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早期的人生经历
咱们先来聊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娄底的一个普通富农家庭,他的父亲曾麟书从小就开始参加乡试,直到43岁的时候才通过了秀才,而那是他父亲第17次参加乡试了,可见他们家真的是天赋一般,而我们熟知曾国藩的另外一个故事即是他有一次晚上背《岳阳楼记》,花了大半个晚上都没有背下来,摇头晃脑总是那么几句话,甚至小偷都背下来了,最后小偷都严重不满,对他进行了一番嘲弄。
李鸿章早期的人生经历
而李鸿章,他出生于安徽省合肥的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文安算是读书比较晚的,所以直到三十七岁的时候才考取进士,而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一年他和27岁的曾国藩同榜登科。在那个年代看起来,两个人的仕途算是都比较顺利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从小的家境以及家庭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
曾国藩和李鸿章观念上的不同
而就是这种出身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他们两个对待人生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曾国藩因为从小出生家境普通,而且他的家庭也没有很强的学习天赋。所以他在之后遇到的所有事情,他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同时也是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苦功。世间所有难事都可以因为他的刻苦而破解掉,这是曾国藩一直坚信的事情。
曾国藩认为,在读懂一本书之前绝对不要翻开另外一本书。如果现在读了这本书,读起来比较晦涩,那就直接背下来,一次背不下来,就背第二次这样反复的练习,虽然每天的进步都非常有限,但是积累成多,从量变到质变,时间久了就可以达到学问上的飞跃。
而在最早的科举时候,曾国藩也是用了同样的方法,他多次失败,可是他下的笨功夫足够深,同时最后也获得了成功。当时在他考了七次秀才之后,终于考中。在之后会试又失败了一次,在27岁的时候他成功考取了进士!
而李鸿章相比曾国藩算是优势非常明显了,李鸿章出生的家庭环境更加优越,而李鸿章的学习能力也非常强,他虽然没有到过目不忘的能力,但是绝对不会像曾国藩那样背一篇400字的文章,大半个晚上都背不下来,而李鸿章也算是天资聪明,他才17岁的时候就通过了秀才考试。于是顺利的生活造就了李鸿章他自傲的个性,他认为自己拥有着别人不会有的才能。
因为李文安和曾国藩有同年之谊,所以李鸿章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的机会,他经常可以得到曾国藩的指导。而曾国藩也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可以扭转时局的大才。而李鸿章也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期望,他很快就考取了进士。并且在咸丰九年(1859年)的时候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从此之后,他就开始帮助曾国藩出谋划策,并且起草文书。他们之间的师徒搭档从那个时候正式开始!
也就是在那段合作时期,曾国藩看到了李鸿章和自己的本质区别,他自己本性厚重,不算聪明,但是也因此犯不了什么大错误,面对危机的时候,靠着自己的“死磕”的本领总是可以渡过难关,曾国藩最看重的是人的修养。而李鸿章依靠自己的小聪明,再加上他从小家境优渥,没有受过什么苦,所以他为人做事有一些轻佻,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小聪明暂时渡过难关,但从根本上来看他根本就没有获得什么裨益,因此在李鸿章的眼里,看到的只有“术”。
曾国藩想办法培养李鸿章
于是,曾国藩认为这样时间久了对李鸿章的发展根本就起不到什么帮助,所以曾国藩想出了很多锻炼李鸿章的方法,比如说曾国藩会在李鸿章找自己的时候故意在洗脚,让李鸿章去等他。比如说他会命令一群人去和李鸿章讨论方法,让李鸿章的思辨能力得以提升,不至于让他每提出一个自己的想法就沾沾自喜。这样时间久了,李鸿章的个性的确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而后来功成名就的李鸿章回忆起曾国藩的教诲,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的那段时间,进步是突飞猛进的。他改掉了年轻的时候浮躁的毛病,性格逐渐变得踏实起来。但是“重术轻道”这个问题,李鸿章并没有彻底纠正。这一点在他给自己的子孙的遗留之物上,显示的非常明显。
而他的师父曾国藩则和他不一样,曾国藩是“重道轻术”,曾国藩认为做事情要从根本出发,不要在意表面的细枝末节。而曾国藩对待自己的子女的教育方面也非常的出色,和自己的徒弟李鸿章采用的方式截然不同。
曾国藩的家风
曾国藩认为子女是否能够获得幸福,能否让曾家的辉煌延续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子孙的品性,而子孙的品性就是由家风所决定,如果只是一味的给自己的子孙留下金银财宝,但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子孙没有能力去守住那些财宝,给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而且还可能会招致灾祸。
因此,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曾国藩就非常注意一点,就是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他自己就过着非常勤俭的生活,而且还督促弟弟们不要贪图享乐。他还让自己的家里人团结友爱,哪怕是在外面打仗,也要注意多多给家里人写信。并且他还让弟弟们督促子侄们要读书写字,下地干活。时间久了,曾国藩想要的家风就真的形成了!
李鸿章的教育理念
而李鸿章显然没有走曾国藩这条路子,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是截然不同的,他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从小就过惯了奢侈的生活,而李鸿章本人也非常奢侈,所以时间久了整家人都是大手大脚地过日子。
李鸿章为官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捞了很多的钱。根据曾国藩非常器重的教育家容闳认为李鸿章给后代至少留下了四千万两白银。这可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目,在那个时代。当然,容闳只是李鸿章的朋友,他并没有充足的证据。另外梁启超认为李鸿章留下的遗产应该是数百万两。而除开这两个人之外,很多学者也估算了李鸿章的遗产大概是在百万两到数千万两之间。反正以李鸿章的派头不可能是低于百万两的。
其实李鸿章究竟留下了多少遗产,还真的不好去得出一个具体的数额,可是在他子女们进行分家时遗留下来的《分家合同》之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李鸿章在在世的时候,在安徽共有价值300万两的6万亩田地,而且他在当时还有很多的住宅、商铺以及当铺。具体的数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是留下巨额财产。
而曾国藩肯定也是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一定的财富,可是他肯定不会像李鸿章那么夸张。曾国藩看中的是勤俭家风,李鸿章看中的是财产,两个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他们这样的家风给自己的后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后代对比
如今,距离曾国藩和李鸿章那个时代已经过了100多年,曾国藩的家族之中涌现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外交官曾纪泽、数学家曾纪鸿等,几乎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现。相信曾国藩知道一定会很满意这样的结果。
曾纪泽
而李鸿章的后代最出名的这一位大家想必都认识,那就是著名的作家张爱玲,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在自己的笔下也写过很多关于李鸿章的后代是如何败家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当时他也不去工作,每月按时地领零花钱,陷于黄赌毒之中无法自拔,而在自己的钱不够用的时候,就开始败光家产。最后导致自己在穷困潦倒之中死去。
结语
曾国藩和李鸿章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曾国藩是从根本上去思考问题,一切从“道”出发。而李鸿章则看重的是“束”,其实每个家长的希望都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平安、健康、幸福的生活,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不会因为钱而受苦,可是如果方法不对,那只会造成灾祸。
其实,一个孩子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上辈给他的钱所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性所决定的,曾国藩留下的勤俭的家风,让孩子可以去创造价值,享受人生乐趣。李鸿章只是做到了表面工作,他给子孙留下的巨额财产,实则上则养成了很多的蛀虫。
那么大家对于本文的观点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和笔者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