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边塞“防秋烧荒”制度入手,来看明代对蒙古的季节性攻防

从边塞“防秋烧荒”制度入手,来看明代对蒙古的季节性攻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14 更新时间:2024/2/9 23:14:34

从上古三代时期,就逐渐产生夷夏之分,到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长城为界限来划分这两个明,魏晋时期中土内耗,蛮夷崛起,衣冠南渡,使得各民族在冲突之中逐渐融合。

此后突厥与隋唐,辽金与两宋,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上演着南北对抗,到了元朝时期,所谓的北虏终于第一次统一中国,直至被明朝赶回北方的大漠,双方又继续上演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对抗法则,在这个对抗过程中,明朝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制度——“防秋”。

什么是“防秋”呢?防秋是一种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国防战略的制度,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行动,游牧民在春季的时候因为冬季过后的草场林地还没有完全复苏,牲畜缺少食物,牧民生活就会比较困难。

夏季水草丰美,草场茂盛,牧民的生活就比较清闲,到了秋季,为了给牲畜养膘以及储备过冬的草料,牧民们会频繁的移动,冬季为了减少牲畜能量消耗就基本不怎么移动了。虽然具体情况根据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大致的规律是这样的。

从上述游牧民族的活动规律我们可以看出,牧民们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给牲畜养膘并且储备草料会频繁的移动,但是草地资源只有那么多,人人都要抢草料,肯定是不够的,为此游牧民族在秋季就会大肆南下,掠夺资源。

同时因为经过一个草场丰盛的夏季的畜牧,一年的游牧工作基本完成,正好是游牧民族人壮马肥,体力充足,士气旺盛的时候,他们不用顾虑生产,直接驱使着马匹远征千里,南下劫掠。当然了,这是基于生存基础之上而发起的劫掠。

游牧民族除了因为这一目的劫掠以外,还有一种战略性的劫掠,战略性劫掠的目的则是为了削弱南方中原朝的国家实力,以求取更大的利益。针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季节性的劫掠活动,南方的中原王朝也针对性的在秋季进行国防战略调整,这一过程就被称之为“防秋”。

防秋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按照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的记载:秋高马肥之际,吐蕃会趁机入寇,唐朝政府会从关东调兵到京城长安以西进行防御,谓之防秋。另据《新唐书》记载,每次抽调的防秋兵有三万人,并且都是从河北魏博、成德等战力强悍的军镇征调而来,可见对于防秋的重视。吐蕃在秋季发动进攻,除了秋高马肥,唐朝秋收在即掠夺资源的目的以外,也是为了和唐朝争夺陇西的土地,将国土面积扩大的同时威胁唐朝京城长安,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朝才全力推行防秋制度。

那么明朝的防秋和唐朝又有哪些不同呢?

明朝人很早就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季节性南下有着清楚的认识,早在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对边将们说过,春季之时胡人马瘦弓弱,你们可以解甲休息,到了秋季秋高马肥,你们就要提高警惕,随时观察蒙古人的异动。

明代人更是将一年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胡人疲弱中国较强的时期,这就是春季;另一个就是胡人偏强而中国较弱的时期,这就是秋季。

哪怕不是战争,和蒙古互市,明朝也会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隆庆和议以后,明朝和俺答达成了互市协议,将每年的互市定于春末夏初之时,这个时间段正好是蒙古马匹瘦弱,战力不足的时候,哪怕是想趁互市期间深入内地侵略也十分难以实现。

明代的防秋时间亦是根据秋季的季节时间来进行调防的,一般来说基本上都是七月到九月或者六月到九月,除了蓟镇和昌平镇比较特殊,每年有两次调防,春季三个月,秋季四个月,这两个镇守备京城,地位比较重要,不容有失,所以春秋两防也是可以理解的。

明朝防秋的记载以嘉靖时期为界,前后差别非常之大,嘉靖以前防秋活动经常在史书记载中出现,但自隆庆和议,俺答封贡以后,防秋史料锐减,这是什么原因呢?

嘉靖时期及以前,明朝和蒙古各部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蒙古人在小王子的带领下不断入侵,明朝也不时搜套主动出击,双方的外交关系极其恶劣,自俺答封贡以后,蒙古各部在俺答约束之下入侵变少,大规模的入侵战乱逐渐消失,双方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间段。

隆庆六年,宁夏巡抚张蕙主动上疏,今年北虏议和没有进犯,防秋的可以裁减大部分了,如此可以节约很多钱粮。当时的内阁大臣高珙在收到奏疏之后便迫不及待的要求把盈下来的钱粮“另项收贮”,可见每年例行的防秋给明朝带来了多么大的财政压力。

明朝每个皇帝时期的防秋力度各有不同,其中以嘉靖时期防秋最为盛行,这也和明朝中后期以来愈加恶劣的边防形势密不可分。

嘉靖时期防秋独大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蒙古大汗——达延汗,自他称汗统一蒙古各部以来,统治蒙古长达五十余年,使得蒙古内部稳定,发展壮大。达延汗的统一不像瓦剌的也先那样是一个松散的政治同盟,而是实实在在一体的蒙古,自达延汗以后,蒙古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成为了十分强大的力量,而明朝对蒙古以来长期建立起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那么明朝除了调集重兵加强防御以外,又通过哪些措施来进行防秋呢?明朝最为重要的防秋措施有两项:一个是摆边,一个是烧荒。

摆边自不必多说,内涵就是通过调兵到边疆防守谓之摆边,摆边是一种分兵散守的方式,这项制度起源于嘉靖,目的在于各处分兵散守又各处加强,和以前的集中兵力“并守”有所不同;烧荒相比摆边的历史就悠久的多了,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原王朝就通过烧荒来防御北虏。

但是从明朝开始烧荒成为了每年必行的例行制度,所谓“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指的就是明朝的烧荒政策。

烧荒指的是守边将士出塞纵火焚烧枯草的行为,这种行为就会导致蒙古人南下的时候越靠近内地越缺乏草料补给,对于后勤是一种负担,不利于南下入侵,有点类似于“坚壁清野”,都是通过断绝地方在周围的补给达成防御的目的。

明代的防秋自洪武以来到嘉靖时期,制度愈加完善,这也说明了北疆边患的愈发严重,明朝虽未亡于蒙古,然而实际上财政上却在不断被北方防御压榨,每年为九边以及防秋投入的大量钱粮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防秋实际上是针对游牧民族被动防御,其对北虏作用有限,然而却不得不一直推行这样的被动防守制度,因为自秦汉以来上千年时间,对于侵略性极强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都缺乏有效的限制手段,只能不断的被动防御,凭借长城作为守备,或是出塞征讨,或是凭城而守,始终是没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明朝亦是在九边耗尽财政,末期再也无法填满军费这个无底洞,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的记忆点。

更多文章

  • 明朝女神,朱元璋为她杀掉开国大将,600年后被凤凰传奇写进歌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故事朱元璋,朱元璋的精彩故事,传奇故事朱元璋

    她本是彝族部落的奢香公主,17岁的时候嫁给了另一个部落首领陇赞·霭翠。后来丈夫早逝,儿子年幼,奢香夫人便继承了贵州宣慰使。和娇滴滴的大家闺秀不一样,奢香夫人堪称女中豪杰。她游说其他部落臣服明朝,避免战乱;开辟驿道,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发展农业,维护国家统一。朱元璋曾给予她高度赞扬“奢香归附,胜得十万

  •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儒家子弟意图挽救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明朝灭亡的各方面原因,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讲解

    后半生穷困潦倒,生活在自责中。其实,当大型自然灾害没有光临晚明前,整个晚明都活在癫狂中,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如此。例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娼妓业越发达。然而,在这一癫狂状态下,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坚守着人生的理想,例如文徵明,这是明朝中期。后期则有袁黄。甚至有许多人都认为,正是因为袁黄的努力,明末清朝

  • 辽东战场上,明朝拥有百万大军,为何打不过数万人的八旗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军队真实兵力,明朝八旗兵厉害吗,明朝初期军队的战斗力

    崇祯九年,皇太极在盛京建立了大清。从此之后,清朝就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此时的皇太极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将中原大一统。不可否认的是,皇太极当时有这个野心,只不过最终的皇太极没有看到这一天,这都是后话了。明朝末年,后金开始崛起,此时的明朝变得内忧外患。明末时期,内有李自成,外有后金。总的来说,无论是李自

  • 杯酒释兵权背后:赵匡胤充满无奈,其实他更想杀掉功臣,只是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如何做到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影响和意义

    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都是“鸟尽弓藏”的代表人物,当然他们杀功臣并不是喜欢杀人,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可见权利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历史上也有一位皇帝从不杀功臣,他就是赵匡胤,所以后人把他称为最温情的皇帝,尽管赵匡胤没杀功臣,但也用了“杯酒释兵权”的妙招,把功臣的兵权都收回了。于是“杯酒释兵权

  • 柏杨:孙权可爱有人情味,朱元璋:孙权不懂当皇帝,到底谁说的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部下对孙权的评价,朱元璋评价孙权,朱元璋和孙权谁厉害

    后世的大儒柏杨老先生,曾夸他是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则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孙权的不满,那么他们到底谁的对呢?柏杨老先生为什么要说孙权可爱有人情味呢?最初骆驼看到老先生的评语也是一脸的懵,因为骆驼印象里的孙权,从小就是个牛人,据正史《三国志》记载,他在少年时就已经凭借善于交际

  • 和岳飞相比,关羽并不符合武圣标准,最后能胜出全靠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岳飞和关羽谁适合做武圣,关羽岳飞谁才是武圣,关羽和岳飞哪个是武圣最厉害

    武圣,应该同时具备武和圣两方面的特出表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德才兼备。武圣,不但要自身武功高强,而且要有很强的统兵能力,并且忠孝义智。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才能配得上武圣的封号。项羽的神勇,千古无二,带兵能力也可以。但他刚愎自用,性格过于残暴,所以不能算武圣。韩信被称为兵仙,是大军事家,但他自身没

  • 东厂、西厂、锦衣卫,哪个才是明朝权利最大的特权监察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明朝灭亡后东厂西厂锦衣卫去哪了,明朝锦衣卫权力有没有西厂大

    那么问题来了,东厂、西厂、锦衣卫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特务监察机构?其实都是的。对,你没看错,锦衣卫和东、西两厂合称“厂卫”,三个组织,都是用来搞特务的。是不是一下子懵了?这明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呢,只有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这锦衣卫一开始也不是用来搞特务,而是跟唐代的金吾卫差不

  • 明朝皇帝朱允炆退位后,究竟去了哪里?传闻他在青海瞿昙寺出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朱允炆去哪了,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历史,明朝承认朱允炆的皇帝位吗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古老的华夏文明史上因宗教艺术和文化而丰富多彩。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在19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有了大量佛教遗产,有的闻名遐迩,有的人烟罕至。青海瞿昙寺就是这么一座古老、鲜为人知的百年古寺。瞿昙寺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但它的建筑风格却是汉式建筑的风格,甚至有一些皇室建筑的特征,寺内

  • 江南经济比北方发达,可明朝都城为何迁移到北方?朱棣想法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朱棣大臣名单,明朝经济重心南移,明朝江南为什么那么发达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是在北方地区,绝大多数的朝代都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自从封建大一统王朝诞生到宋朝北方的经济发展一直比南方要好很多,到了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之后,南方的经济发展才突飞猛进。从此之后,南方就成了比北方更加富庶的区域,但是即便如此,都城建立在江南的王朝屈指可数,在这其中的大一统的王朝更是只

  • 明朝的文房中,有一种宝贝名叫贝光,它的作用一般人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时期宝贝,明朝的奇珍异宝有哪些,明朝的文房四宝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明末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屠隆,曾在闲暇之余,写下过一本名为《考槃余事》的书,该书被文学界称作是“文房瑰宝”,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文人与文具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考槃余事》中,有一个章节名为《文房器具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