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权高于一切,是父子、兄弟,更是君臣。皇帝死几个儿子从来不重要,反正生那么多的目的就是优胜劣汰。
一个朝代,往往在第二任皇帝继位时,皇位的争夺战最厉害。比如唐朝,李世民手刃同胞兄长迫使李渊易储。朱元璋的天下跟李渊一样,是靠自己推翻前朝打下来的。首次君临天下,朱家的儿子们个个摩拳擦掌。
可惜朱元璋还没当上皇帝,就已经将嫡长子朱标立为世子了,这让其他皇子深感不公。出生晚是天注定的,为什么自己连争一争的机会都没有?
立嫡立长
尤其是朱元璋的皇四子朱棣反应最强烈。他认为,论战功、论胆略,他样样都在长兄朱标之上,论性格,他是遗传朱元璋最多的儿子。朱标性格软弱,凭什么立他为太子?
朱元璋不是不喜欢朱棣,可是面对一个跟自己如此之像的儿子,他不是高兴和骄傲,而是忌惮,因为他太清楚朱棣能干出什么样的事了。于是他拼命保护朱标,不惜一切代价为他的皇位之路扫平障碍。
朱标聪明好学,性格更像马皇后,为人温和、宽厚、仁慈,在儿子身上看到妻子的影子,大约是朱元璋最爱朱标的另一个因素。
朱元璋儿子多,朱标跟弟弟们处得都很好,就单纯的兄弟之情而言,诸皇子都是尊重朱标的。可惜摆在他们前面的是皇位,诱惑太大了。
朱标一死,其他藩王立马就坐不住了,以为自己有机会了。没想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没在其他儿子里重选太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藩王中实力最强的朱棣炸毛了,本来对皇位没抱希望,到燃起希望,到再受打击,他表现出来的“蠢蠢欲动”明显到让朱元璋都闻到硝烟味了。
朱棣也曾被议过储,但他是老四,如果立他,老二、老三怎么想。那就干脆还是立长吧,长子不在了,还有长孙。且朱允炆像朱标,聪明有抱负,性子也温和,且非常孝顺。这让朱元璋的丧子之痛稍微减轻了些。
心计颇深的皇太孙
但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清楚,朱棣不会善罢甘休。
朱允炆在皇太孙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削藩的问题了,朱元璋给儿子们的权力实在太大了,他们个个都手握重兵,且在封地内无法无天,地方上调兵要请示他们,大臣们见了他们要行跪拜礼。
朱元璋为了保朱允炆,提出让各藩王去边境抗胡人,朱允炆以为,若是他们不受皇命去抗胡人呢?不如削弱他们的权力;若他们还不听话,就贬去他们的爵位,发兵攻打,打服为止。
这个方法朱元璋也赞同,但是他们爷孙都天真了。藩王要是一起反,京城是招架不住的。而且朱棣不会老老实实地等着他们先动手,他早就在做起兵的准备了。
朱元璋向来杀人不眨眼,有功的大臣被杀到几乎不剩。为了朱允炆的江山,杀个不听话的朱棣又有何妨?
但是因为父子之情,加上朱棣并没有在明面上做出谋反的举动,朱元璋始终没能下去手。但他安排了秦王和晋王去朱棣身边钳制他,只是没想到这两个儿子也短命,还没活过他。
洪武31年,朱元璋病重,心里依旧放不下朱允炆,还想为他尽最后的心意。他下了遗诏传位朱允炆,同时下令他死后所有的藩王都不许进京奔丧。很明显,他是担心藩王伺机造反。想了想,他又秘召朱棣进宫面圣。
此时晋王已经去世,朱棣成为藩王中最年长的,朱元璋有话跟他交代。他先对朱棣赞扬一番,肯定是他是所有儿子里最有才能的一个,然后命他带领诸王好好防守边境,安定百姓,不要辜负自己。
话虽说得委婉,实则是在敲打朱棣,好好尽臣子的本分,当好明朝的顶梁柱,但是不要有僭越之心。
然而朱允炆下手太狠了,从心计上来讲,他比朱元璋还要优秀。朱元璋在徘徊之际,还在念叨朱棣何在,朱允炆没有回答。朱元璋明白,孙子的皇位保不住了。
朱允炆不回答,自然有他的计划,朱元璋懂,他和朱棣已经杠上了,但是朱允炆是斗不过朱棣的。
朱元璋死后,朱棣离开京城去南京,朱允炆及时叫停,将他禁锢在京城,严加防范,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废掉五个藩王。眼看就要轮到朱棣,但老谋深算的朱棣对谋反已经十拿九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