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光启一生学习西方,乾隆不屑一顾:毕生努力,终究敌不过天意

徐光启一生学习西方,乾隆不屑一顾:毕生努力,终究敌不过天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504 更新时间:2024/1/17 4:26:39

1619年,明朝上演着众生相。

萨尔浒的狼烟未散,努尔哈赤志得意满,大肆兼并辽东土地,束发的汉人狼奔豕突,仿佛世界末日。

李自成尚未成年,不知明日在何方。

张岱在绍兴学琴,半年内就把《雁落平沙》、《胡笳十八拍》练的滚瓜烂熟,即将开始斗鸡走马的荒唐人生。

众生不知今夕是何年。

同年,一艘载有20余名传教士的大船,在澳门靠岸。邓玉函、汤若望......都是学问深厚的传教士。

日后的史书中,都将记录他们的名字。

传教士金尼阁将带领他们,在中国传播欧洲的新科技、新学问,顺便吸纳中国人加入天主教。

而比学者们价值更大的,则是随船而来的7000册书籍。这批书籍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以后的科技、哲学成就。

据金尼阁估计,这批书籍价值1万金币。

他们将在中国修建一座巨大的图书馆,用来存放携带而来的7000册书,并召集人手全部翻译成中文。

文明圣火在此刻传递。

彼时,欧洲已经摆脱中世纪的黑暗阴霾,走上一日千里的道路,工艺技术大大超越东方古国。

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开的新风尚,迅速席卷欧洲......他们从工商、贸易、技术到生活用品,几乎全都力求更新。

新科技发明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出。

商业繁荣让城市生活蒸蒸日上,文艺复兴又把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托勒密等人的科学理论介绍给普通市民。

再加上的科技发明,让欧洲有了巨大推动力。

如今,它来到中国。

二、

对于世界变化,中国人也不是一无所知。

徐光启看得很清楚。

1562年,他出生在上海县法华汇,埋首书房苦读多年,为维持生计做过私塾先生,交往的也是董其昌等同乡才子。

32岁时,徐光启为了谋求出路,不得已南下广东韶州任教,并结识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

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

他第一次知道在程朱理学之外,还有数学、天文、水利......这些学问几乎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实学。

1603年,也是中进士的前一年,徐光启为了学习西学,接受洗礼加入天主教,获得教名保禄。

在晚明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徐光启堪称国士。

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把西方世界最先进的数学逻辑引入中国。

又向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翻译出《泰西水法》。

还有红薯和《农政全书》。

中原种植的水稻一亩只能产几石粮食,而从美洲跨洋而来的红薯,经过徐光启试种培育,能达到亩产数十石。

有多少粮食,就能养活多少人口。

适应了中国土壤的红薯和马铃薯、玉米,再加上《农政全书》的科学方法,大大增加了国人的粮食产量。

清朝的人口大爆炸,与此不无关系。

明朝的天文历法使用《授时历》,自忽必烈时代成书已经过去近400年,已经很不准了。

可朝廷困于祖制,不允许重新修正历法。

崇祯二年,徐光启说:“西方历法最为精密,不如用西方的方法重新修正。”

于是,就有了《崇祯历书》。

徐光启首次介绍了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并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这套历法后来被清朝直接继承下来。

那时的明朝虽然已经落后。

但学者们从未有天朝上国的愚昧,反而积极向西方探索求学,投入世界交流的大潮之中。

立于潮头的第一人,是徐光启。

三、

1620年,金尼阁和传教士带着7000册图书来到北京。

他已经联系了徐光启、李之藻、王徽等学者,希望能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把西方学问全部移植到中国。

这本是一次完美的中西对接。

如果翻译计划能够顺利完成,以后的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向达先生说:

“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

可惜,时事不允许。

明军在萨尔浒兵败后,紧接着万历皇帝去世、魏忠贤专权、陕西饥民起义......国事一天比一天糜烂,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徐光启也没有固定的职务。

或被同僚排挤、或被魏忠贤党羽弹劾、或督练军队,翻译书籍的事就一天天的耽搁下来。

1628年,金尼阁在杭州去世。

1633年,徐光启也病逝于北京。

“西学东渐”的庞大计划就此流产,除了李之藻、王徽等人翻译出一小部分以外,大部分书籍都散落在时光深处。

它们只留下一个凄凉的名字:金氏遗书。

1644年,满清入关。

八旗铁骑的屠刀以“剃发易服”开路,在中原各地掀起腥风血雨,无数大城市被杀的鸡犬不留。

随后又是数十年的拉锯战。

百姓流离失所,士大夫惶惶不可终日,晚明积累起来的西学人才出现断层。

比如方以智。

他对西方的哲学、科学研究水平相当高,尤其是光学研究又领先于时代,写出《物理小识》等著作。

可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多年,不得不出家避祸。

比如宋应星

一生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终于把各种技艺整理完成,编著《天工开物》。明朝亡国后,宋应星不愿出仕满清,隐居于乡野。

再加上持续不断的“文字狱”,学者终究不敢发表任何新观点、新学术,只能埋首于故纸堆,做些寻章摘句的学问。

历史曾抛出橄榄枝,学者也做过努力。

却敌不过天意。

四、

1792年,英国任命马嘎尔尼为使者,正式访问清朝。

庞大的使团中有数学家、艺术家、医生......他们带着科学和艺术的书籍、大型船模、先进武器,希望和清朝开展贸易交流。

可他们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时,心都凉透了。

马嘎尔尼和使团成员把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呈送给乾隆皇帝时,只换来轻飘飘的一句话:

“所称奇异之物,只觉平常耳。”

在皇帝眼中,这不过是些有趣的玩具而已,又能有什么用呢?

而满洲是以骑射立国的。

福康安也看不起西学。

英国卫队表演了线性步兵、三段式射击等战术后,福康安轻蔑地撇撇嘴:“我看也罢,不看也罢,火器也没什么稀奇的。”

他不知道的是,英军的火器和战术早已风靡欧洲,把纵横驰骋的骑兵打的落花流水。

而在满洲入关前,明朝学者都十分注重火器。

徐光启积极改造火炮技术,又注重引进西方的火炮,甚至对火炮攻城、步骑炮结合的战术都有研究。

他的弟子孙元化更是火器专家。

可学者个人的努力,又怎能敌得过经济崩溃、祖制僵化的大势?

他们没有挽救明朝的国运,学术也没有被后人继承,只是匆匆的来了又走,给时代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哎,一声叹息。

五、

1601年,在万历皇帝的允许下,利玛窦获得长住北京的权力。

仅仅几年后,就吸引了几百人加入天主教,其中最有名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号称“圣教三柱石。”

有了“三柱石”的帮助,天主教迅速发展。

上达内阁首辅、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服膺于利玛窦的教诲。

他们是在学习天主教吗?

不是。

据当事人留下来的记载:每当利玛窦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众人都无精打采哈欠连连,一旦讲述西学,才会振奋精神。

他们接触利玛窦,是要学习科技理论的。

传播了广泛而精深的西学知识后,利玛窦也被尊为“西儒”,众人言及必称之为“利子。”

这个地位是很高的。

1610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

按当时的习惯,西方传教士去世后应该安葬到澳门。然而经过内阁首辅叶向高奏请,万历皇帝赐利玛窦葬于北京的滕公栅栏。

他是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

当时有人问叶向高:“外国人从来没有赐葬京师的,叶先生为什么对利子这么好呢?”

叶向高说:“远近来宾的道德学问,从未有人如利子一样高深的。就算只翻译《几何原本》,也足以配得上皇帝赏赐。”

这本书就是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起翻译的。

无论叶向高、利玛窦、金尼阁或是徐光启,都流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学问的尊重。

而能守护学问的,唯有和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趣事:封了一万个丞相2000亲王,背后原因让人发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平天国十大趣闻,解密历史上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最奇葩的轶事

    太平天国起义是我国古代最庞大最成功的一次农民起义,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分分钟就被剿灭了,水浒传的那108个好汉起义看上去浩浩荡荡,实则在真正的历史里,他们只不过是分分钟就被朝廷剿灭的小杂毛,可想而知起义到底有多难,为什么太平天国起义能够这么的成功,但最后却又失败的如此彻底呢?首先我们来简单

  • 芈月传:盘点魏国四位公主的结局!全都是母族牺牲品,无一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芈月传人物结局,芈月传里各个女人的结局,芈月传所有历史人物

    [var1]1-魏琰魏琰作为魏国嫡公主,真可谓是为了母国奉献了一切啊。她先是生了秦惠文王的长子,完成了秦魏联姻的使命;其次她为了破坏秦楚联姻又是给芈姝下毒,又是把出关符节借出去,招来杀身之祸;紧接着她还帮助儿子拉拢旧族、阻挠秦国变法;最后通过她的巧妙安排,秦国多了一位来自魏国的王后。可结果呢?当时她

  • 秦得天下靠“远交近攻”?还真小看秦国,3点大战略才是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针对山东列国的合纵缔交,秦以连横破之。但这一正确的政冶外交原则如何具体运用于军事活动,还是大有讲究。 1、远交近攻还是近攻远交? “远交近攻,秦卒用此术破诸侯,并天下。”对范睢的主张今人可谓推崇至极。[var1]其实,范睢之说乃秦昭王三十六年事,而在此之前,不提太远的,仅昭王时代,用司马迁的话说,已

  • 秦国的崛起,始于九指君王的隐忍,和那段君臣相知的情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各代君王对秦国的贡献,秦国的强盛之路,秦国的逆袭史

    当时的秦国,正面临着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魏国实力强大,兵精粮足,而秦国却国力日衰,士兵缺衣少粮,武器贫匮。秦人尚武,但当时许多秦朝士兵的武器用的还是锄头,斧子等农具。所有原因结合到一起,就促成了五万魏军,击溃五十万秦军的结局。[var1]此战过后,秦国彻底被诸侯国联军,封锁在了关内。而秦献公更是在那

  • 周天子当众烹杀齐国国君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周天子杖杀齐国国君,春秋战国齐国霸主的故事,齐国的国君

    [var1]姜子牙齐哀公在位时期,周王室权威江河日下,很多诸侯都不去朝拜了。其中最夸张的是楚国国君,他不但不去朝拜周王、不纳贡,还公然僭越制度,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虽然后来迫于压力又取消了王号,但当时周天子在诸侯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且那时候齐国远在东方,周天子的影响力很难渗透到齐国,王室对齐国的

  • 战国六雄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衰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六雄,战国六雄灭亡顺序,历史对战国七雄各国人的评价

    [var1]可能此时有人在想,小编是不是文章标题都写错了,不是战国七雄吗?怎么写成了战国六雄呢?别急,听小编慢慢道来。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自从成立以来,好像从未强大过,一直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要知道,与韩国一起立国的魏国,赵国在战国时期,都强盛过,成为一时的霸主,唯独韩国没有。韩国的地理位置也十分

  • 一文看完孔子尊号变迁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尊号全称,孔子的尊号或封号有哪些,孔子的尊号有多大

    [var1]第一次上尊号:尼父孔子逝世后时任国君鲁哀公十分伤心,他给孔子上谥号为“尼父”,并说道“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可人死不能复生,此时的鲁哀公已经被架空了,这时候才发现孔子的好已经晚了。第二次上尊号:褒成宣尼公孔子获得第二个尊号已经是他去

  •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与春秋诸侯郑国的都城为什么都是新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的郑国与韩国是什么关系,郑国新郑,新郑韩国宫城遗址

    [var1]春秋初年,郑国在郑庄公的统治下一度“小霸”天下,郑国也因此成为春秋初期的主要强国。郑国在郑庄公去世后衰落,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先后崛起,导致郑国降为二流诸侯。但因为郑国处在当时生产力发达的黄河流域和交通上的区位优势,所以郑国还是继续发展的。[var1]到了春秋后期,郑国的都城新郑已经发

  • “杀神”白起:长平之战杀40万赵卒,一战成名,他死得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杀神白起杀了多少人屠了多少城池,杀神白起曾在秦国时期杀死多少人

    [var1]而真正让白起一战成名的还是著名的长平之战,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赵王急于求成,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了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白起凭借自身的智慧,抓住了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

  •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之战赵军最后下场,长平之战赵国真死了40万人吗,长平之战赵国真实情况

    但我们也知道,赵军此时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可赵国真正走向灭亡的时候,却已经是三十年以后。这是为何呢?[var1]长平之战地图秦军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之后,赵国的力量大为减弱,但这却为秦国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为扩大战果,将秦军兵分三路,命王龁率领一路大军攻占赵国的“皮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