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归秋辰:第441期)
当汉武帝准备反击匈奴时,他对将军们说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因此才有了卫青奇袭匈奴圣地龙城,霍去病更是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唐代也是一样,当年大唐战神苏定方更是顺道灭掉平葱岭、夷百济、伐高丽时直接灭掉了三国。
卫青
而宋朝更多是皇帝安排战术,然后你按照战术去执行就行了。如果皇帝是赵匡胤这样的雄主还能凑合,但皇帝变成了赵光义就会惨不忍睹。后来皇帝也觉得自己不行,于是就和群臣制定战术,然后少数服从多数,看似稳妥的战术实际实行起来却是最不稳妥的战果。
两个国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术思维主要是王朝理念不同,汉唐主张的是并吞八荒,所以他们的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比如长安胡服成为时尚,各种商人、遣唐使等往来不绝,因此其战术也是一种开放性的。而宋朝是龟缩防守,因此主要防范的是内部,比如臣子必须跪着头也不敢抬,然后对皇帝是一种无条件的服从。
宋朝
下面我们就来说下,这两种战术的差异:
一、才能。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将军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力,毕竟这时候是没有人掣肘的。因此很多将军会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战术,这样的优点就是可以让一个王朝走向强盛,会让一个民族辉煌。缺点就是容易让武将专权,当然如果皇帝厉害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靖康之变
将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种战术下将军就是一个执行者,其指挥实力会被抹杀。有的将军会因才能被埋没而消极作战,更有甚者会相互甩锅和利用职权腐败渎职。毕竟皇帝指挥的战争,如果自己执行了,输赢又与自己有什么直接关系呢?这种战术思维会让皇权得到稳固,但却会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最终让整个民族陪葬,比如靖康之变。
二、削弱战力。
如果采用将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那么战争胜了就会有奸佞将其功劳归咎于皇帝,这样就会让那些血染疆场的将士们感到心寒。即使碰上英明的皇帝会封赏,但也都是自上而下,最终士兵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口头嘉奖,然后士兵更加消极作战。而且有了功劳是皇帝,出了事是自己的,即使战略真的有问题,哪个将军又会充当冤大头呢?
汉军纵横西域
相反如果采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将军就会在攻占一个地方后用财物奖赏士兵。这其实就像你给老板打工领工资和你持有股份打工一样,你觉得哪个更能激发将领的积极性呢?因此霍去病才会拿出御酒在酒泉犒赏士兵,从战争中得到好处的士兵,其作战积极性也会更高。
三、影响战局。
一个皇帝首先不了解边关情况,其次不了解敌我实力。当你因为敌情请示开会决定以后,敌人恐怕早就逃之夭夭了。尤其是和游牧民族作战,骑兵本来就机动化,即使你和皇帝心灵感性,那皇帝总得和大臣朝议决定,最终当指令下来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骑兵
而且你率领两万步兵与敌人一万骑兵作战,如果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还能保存实力。如果按将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那你逃跑就是临阵脱逃,再加上奸佞向皇帝进言:两万人打不过一万。而战争门外汉的皇帝又岂能知道,一万骑兵对阵两万步兵还不是砍瓜切菜一般,最终你就算是一代名将也可能被冤死。
其实我觉得将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主要针对的是一般士兵,只有这样战术才能发挥更大的战力。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多是那些指挥层的将领,尤其对一线的像伍长、校尉等更至关重要。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你耽搁一分钟轻则数十人战死,重则会影响整个战局,那么你以为呢?
伍长
用文化点亮生活,用历史回顾人生。我是梦归秋辰,谢谢大家的阅读和鼓励。如果大家喜欢,请给个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