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建长乐一农民挖出石碑,内容还原历史真相,明朝海军震撼30余国

福建长乐一农民挖出石碑,内容还原历史真相,明朝海军震撼30余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63 更新时间:2023/12/5 5:21:21

石碑被发现后,当时的长乐县长立即派人将碑保存起来,不过县长离任后,这块碑又被荒草乱石掩盖。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让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物郑和碑落入敌人手中,长乐人将郑和碑北运南平。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的“天妃灵应之记”碑,重新回到长乐。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一个石碑,让这么多人“费心”?

这个石碑就是“天妃灵应之记”碑,此石碑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珍贵史料。《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是郑和、王景弘等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船队在长乐停泊等候季风开洋起航,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后,镌刻而成,置于南山天妃宫内。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文楷书31行,刻文1 177字。

此碑详细记述了郑和七次奉使船队下西洋的时间和所经诸国,是目前中国仅存的记述郑和下西洋的碑刻,是研究郑和航海史的珍贵文献碑刻。

是这样的,实际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在明成化年间早已销毁殆尽,后来修的《明史》基本都是“道听途说”,难免有错。这次郑和碑纠正了以往史书中的错误,填补了历史史料的缺漏和空白,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为确凿可靠的直接“证据”。

该碑文还原了当年郑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以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往返年代和意义,一直以乾隆年间张廷玉编修的《明史》为准。《明史》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并展示大明的兵力。但根据《天妃之神灵应记》上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土良,皆捧深执蛰。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资币资之”简单来说就是“往诸番国,开读赏赐”。

所以说明成祖朱棣叫郑和下西洋的内涵是经贸文化交流、和平外交,而不是什么寻找建文帝,扬我国威。这点我们错怪了明成祖朱棣

除此之外,《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文详细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从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进罗国、径直穿越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而后抵达西域的鲁谟斯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共30余国家,航行里程高达十万里的信息。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明永乐三至五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到1407年。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率领船队到达古里等国。当时,海盗陈祖义在三佛齐国啸聚部众,洗劫抢掠外国商人,也来侵犯我们船队。后来在当地人的协助下,一鼓作气将海盗歼灭,到永乐五年船队回国。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他率领船队前往爪哇、古里、柯枝、进罗等国,当地的国王分别贡献了珍宝和珍禽异兽,永乐七年船队回国。《长乐碑》上记载:“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畦古里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郑和第三次是在永乐七年至九年。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郑和率领船队去了以前到过的几个国家,途经锡兰山国时,有一个叫亚烈苦奈儿的国王,态度非常不好,还企图加害船队,识破他的阴谋后,活捉了那个国王。公元1411年,永乐九年,郑和带着俘虏的国王回国,不久之后得到皇上开恩,将他放了回去。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至十三年。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郑和率领船队前往忽鲁谟斯等国。其中有个叫叫苏斡剌得人,在自己国家发动兵变,该国国王宰奴隶阿比丁,派遣使者向我朝廷求援,之后率兵剿捕伪王,活捉了苏斡剌,永乐十三年(1415年)带着俘虏的苏斡剌回国,同年,满剌加国王亲自率领妻、子等前来朝贡。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是在在永乐十五年十七年,即1417到1419年,《长乐碑》:“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漠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木骨斯夷国……卜喇畦国……爪畦、古里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泥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贡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资捧金叶表文朝员”。

反正就是这些藏于深山、隐潜海中的灵异之物;深伏沙漠、栖息陆地的、伟岸的珍宝,郑和到的地方的国王莫不争先呈献;有的还派遣王子,有的派遣王叔、王弟、携带捧奉着金叶制成的表奏文书,前来朝见。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即1421年到1422年。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他率领船队让忽鲁谟斯等国长期留在京城的使臣们,全部返回自己的国家。此后,这些国家比以往更加守职分、作贡献。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六年,即1430年到1433年。永乐死后,郑和下西洋遭到反对,令郑和守备南京在至宣德五年反对派失势,郑和才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修刘家港天妃宫,立碑刻。此次有钦差太监相洪同行,有三十多艘船只。去阿丹,逼罗、爪畦、满刺加、苏门答刺、木骨都东卜喇哇、竹步八国。

从碑文的描述可以看出,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三十余国,所经过的30多个国家无不臣服,而他所凭藉的力量仅仅是明朝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当然,碑文的描述生动的体现了大明水师的强大,震撼30余国。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明海军的确堪称世界第一。在1420年,大明水师达到了鼎盛,当时的大明水师拥有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共计3800艘船,郑和船队也只是强大的明朝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可惜的是,大明水师最终落后了。但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重大,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诸国及非洲的政治联系,加强了中外诸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在下西洋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士兵、水手或居民留在异国,成为最早的华侨,如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建人留居婆罗(今天的文莱),成为最早华侨,其后裔在明万历时为文莱国王,拥有明王朝赐的金印。同时,也把外国的文化科学传到中国,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贡献。

朋友,欢迎关注!

更多文章

  • 明朝开国六公爵下场如何,只有一个善终,还有一个传到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有几家铁帽子公爵,明朝灭亡时有几个公爵,明朝公爵是怎么排名的

    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跟着朱元璋比较早,元至正十四年,经丁德兴推举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就是李善长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可以说是朱元璋文臣里的领导。1370年,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李善长是

  • 朱元璋为啥非要杀蓝玉?位高权重不是最重要,其实是不得不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为啥杀蓝玉,传奇皇帝朱元璋杀蓝玉,蓝玉比朱元璋小多少岁

    君权集中的好处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可以改变一个朝代,而一个懦弱的君主则可以让一个王朝灭亡,历史上多得是君主不给力,被大臣要挟的例子,所以一些有远见的前任国君总会为自己的子孙铺路,把那些他认为有一些有威胁性的臣子提前除去,朱元璋就是这样子的,他非要处死蓝玉,其实不仅是因为他位高权重,还有一个不得已的苦衷。

  • 朱元璋在路边吃瓜,边吃边称赞瓜农,刚走出200米下令: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在路边吃瓜与瓜农相谈甚欢,朱元璋登基前杀了哪些人,朱元璋为啥要杀瓜农

    这一天也是正巧,朱元璋漫无目的的出去遛弯,在路边的时候遇到一个瓜农,那个季节正值酷暑,这个时候他当然想要一个解渴的东西,这个时候不就正好有一个卖瓜的吗?这个时候他身边的小太监就前往瓜农的身边,朱元璋已经累的半死,他已经没有能力在走过去了。而远远的就看见瓜田里面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大爷在睡觉,这个小太监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亡了?有个致命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为什么强大,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版图,成吉思汗是如何建立大蒙古

    从蒙古的整体来看,他们是一个非常勇猛的国家,但是只懂武不懂文的话肯定是不行的,换句话说,蒙古人是只知道野蛮行事,还有句话说得好,叫做有勇无谋,他们整体的社会风气都变得很低劣,还总是迷信,所以就会走向最后的地步。而让蒙古国走向灭亡的最大原因,其实就是贪污现象的严重,搞垮了这个帝国本身的实力。所谓风气是

  • 明朝灭亡前,崇祯做了一个梦,大臣都来贺喜,太监王承恩:完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明君,他疑心重,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帝王失败的原因,不过相对于那些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崇祯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不过说到底还是大明气数已尽,天灾人祸,靠人力已经无法弥补,大明灭亡这口锅,清人都以为不应该来崇祯背,因而在《明史》写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他们让那个20多年不

  • 中国能打仗的帝王,除了刘邦、成吉思汗、朱元璋,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成吉思汗谁强,朱元璋是怎么打败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和朱元璋哪个功劳大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川流不息,皇帝也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不停。他们有的是靠实力打出来的,有的是靠祖先继承过来的,有的是靠智慧巧夺过来的。他们之中有些人文武兼备,功德兼隆。而最能打仗的有哪些人呢?要说到带兵打仗,草根变帝王的刘邦和朱元璋,我们就一定绕不开。这二人,都是从起义大军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 朱元璋将两名宫女赏给了一名道士,道士得知后,竟挥刀自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一个眼神杀宫女,朱元璋宫女吻戏,朱元璋为啥要自宫

    据说张三丰善于道家的内丹养生之术,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张三丰已经120多岁高龄了。朱元璋听闻了张三丰的大名,就想向张三丰求教一二,学习一些养生之术,用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同时,张三丰经历了元朝灭亡,大明建立的动荡年代,自然见多识广。朱元璋也想向张三丰请教一些治国之策。于是,太祖就派人到武当山去请张

  • 明朝最厉害的两位宫女,一个称霸后宫一个生下了贤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四位贤君,明朝宫女多漂亮,明朝宫女穿旗袍图片

    除了皇帝和皇后,我们今天说一下明朝的宫女,其中一个宫女十分的有名,这个女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还有另外一位纪氏,人倒是不咋有名,可是她儿子厉害啊,人家生了个贤君皇帝朱佑樘。要说这个纪氏本来就离京城很远,老家是广西的,这辈子怎么也不可能一下子跑到北京的后宫把,但是机缘巧合的就是,当时韩雍被派去平定那些叛

  • 他是南宋抗元名臣,宁死不屈死后被封神,香火数百年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宋抗元名臣是谁,南宋抗元的英雄有谁,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

    1276年12月21日,兴化(今福建莆田)城头竖起了两面大旗,上书"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尽管这座城池里仅仅有民兵千余人,尽管兴化城附近的所有城池尽数投降,但这座城市却表现出了莫大的抵抗勇气。兴化城中坐镇着一位大宋状元,当他的亲族作为元军使节来劝降的时候,他大义灭亲,杀了使节焚毁书信,把副使放回

  • 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几十年,但头脑很清醒,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万历皇帝后期不理朝政,万历皇帝从哪年开始不上朝,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真正原因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二十万大军出征朝鲜。四月十三日在釜山登陆。很快攻占了朝鲜王京,王子被俘,八道尽遭沦陷。朝鲜国王派人向明朝求援。神宗作出决定,命辽东、山东沿海做好临战准备,以防事态恶化。同时毫不犹豫地做出东征援朝,接纳朝鲜国王避难的决定。由于对敌情估计错误,初战失利。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