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三朝古都西安:物资富饶,为何在唐朝以后再无王朝定都?

十三朝古都西安:物资富饶,为何在唐朝以后再无王朝定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92 更新时间:2024/4/3 4:18:10

而更有趣的是,追溯到今天,上一个在西安定都的朝代,还是距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而在这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倒是北京后来居上,成为了元明清乃至新中国的首都。

新政权的定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为啥西安从唐代以后,再也没有成为过首都。

汉长安未央宫遗址

流水的王朝,交替的都城

在说西安为啥在唐代之后没有成为过首都之前,我们要先说一说,西安之所以成为都城的原因。

而这又不得不提到另一座城市,就是“神都”洛阳。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在唐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王朝的首都都是在长安和洛阳里面选择,西汉定都在长安,东汉就定都在洛阳,唐代皇帝定都在长安,而却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停驻在洛阳。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其实这和长安的所在的关中平原分不开。

关于长安的地理位置,在《史记》中,刘敬就这样劝说过汉高祖定都长安,他说:

“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四处都是险要之地,土地也肥沃,再加上秦王朝精心耕耘了这块地很多年,在这里建都,就算是天下都叛乱了,也可以凭借地利坚守,慢慢图谋。

汉高祖听了这段话之后,做出了一个反应,“高祖是日驾”,刘邦当天就去关中建都了,毕竟他的汉王朝才刚刚建立,而关中就是他的基本盘。

长安地理位置

穷则闭关自守,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在长安建都的哲学。

那为啥长安这么好,为什么在它最得意的时候,总有一个洛阳在后面如影随形呢?而这个问题更是在后面的时间变化中,越来越严重,乃至于成为了长安不能定都的死穴之一——交通不便。

当初劝刘邦定都洛阳的那些人,都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乡,定都洛阳也不是全是私心,洛阳交通相对于长安便利许多,能够有力的勾连起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

相对于包裹在重重阻隔里的长安,洛阳更有利于在一个稳定的国家里,承担起国家枢纽和辐射东方的作用,而在分裂的国家里,洛阳则是守无可守,四战之地,这也是刘邦最后放弃了的原因。

毕竟汉帝国当时不是很稳定,再加上当时的人口关中平原是可以承载的,也不是太需要大费周章的外地运粮,定都长安是一个在当时很明智的选择。

汉高祖刘邦

重心的南移,大火中的的长安

长安之所以在后来再也无法恢复汉唐的荣光,除了朱温的那一把大火之外,也和整个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和外患的来源变换有关系。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朱温的大火,而这场大火之前长安也是饱受劫难。

在唐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地方上更是藩镇割据,谁也不服中央的指挥,与此同时,许多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声势浩大黄巢大起义,兵锋直指长安,唐僖宗出逃,并下诏让各地藩镇出兵勤王。

后来在李克用等藩镇的出兵讨伐下,在883年长安收复。但此时的长安城,早已是被农民军破坏的七七八八,十室九空。而这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天子出逃长安,算起来天子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出逃长安六次。

依靠藩镇收复长安后不久,又因为宦官田令孜与李克用等藩镇的矛盾,李克用等出兵交锋。田令孜不敌,只得裹挟皇帝出逃,而在逃跑之时,他又命人将这座刚刚经历了上次战火的都城点燃,而长安城又一次沦为火海。

此后,长安城在不断的被藩镇们劫掠和争夺,李茂贞来过,李克用来过,但是朱温却是从这乱世脱颖而出。

公元904年,朱温在与李茂贞的争夺中胜出,同时更为了能够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下令唐昭宗迁都离他的核心区域更近的洛阳,

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终结于此,朱温一把大火和一次集体杀人,把长安贵族清扫而空。

朱温

漫天飞火之下,曾经燃烧了整个盛唐的长安城,李白杜甫们流连过的街道,在历史的风尘中,只剩下了历史,并且再也没有成为过新帝国的中心。

并非是他们不愿意在长安再建一个宫室,赵匡胤也曾多次派人去考察长安,但是在考虑到朝臣们的意见之后,也是作罢了。

帝国的统治者们,看到了日渐贫瘠的关中平原再也无力支撑起一个盛世的人口。最早的关中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的,四川获得“天府之国”还在关中之后。

当时关中沃野千里,加上母亲河黄河的灌溉,使它成为了中国核心区域的不二人选。可是随着人地活动的剧烈,黄河渐渐变黄,结果也成了古籍中的

“高山绝壑,耒

亦满……田尽而地”

的描述。

面临耕地锐减,粮食不足的局面,作为长安城已经难以维系人口与土地、水源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江南和山东的运粮船越来越多,在汉代本来不是很明显的交通问题再一次提上了日程,而下一个受帝国的统治者们青睐的地区,是开封,南京,北京。

隋炀帝当初传闻为了看琼花而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在海运时代远没有到来之前,深刻的改变了这个古老帝国的未来方向。广袤的江南地区从此和中原地带有了联系,中原去江南定居的人们惊奇的发现,在烟雨炎热之下,这片土地蕴含着极强的生产潜力。

当这种生产潜力完全被激发整合出来,朱元璋也依靠着这种潜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

人们都说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有效的打击了关陇贵族,然而无心插柳之下,京杭大运河则是完成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根绝。

繁华的江南之地

定都有定盘

定都这件事,是讲究政治的。

一个新政权定都,一看传承,曹丕代汉,杨坚代北周,都是延续的前代的都城,二则是看自己的基本盘。

毕竟身边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办事情也是很方便,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唐朝和之前的隋朝,自己本来就是关陇贵族,自己的基本盘都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定都自然是最不坏的选择。

而到了宋代,赵匡胤是黄袍加身,相当于前代皇帝让位,定都在前代皇帝的都城是理所应当的。元代是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对于广袤汉地的统治其实并无任何经验,为了便于及时退入大漠,在交通便利,又有幽燕形胜的北京建都是最不差的选择。

明、清等朝亦是如此,朱元璋和多尔衮等人最终都选择了自己政治地位更加牢固的地区建都,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之所以迁都,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毕竟自己少年时代就生活在北平,熟悉这里的一切,到了南京,自然是处处掣肘。

我父亲的基本盘不是我的基本盘。

北京紫禁城

另一个原因,则是抵抗外族的需要。

经常有人说明代是“天子守国门”,其实这并不是明代一朝独有。基本上在封建时代,天子守国门是常态。唐太宗一世英名,也曾经被异族逼得签订了城下之盟,而宋代更不用说,敌人一过黄河开封便再也无险可守。

原因无他,首都靠近前线罢了。帝王们当然惜命,谁不想离前线远远的,但是在古代落后的信息和资源调动能力下,如果首都不靠近前线,很容易造成作战时机的延误,而赋予边关将领自主处理的权力,又很容易造成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所以,资源和人口集中到天子脚下,天子守国门成为了当时的最优解。

而汉唐的军事压力,来自于西北,匈奴,突厥,困扰了河套平原很久很久,而到了宋代,到了明代末年,外敌则是来自于东北。契丹人,女真人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让中原皇帝不止一次把忧郁的目光注视着祖国的边疆。

在这种时候,在长安建都,早就已经丧失了他本来的意义了。

匈奴入侵

一些余波

过去的长安,现在的西安,尽管不作为都城了,却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在兵马俑前,在唐宫殿的遗址前,在唐诗里面,追寻那隽永的长安城。

那时的长安,人口百万,是诗人们穷尽一生的梦想之源,歌坊林立,远方游客云集,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人们纷纷怀想着。

有过李白杜甫和许多伟大诗人驻足过的地方,是无论如何都荒芜不了的。

哪怕直到现在,梦里的长安,依旧让人魂牵梦萦着。

更多文章

  • 三年杀三帝算什么,刘裕才是最强的屠龙手,一人消灭六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裕杀皇帝,史上最能打的开挂皇帝刘裕,历史上的皇帝刘裕

    讲道理,宇文护在杀皇帝方面不愧是行家,以冷酷,果断,高效著称。屠龙圣手宇文护不过,跟真正的屠龙专家比起来,宇文护的道行还是稍显浅薄了些。毕竟,刘裕在多年的征战过程中灭了不少势力和国家,也当然直接或者间接杀死了一众的真皇帝假皇帝。刘裕刘裕被赞为皇帝中武力最强者。曾经在第一次参军打仗的时候就一个人追着一

  • 中国古代精锐部队之两晋南北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魏晋南北朝王牌部队,南北朝的精锐军队,中国古代史上的精锐部队

    五胡乱华三国时期虽然各个政权相互征伐,但毕竟都是汉民族内部的矛盾。而到了五胡乱华时期,由于不同种族,经常会发生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在没有军粮的时候,甚至会拿人来充当军粮,称为两脚羊。一直到隋朝前期,民族之间的仇恨都是非常严重的。这也导致了大量百姓徘徊在死亡边缘。乞活军、北府军五胡乱华

  • 明朝末年的财政死循环拖垮明朝,看雍正皇帝如何根治这一绝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每个朝代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繁荣后,后面继任的皇帝基本上都是躺在功劳簿上开始享受了,久而久之,一个不变的规律就出现了,那就是不堪压榨,活不下去的农民铤而走险开始了反抗,很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伴随着农民起义的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起义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中央政权的财政税收越来越少。赋税不足,自然

  • 朱元璋原本很宠十子朱檀,为何后来杀他王妃,还赐他一个极差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第17个儿子朱檀,朱元璋和朱檀的关系,朱元璋为什么打朱檀

    纵观这些被杀者,人们发现朱元璋砍人,着重砍的是那些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对象,若是自己家人,他一般都不会痛下杀手。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某次朱元璋大发雷霆,就处死了自己的儿媳汤氏。王妃汤氏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正妃,朱檀原本是朱元璋比较喜欢的儿子之一,仅两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封为鲁王,其封地更是富庶的山东兖州,起

  • 从边塞“防秋烧荒”制度入手,来看明代对蒙古的季节性攻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对蒙古的烧荒政策,明代边塞驻防据点,明朝后期对蒙古的评价

    从上古三代时期,就逐渐产生夷夏之分,到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长城为界限来划分这两个文明,魏晋时期中土内耗,蛮夷崛起,衣冠南渡,使得各民族在冲突之中逐渐融合。此后突厥与隋唐,辽金与两宋,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上演着南北对抗,到了元朝时期,所谓的北虏终于第一次统一中国,直至被明朝赶回北方的大漠,双方又继续上

  • 明朝女神,朱元璋为她杀掉开国大将,600年后被凤凰传奇写进歌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故事朱元璋,朱元璋的精彩故事,传奇故事朱元璋

    她本是彝族部落的奢香公主,17岁的时候嫁给了另一个部落首领陇赞·霭翠。后来丈夫早逝,儿子年幼,奢香夫人便继承了贵州宣慰使。和娇滴滴的大家闺秀不一样,奢香夫人堪称女中豪杰。她游说其他部落臣服明朝,避免战乱;开辟驿道,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发展农业,维护国家统一。朱元璋曾给予她高度赞扬“奢香归附,胜得十万

  •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儒家子弟意图挽救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明朝灭亡的各方面原因,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讲解

    后半生穷困潦倒,生活在自责中。其实,当大型自然灾害没有光临晚明前,整个晚明都活在癫狂中,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如此。例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娼妓业越发达。然而,在这一癫狂状态下,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坚守着人生的理想,例如文徵明,这是明朝中期。后期则有袁黄。甚至有许多人都认为,正是因为袁黄的努力,明末清朝

  • 辽东战场上,明朝拥有百万大军,为何打不过数万人的八旗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军队真实兵力,明朝八旗兵厉害吗,明朝初期军队的战斗力

    崇祯九年,皇太极在盛京建立了大清。从此之后,清朝就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此时的皇太极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将中原大一统。不可否认的是,皇太极当时有这个野心,只不过最终的皇太极没有看到这一天,这都是后话了。明朝末年,后金开始崛起,此时的明朝变得内忧外患。明末时期,内有李自成,外有后金。总的来说,无论是李自

  • 杯酒释兵权背后:赵匡胤充满无奈,其实他更想杀掉功臣,只是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如何做到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影响和意义

    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都是“鸟尽弓藏”的代表人物,当然他们杀功臣并不是喜欢杀人,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可见权利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历史上也有一位皇帝从不杀功臣,他就是赵匡胤,所以后人把他称为最温情的皇帝,尽管赵匡胤没杀功臣,但也用了“杯酒释兵权”的妙招,把功臣的兵权都收回了。于是“杯酒释兵权

  • 柏杨:孙权可爱有人情味,朱元璋:孙权不懂当皇帝,到底谁说的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部下对孙权的评价,朱元璋评价孙权,朱元璋和孙权谁厉害

    后世的大儒柏杨老先生,曾夸他是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则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孙权的不满,那么他们到底谁的对呢?柏杨老先生为什么要说孙权可爱有人情味呢?最初骆驼看到老先生的评语也是一脸的懵,因为骆驼印象里的孙权,从小就是个牛人,据正史《三国志》记载,他在少年时就已经凭借善于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