惨败告终,但这并不是陆逊坚守不战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另有原因。这一点还是出在刘备的部署之上,而当陆逊看到刘备这一部署时,也就确信自己必胜了,胜利的到来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孙权并不想和蜀军死战,选择了低声下气的求和。然而,愤怒的刘备却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才不得已下定决心和刘备一战。那么,孙权求和是因为畏惧刘备吗?
当然不是。刘备集团在经过汉中大战、关羽丢荆州以后,实力已经大打折扣。而东吴已经经历孙坚、孙策、孙权三世,实力雄厚,再加上新得的荆州,没有理由畏惧刘备。孙权所害怕的,不过是自己和刘备交战,曹丕趁机进攻罢了。一旦落入两面作战的境地,孙权必败。这才是孙权直接求和的最关键原因。
对于这一点,刘备当然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出兵之前,其实就已经谋求和曹魏缓和关系。据《魏书》记载:“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从这一段记载来看,虽然刘备以汉室自居,但为了能够在伐吴之战中占据主动,而放下身段,意图谋求曹丕的配合。可惜的是,曹丕此时心思更多地放在国内,不敢大举出兵。而且,孙权卑微的更加彻底,直接向曹丕称臣,而且还同意了送出质子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同意了孙权的称臣。
吴蜀大战开始后,由于曹丕的不配合,刘备不得已从长江南岸进军。同时,还得派出部队驻守江北。《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许多人都以为刘备处于对黄权的戒心,才派出黄权驻扎江北,断了黄权的归路。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派出黄权镇守江北,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此时曹丕动向不明,蜀和魏之间,依然是仇敌,再加上吴国和魏国结盟,此时如果完全不做防备,显然是错误的。而为什么派出黄权而不是别人,那正是对黄权的充分信任。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刘备也仅仅给了黄权数千人马,能不能完成任务完全是未知数。
不过,正是看透了刘备的这一手安排的隐忧,陆逊才算是彻底放心下来。刘备本来兵力就不占优势,此时竟然还要分兵防备曹丕,这足以证明曹丕和刘备之间绝无勾结的可能。那么,陆逊面对的就是刘备一人,无需担心腹背受敌。只要自己能击败刘备,这场危机就能化解。于是,至此以后,东吴龟缩不出,任凭刘备想出各种办法挑战,东吴也是避而不战。这正是因为陆逊有了耗下去的底气。
在双方对峙了半年之久后,陆逊终于瞅准了刘备军队士气开始衰落的特点,使用火攻之计,大举击溃了刘备主力,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正是从刘备安排黄权防备曹丕的部署中,陆逊没有了需要速战速决的理由,进而具备了必胜刘备的信心。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