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最早认识“春”和“秋”,二者也是农业关键季节,故以春秋代称历史

古人最早认识“春”和“秋”,二者也是农业关键季节,故以春秋代称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371 更新时间:2024/1/22 2:39:22

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这段话讲得很清楚,史官如同秘书,记载君王的言行,“左史”专门记“行”,就是“事”,形成的是“春秋”;“右史”专门记“言”,形成的是“书”。

“春秋”也有个发展过程。最初的历史,是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到了夏、商、周三代,开始著于竹帛,镂于金石,这个时候叫“颂”——《诗》所收录的四十首周颂、鲁颂、宋颂是为此。再往后,衍为散文,即为“春秋”。

孟子·离娄下》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讲的就是这个过程。

那么,古代为什么把某一种历史文献典籍起名叫春秋呢?

[var1]

《春秋》

大概有四方面因素——

第一,“春秋”这种历史文献,是按编年体叙事——这样的文本,以表示时间的“春秋”作“书名”最为合适。

第二,中国远古的先民,先认识东方和春、西方和秋;然后才认识南方和夏、北方和冬。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对“萅(春)”字的解释,就包括“东方”的含义。 商朝的时候,人们对四时和四方(包含代表四时的风)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所以,以“春”和“秋”来“丈量”时间,就很正常了。

第三,既然“春”代表“东方”,“秋”代表“西方”,“春秋”就不仅是时间度量,还是空间表达。以“春秋”来记载君王“伟业”,再恰当不过。

第四,夏、商、周三代,农业是“国家”和民生的根本。《尚书・无逸》记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商王朝自祖甲以后各王,“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周公认为,商末诸王的最大荒政就是“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注重农业生产,因此而亡国。 许慎《说文》对“萅(春)”的另一个解释,是“蠢”——因季节而众虫萌动,万物生发。对“秋”的解释,则是稼穑成熟,收获季节。据此可知,把“春秋”作为记载历史的一种典籍名称,包含着春种秋收,国之根本的含义。

综合以上四点原因,以致古人就将编年体记事历史文献称为“春秋”了。

需要说的是,孔老夫子并非是“春秋”的“始作俑者”。

[var1]

楚庄王

证据一,《国语·楚语上》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于周顷王六年(前613年)到周定王十六年(前591年)在位,他曾就如何培养太子一事征询史官 申叔时的意见。申叔时一下子列出了九种史官学术典籍——“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楚庄王薨,其后四十年,孔子诞焉(前551年——前479年)。显然,楚国太子读的《春秋》和孔子无关。

证据二,《墨子·明鬼下》记载,有某事“著在周之《春秋》”;某事“著在燕之《春秋》”;某事“著在宋之《春秋》”;某事“著在齐之《春秋》”。墨子言称:“吾见百国《春秋》。”

墨子生卒年月不详,但应该和孔子同时期。他能见到百国春秋,可见“春秋”不特孔子“专利”。

[var1]

《史通》

证据三,唐刘知几《史通·六家》说:“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按《汲冢琐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刘知几推定,“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 他认为,夏商之时即有春秋为名的文献典籍——夏商春秋。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此说可信。

概括一下——《春秋》这种编年体文体,为三代时各诸侯国普遍重视的记载历史的方法;其由世代相传的家族式史官完成;已知在孔子前已有诸多的各国春秋;孔子所修订的是《鲁春秋》——鲁国的编年史。

再后来,秦始皇的焚书令,使绝大多数“春秋”毁于一旦,孔子春秋只是幸免于难而已。

更多文章

  • 白起被封“武安君”,王翦被封“武成候”,在秦国谁的爵位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何时被封武安君,秦国武安君白起比武,武成侯和武安君

    [var1]秦法鼓励耕战,因此秦国盛产名将,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最为显赫的两位都出在秦国,即武安君白起和武成侯王翦。在秦国的历史上,白起可以说是名声最大的将军了,这位征战三十多年无一败绩的天纵之才,是战国时期斩首总数的纪录保持者,从伊阙之战开始,到长平之战结束,死在他兵锋之下的六国将士不下百万,这

  • 晋国人相信巫术,秦国人相信医术,孰是孰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国和秦国借粮的故事,秦国的医术如何,春秋时期秦国医术

    整个春秋史,大半时间都是晋国人与楚国人之间的战争,两国有着大量的军队。军队什么最重要,当然就是士兵。士兵要多,才能组成军队。有资格从军入伍的人,大多都应该是身体健康之人,至于体魄强健、能征善战者,那毕竟是少数。只是晋国既能如此强大,晋国除了士兵要多,而这些士兵的身体也该要相当的好。然而,事实上呢?晋

  • 曹操抢了三个女人,铸成大错:害死子侄,妻子离婚,魏国被夺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一共抢了多少个夫人,曹操多大的时候建立魏国,曹操魏国的历史

    曹操,既不是四世三公的士族大家,也不是号令天下的刘氏宗亲,以一个官二代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建立魏国的基业,本事着实不凡。曹操很快就解决了生活问题,然而在另一件事上,曹操没管住自己的裤裆,强掳了三个夫人,最终铸成了大错。[var1]掳张济妻害死子侄,妻子离散,死不瞑目宛城一战,张绣投降曹操,曹操却掳走

  • 百年强国魏国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兴衰历程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国百年霸业的兴衰,魏国是怎么成为第一强国的,一口气看完魏国历史

    从史料上来看,魏国兴起于魏文侯时期,历三世至魏惠王后期霸业衰败了。魏国的兴衰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君主的政策运对有着莫大的关系。[var1]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昔日晋国的主体部分,占有中原大部,拥有河东、河内以及河西、河南部分土地,中原腹地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据关临塞、控津扼渡,扼守天下之要枢。因此《战

  •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子路是孔子最小的弟子吗,子路为什么是孔子最喜欢的徒弟,孔子让子路低头弯腰的故事

    实际上,子路的存在影响了一个大人物的上位,他必须死。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子路的经历和性格聊起。 1、孔子对子路说,你这性格是要死于非命的! [var1] 中国有句古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此话大有道理。 常年参加战争的战士,死亡率一定高于平头老百姓;性格勇猛,喜欢打架的人,受伤的

  • 《芈月传》:在燕国的狂风劲雪中,我看懂了芈月笑到最后的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芈月在燕国冰天雪地之中的视频,芈月传的所有人物分析之芈月,芈月传中芈月最霸气的话

    我曾以为芈月最后之所以能坐上太后的宝座主要是因为她聪明过人,广结善缘,可是看到芈月在燕国受尽芈茵凌辱和折磨还能意志坚定时,我突然懂了:真正的强者就是,不管被践踏到何种境地,都能在泥泞中开出一朵花来。芈茵与芈月的素日仇怨在楚国时就已结下,因为黄歇逃婚,芈茵对芈月恨之入骨,在她看来,自己的美好人生都是被

  • 秦国公子扶苏,没能被立为太子,竟与楚国外戚组织的一场叛乱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扶苏,秦国公子扶苏的详细资料,秦国扶苏是太子吗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与楚国可谓是相爱相杀的一对。春秋时期,秦国曾出兵相助楚国对抗吴国。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之间不光有战争,更有联姻,更有甚者,秦国的一些丞相和大臣更是出自楚国,如秦昭襄王时期一生四任秦相的魏冉,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丞相昌平君熊启等等。由于秦楚长期联姻和楚国宗室在秦国长期掌权,故秦

  • 《三国名将录》:为何独眼的夏侯惇,仍然被认为是魏国第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说说三国独眼将军夏侯惇,夏侯惇独眼,三国十大猛将夏侯惇

    [var1]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回到了家乡,开始招兵买马寻求天下豪杰帮助,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本来也是夏侯一族的人,因为某种原因过继给了曹家,所以曹操和夏侯惇本来就是兄弟。夏侯惇和弟弟夏侯渊就带着一千多人赶来了,然后是曹氏兄弟,曹仁曹洪赶来会和。这也就组成了曹操的嫡系军队。[var1]在十八路诸侯结

  • 海叔读东周列国志之燕国篇:燕穆侯与燕宣侯,谁在焦虑,谁在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周列国志燕国篇,海叔说春秋,战国燕国燕宣侯

    在东周列国志中,提及燕的有469个结果,提及秦的有2406个结果,提及楚的则有2185个结果,齐国有2369个结果,韩国的442个结果,赵国的1507,魏国的940个,大致跟战国后期的战力相当,即秦齐楚赵魏燕韩。燕国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第十一回,是鲁桓公受郑厉公之嘱托,到宋国与宋庄公议事会盟,燕国不过

  • 子路:明明是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被杀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年少子路及拜师的经过仲由,字子路,公元前542年生,春秋时期鲁国卞州人。子路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对父母却是极孝顺,自己吃糟糠腌菜,也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在方圆百里之外有一家米卖得特别便宜,便不分昼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