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大儒柏杨老先生,曾夸他是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则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孙权的不满,那么他们到底谁的对呢?
柏杨老先生为什么要说孙权可爱有人情味呢?最初骆驼看到老先生的评语也是一脸的懵,因为骆驼印象里的孙权,从小就是个牛人,据正史《三国志》记载,他在少年时就已经凭借善于交际,而和他父亲江东虎孙坚,他的哥哥小霸王孙策齐名。孙策去世前,也夸他在守土保疆上会比自己更强,后来他又以不及弱冠之年就继承了父兄的衣钵,并在江东复杂的权力关系中,站稳了脚跟,随后他联合刘备打退了曹操,奠定了东吴三分天下的基础,后来他受制于东吴的本地势力,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虽然他晚年办了很多错事,但他仍不失为一代雄主。不过“可爱”这两个字似乎和他不太能沾得上边。
不过骆驼看蜀国的资料时,却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提起费祎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只有个模糊的印象,但实际上他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因为和姜维不对付,后来早早被暗杀,才声名不显。在《三国志》有关费祎的记载中,曾出现过一句话,是写孙权的,翻译成白话文的大意是:孙权为人搞笑,还经常戏弄别人。当时骆驼吓了一跳还以为看错了,于是我又接着把全文看完,结果发现孙权还真是个奇葩。
当时费祎曾作为蜀国的外交官,前来拜会东吴,孙权先是安排人让他“舌战群儒”,然后又找人把他灌醉,试图从他嘴里套话,后来孙权设宴招待费祎之前,又命人做出了一些无礼的举动来戏弄费祎,不过费祎全都给化解了过去。
骆驼最初想,这可能只是孙权因为费祎是蜀国人,因此想刷刷存在感,可能是孤例,但是随着骆驼看到的资料越多,就越发现孙权真的是很“可爱”……
后东吴时代的权臣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亲侄子,父亲是东吴的重臣诸葛瑾,因为诸葛瑾的脸型较长,有一天孙权就命人牵来一头驴,然后还让人在驴头上贴上了诸葛瑾的名字,再牵给诸葛恪看,如果是一般人看了,可能表现上会尴尬,但心里会把孙权的女性亲属问候一遍,但诸葛恪很聪明,他只在父亲的名字下加了“之驴”二字就化解了尴尬,但他心里怎么想,骆驼就不知道了。
史书中,除了有孙权戏弄别人的记载之外,还有别人“戏弄”他的记载,据《吴录》记载,东吴的大将朱桓(曾以数千人打败过曹仁的数万人),在出征之前,曾给孙权开玩笑说“大王,我马上就去打仗了,未必能活着回来,临走之前想让大王满足我一个愿望”孙权那么平易近人,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他没想到朱桓的要求是要拔他一根胡子,孙权依然没有拒绝,而是把头伸了过去,真让朱桓拔了他的胡子。
从上述的事例看,孙权确实有“可爱”的一面,不过单以他的这些表现来看,似乎说他有人情味还不太够。因此骆驼又找了一些例子,东吴的大将凌统,曾为了属下牺牲而难过的掉泪,孙权为了安慰她,不光亲自拿衣服给他擦眼泪,还亲自为他更换染有血污的衣服;他在攻取荆州以后,荆州的守将纷纷投降,但是一个叫潘濬的人却不肯投降,借口有病一直躺在家中,孙权亲自去见他以后,又是给他讲道理,又是给他擦眼泪,最终把感动的不要不要的潘濬,收入了麾下,潘濬后来也成了东吴镇守一方的重将……从这些事来看,老先生说他有人情味也没有错。
不过从朱元璋这个皇帝的角度来看,孙权的这些行为,有很多和“礼制”不合,孙权的“可爱”只会让属下对他不尊重,也不利于国家的管理,毕竟距离才产生威严,因此他说的似乎也没有错。
不过骆驼今天的主要目的不是评判他们二人的对错,而是想试着分析下孙权为什么会这么做。孙权当年能在豪门士族林立的江东坐上当家人,一是靠孙坚浴血奋战打出来的名,二是靠孙策在江东真刀真枪夺下地利,但最重要的还是靠他自己的隐忍和他灵活的人事手腕。如果孙权不是一个善于体恤下属,并能和下属“玩的开”的人,他可能根本没有办法把江东的各方势力融合在一处,因此骆驼认为正是因为孙权的“可爱和有人情味”,才让他能掌管东吴长达50余年。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