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战国的规模动辄几十万,三国只有几万?

为什么战国的规模动辄几十万,三国只有几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07 更新时间:2024/2/5 16:48:41

[var1]

原因之一:人口数量的影响,东汉末年人口断崖式下降

从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便已经开始推行户籍制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将此制度推行全国,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对历朝历代的人口变化有个初步了解。而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东汉末年人口下降极为严重。

[var1]

由于先秦史料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全国有多少人口,根据史学家的推测,战国中后期各国人口总数,应当维持在2600万左右。不过,后来经过秦国统一战争,以及秦末天下战乱,到西汉初期人口下滑极为严重,直到西汉天下重新一统,人口才得以恢复。

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历经两汉的发展,到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时,全国人口已经恢复到了10677960户,56486856人。而根据《中国人口史》的推断,到汉灵帝光七年(184年)时,虽然因各种灾难和战乱人口有所下降,但总人口应该仍然维持在1100万户,5500万人的水平。

[var1]

然而,由于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根据《三国志》、《晋书》和《通典》等史料记载,到三国后期(263年前后),全国在册人口仅剩820万左右。直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人口才恢复至1616万。

当然,人口的断崖式下滑,也并非全部因为灾害和战乱引起的人口损失,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战乱影响,百姓流离失所,导致地方官府很难准确统计当地人口,也就是说很多百姓根本没有被统计在内。

[var1]

不过,由于古代朝廷通是通过户籍来征兵、征税,因此在籍人口实际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时期的征兵难易程度。而从数据上来看,三国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在籍人口差距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如此巨大的人口落差,必然会影响到朝廷的征兵数量。

原因之二:征兵方式的影响,募兵制下难以调动大量军队

在古代,朝廷征集军队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征兵制和募兵制。虽然历代朝,均采取征兵制与募兵制并存的方式,但其实皆有一定程度的侧重,其中战国主要以征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而后世王朝除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以外,基本以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

[var1]

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各诸侯国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军队应对战争,因而除了魏武卒、秦锐士等少量脱产职业军队外,战时通常采取征兵制的方式来扩大动员能力。所谓征兵制,便是组织百姓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参战。

根据云梦秦简《徭律》和《戍律》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列国主要采取“卒更”、“践更”、“过更”、“赀徭(戍)”和“居役”等方式,从而确保所有适龄男子全部接受军事训练,用以确保战时军队拥有足够的战斗力。

此外,根据《商君书·兵守》的记载,战国时期一旦国家陷入生死存亡的情况,基本达到了举国皆兵、男女皆兵的地步,即所谓的“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而根据《云梦秦简》和《汉仪注》等史料的记载,当时百姓的服役年限极长,大部分男子从成年后开始服兵役,一直到五六十岁才能免役。

[var1]

根据史学家的推断,战国时期列国交战,各国的动员能力普遍保持在“十丁抽一”的水准,而一旦爆发“长平之战”这种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极限情况下甚至能够达到“六丁抽一”的极限动员能力。也就是说,像秦国这种战国后期大国,极限动员之下,甚至能够抽调出一百万的军队参战。

不过,征兵制虽然能够确保国家的动员能力,从而确保国家在战争爆发后能够动员出足够多的军队,但相较于职业军队而言,征兵制下的军队战斗力却相对较低。因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随着战争频率的下降,为了确保军队的战斗力,朝廷开始在旧有征兵制的情况下,兼行募兵制,此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

所谓募兵制,便是挑选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在征募不足的情况下,则发刑徒为兵(谪兵),西汉末年甚至招募奴隶为兵。这些军人平日里不事生产,专门接受军事训练,战争时接受朝廷调遣外出征战。由于接受军事训练周期较长,因此军队战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东汉之后,虽然征兵制仍然未被废止,但募兵制已经开始成为朝廷的主要征兵方式。

[var1]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国家收入本就相对薄弱,自然无力养活数量庞大的脱产军人,只能在保证少数职业军队的同时,以征兵制确保军队数量。彼时,士兵平日不耗粮食,参战并无军饷,国家只需要承担战时军队的粮食和武器供应罢了,而秦国士兵在出征时甚至还要自己准备粮食,这也确保了国家负担不会太重。

而从两汉时期开始,随着募兵制的逐步推行,军队战斗力固然得到了保障,但脱产的职业军人,平日里却需要朝廷完全提供粮草和军饷,出征时国家则还要负担武器装备,这些无疑都会大量加重财政负担。

[var1]

如上,由于征兵方式的不同,战国时期各国出兵数量固然极为庞大,但大多都是临时征募的军队,因此相较于后世职业军队战斗力普遍较低;而三国时期虽然各国出兵数量较小,但由于皆为职业化军队,因此军队战斗力有较高保证。

综上所述,由于战国和三国的人口差距,再加上征兵方式的不同,三国时期各国所能出动的军队数量,是大大不如战国时期的。毕竟,即使三国时期生产力相较战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国家能够长期奉养的职业军队,却并不会太多。

更多文章

  • 燕王哙遇上了好时代,燕国却没有遇上好君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燕王赵哙,燕国燕哙结局,燕王哙让位的启示

    对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而言,是好时代。燕王哙的爷爷燕文侯支持苏秦,让苏秦挂了燕国相印,还支助苏秦游走六国。苏秦巧舌如簧,挂了又挂了五个国家的相印,取得了人生中最巅峰的成就。燕王哙的爸爸燕易王,娶了秦惠文王的女儿,导致六国合纵格局破裂。凡事有好就有坏,燕国跟秦国结盟,相当于就是背叛了五国,所以此后多年

  • 吴王夫差盉,夫差和西施的爱情信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王夫差和西施故事,吴王夫差和西施历史记载,西施喜欢过吴王夫差吗

    十八年后,越国丞相范蠡搜寻美人时,发现了西施, 并把她送给了吴王夫差。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吴王夫差沉溺于西施的美色,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吴国的灭亡。文人墨客总喜欢把误国归罪于女性的身上,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并不可知。但是吴王夫差对西施的爱,那可是真真切切的。我从何得知2500年前的真相?一件文物就能证明

  •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那秦国是怎么来的,为何最后能一统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周宣王为什么分封秦国,周武王分封秦国,周国和秦国有什么关系

    [var1]01.从秦非子至秦襄公:历百年终于位列诸侯秦人先祖可以追溯至颛顼,其后代大费(也称伯益)曾与大禹一起治水,后留在舜帝身边负责驯养和调校鸟兽,因功被赐姓嬴。西周之初,秦人先祖造父因给周穆王驾车,并在平定徐偃王造反中立功,被周穆王赐封于赵城。[var1]周孝王时期,造父之侄大骆迁居于犬丘。周

  • 三国的战争规模为何比战国小?论动员能力,袁绍军还比不上黄巾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各方真实兵力,袁绍是黄巾军吗,三国时谁的兵力最强

    [var1]关东17路王公会讨董卓,只驻扎在的豫、兖的就有:计十数万。二袁的部队还不算在内。这样的规模,与战国斗争史相比,恐怕差的还不算多吧?然而,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发现,随着诸侯兼并的进程,军队的规模并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比如在决定北境所有权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只有10万人。难道是四州王者的袁本初

  • 五国攻秦,齐国却伐宋,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时候齐国伐宋好处,五国攻秦之际齐国灭宋,五国合纵伐秦齐国为什么不参加

    关东六国为了节制秦国的强大,百年内五次联手征讨秦国,这便是历史上的“五国攻秦”。[var1]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组织魏、楚、韩、赵、燕五国征讨秦国。当时楚国实力最强,楚怀王被推举为纵长,可实际和秦国交战的只有三晋之兵。当联军攻打到函谷关时损失较大,魏国派使者告之楚国,如果再不出兵,

  •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为何老师不告诉你?老师:付出的代价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讲了什么,蔺相如为何能完璧归赵,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

    但是老师却没有告诉我们之后的故事,其实历史上,“完璧归赵”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var1]当时的赵国形势蔺相如所处的年代,是属于战国末期。这个时候秦国因为之前的商鞅变法,国力大大提升,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的霸主,但是秦王想的却不是称霸,而是灭掉六国,一统天下。而此时的山东六国,只有经过赵武灵王

  • 魏国最大的冤案,错杀了一员大将,使三国统一推迟十六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国统一天下的原因,三国魏国发生过的事件,曹睿不死魏国有可能统一吗

    魏国的这桩冤案,可以说说三国时期最大的冤案了,甚至在整个华夏史都排得上名号,因为此案中的主角,乃是刚刚立下灭国之功的邓艾!邓艾原本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吏,名义上完全可以说是司马家的人,司马家防守魏国西部边疆,靠的就是邓艾,然而当邓艾为司马家立下大功后,却遭到了冤杀,令众人感到非常吃惊,这到底是怎

  •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也想过称帝当皇上,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这么做。曹操的确很怕,同时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一个徒有其表的皇帝不是曹操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大汉疆土还处于分裂状态,他想一统天下之后再称帝当皇帝也不迟,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三国演义》中,称霸江南的袁术在群雄争霸之中率先称帝,结果引来了各路诸侯的讨伐。因为

  • 曹冲如果不死,有多大机会能继承曹操的位置,曹丕等还有机会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如果曹冲不死能继承魏王吗,曹丕与曹冲,曹冲不死曹操会传位吗

    少年神童曹冲曹冲字仓舒,是曹操和环夫人所生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而曹冲称象的故事,千年以来更是被大家传诵,而那时的曹冲,才只有五六岁。(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

  • 三国阵亡最大牌的虎将,本是张飞岳父,击败了马超,却被黄忠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超张飞黄忠,三国最恐怖的四大虎将,三国五虎将的真实故事

    他不是别人,正是战死之后,被曹操称为“白地将军”的夏侯渊。夏侯渊,字妙才,曹操起事之前,他曾为曹操顶罪;曹操起事之后,他誓死追随,一生战功赫赫,曹操对他也多有褒奖。但此人不好读书,曹操后来说他只能逞匹夫之勇,在他战死沙场之后,更是称他咎由自取。抛开曹操对他的评价不谈,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他与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