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开国第一冤案,刘文静为何惨遭枉杀?李渊背信弃义却情有可原

大唐开国第一冤案,刘文静为何惨遭枉杀?李渊背信弃义却情有可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010 更新时间:2024/1/28 7:31:05

大唐帝国建立了,按照惯例,李渊给从龙功臣们派发第一次“分红”,他一口气封了四位宰相: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侍中),窦威为内史令(中书令)。又册封李世民为秦王,裴寂为魏国公,刘文静为鲁国公。

八月初,李渊又甩出大红包,他赋予了晋阳元谋十七功臣“再生能力”——赐“免死金牌”,其中李世民、裴寂、刘文静各获两次免死特权,其余十四人一次:

“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

看到这么熟悉的桥段,估计全国人民都笑了。仅仅一年之后,晋阳元谋“三巨头”之一的刘文静,竟然被李渊一道圣旨下令处死,“免死金牌”过期了!

变脸速度也太快了嘛,至少让人家把免死牌捂热了嘛!

李渊身上没有一点开国皇帝常有的暴戾,温柔得像个老太太,还有“耙耳朵”的毛病,可在刘文静事件上,他居然硬气了一把,不顾李世民、李纲、萧瑀的发对,毅然决然地对刘文静下了死手。

刘文静在李唐开国中的贡献太大了,除了李世民,他无可争议地排第一,因此《新唐书》在开国功臣传记中,特意将刘文静放在了裴寂之前。唐朝开国战争打了六年,刘文静以两年时间的贡献,就霸占榜首位置,足见其独特的地位。

刘文静究竟做了啥,让李渊对他祭出了温柔一刀?

起因源自于一个女人的告状。这个女人是刘文静的小妾,某天夜里,她发现府上出现一件怪事,刘文静的弟弟刘文起,请来一位巫师在家里作法,“召巫者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原因是“家中妖怪数见”。

今天我们对“压胜之法”一笑了之,古人对这种巫术噤若寒蝉,绝对不能触碰。小妾正由于遭到刘文静冷落而生闷气,逮着把柄就把刘文静兄弟告了:哥俩搞巫蛊企图谋反!

明明是刘文起干的事,为了把刘文静捎带上了呢?原来小妾还发现一个秘密,有一次哥俩酒喝多了耍酒疯,口出“怨望”,说自己贡献如何大,却被裴寂压在脚下,皇帝这么做实在不公平。激愤之下二人还拔出刀,恶狠狠地砍梁柱,发狠“必当斩裴寂耳”!

于是刘文静下狱。

刘文静坦率得“可爱”,面对主审官裴寂和萧瑀,他承认自己有“觖望之心”:俺的贡献不比裴寂低,凭啥裴寂住豪宅,吃珍馐,搂美妾,我只能跟其他功臣一个待遇,连养家都费劲?

事实很清楚了,所谓谋反并不存在,一个酒蒙子耍大劲了而已。于是李纲和萧瑀出面,替刘文静求情,李世民还特地提醒李渊,刘文静“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意思是当初起兵定策就是刘文静之功,裴寂只是跑龙套的“匪兵甲”。

可李渊依然不顾反对,处死了刘文静。刘文静临刑前悲呼:“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武德二年正是统一战争焦灼的时候,一旦皇帝被贴上“鸟尽弓藏”的标签,后果会怎样,脚趾头都知道!李渊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史书对他的心理变化用了一个词“素疏忌之”。

向来疏远且忌惮他,对自己的顶梁柱,李渊为何要疏远刘文静?又为何对他忌惮,甚至害怕呢?

在李渊的心目中,刘文静至少有四宗罪!

其一,上不了台面,手段阴险,心底阴暗

刘文静是李世民的智囊,是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人和推动者。不过,相对于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一类战略谋士而言,刘文静的计谋更偏重于“术”,阴谋诡计迭出,虽然很管用,但让人不舒服,甚至让人害怕。

为了让李渊尽快举兵,刘文静对裴寂使出“杀手锏”,威逼裴寂充当说客,他说了一段让裴寂恐惧的话:

“公为宫监,而以宫人侍客,公死可尔,何误唐公也?”

裴寂当时的身份是晋阳宫副宫监,他利用职务之便,经常让宫女陪侍他的客人们。晋阳宫是隋炀帝的行宫,当然这里面的女人别人是不能碰的,裴寂这么做就是找死。

按史料记载,李渊就是这些客人之一,《新唐书》干脆说,这就是刘文静、李世民拉裴寂合谋,给李渊设下的陷阱。

这种事很上不了台面,也很没有必要,起兵这种事靠睡错女人就能威逼得了吗?因此李渊一定如同吃了苍蝇一般恶心,还说不出口。

事情做了就做了,大家不说破,按默契推进也就罢了,偏偏刘文静直接挑破,赤裸裸地拿它威胁裴寂,顺便也把李渊捎进来。如果你是裴寂或者李渊,会有什么感受呢?

刘文静乐此不疲,又摆了隋炀帝一刀,他伪造诏书,满太原城散布谣言说,皇帝要征发所有二十至五十岁男子入伍,再次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征高句丽有多惨,老百姓听到腿就打颤,百万冤魂死在了天寒地冻的东北。所以,这个谣言一传出,整个太原、西河震惊,民情骚动,为李渊起兵一举奠定了舆论基础。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所谓隋炀帝下旨抓捕李渊到江都的圣旨,都有可能是刘文静伪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李渊极限施压,同时借机鉴别谁才是李渊的真拥趸。最后这道抓捕令根本没执行,从侧面验证了这很可能就是某人导演的一场戏。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阴谋掺杂其中不意外,可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一定会让人不舒服。当年陈平就直言,自己阴谋太多恐怕会祸及子孙。

陈平有自知之明,所以懂得自保,刘文静却不自知,这种人很不讨喜,李渊必然从感情对他不亲近,乃至疏远。

其二,摆不正位置,同僚失和,君臣失序

刘文静与裴寂的矛盾早已水火不容,朝堂之上,只要裴寂说是黑的,刘文静必然反对说是白的。

如果仅仅是二人的矛盾,李渊恐怕也不好过度干预,把刘文静送进牢房的,其实是他的“怨望”之言,捎带了对皇帝的不满。

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偏好,就像刘邦喜欢发小卢绾一样,李渊就偏袒酒友裴寂。这么做虽然不妥,但一般情况下大臣们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刘文静偏不,非要跟裴寂硬杠,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挑战的不光是裴寂,而是李渊!所以李渊有充足的理由怀疑,你的“压胜之法”难道仅仅是针对裴寂?

事情演变到这一步,性质已经完全变了,已经从臣僚失和,变成了君臣失序,被加上谋反的罪名难道不是顺理成章吗?

这时候的李渊,对刘文静已经从“疏远”,演变为“讨厌”。

其三,压不住枪口,行为乖张,为人极端

从刘文静酒后狂言拔刀砍柱的举止就可以看出,这是个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情商严重透支的家伙,为了一己私利,他摆不脱自我纠缠,甚至管不住自己的行为。

在征讨薛举的时候,不巧主帅李世民病了,只好将统兵权临时交给刘文静和殷开山。李世民反复交代:薛举粮草不足,不会长久对峙,速战是他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反其道而行,坚守不战,拖死他,等我病好了,再收拾他。

刘文静不这么想:为什么总给你当跟班?功劳都是你的了!正好你病了,不抓住天赐良机独立建功,怎能压裴寂一头?

于是他怂恿殷开山,二人擅自行动,结果被薛举杀得大败而归,因此弄丢了爵位和宰相之职。

好在李世民不记仇,二伐薛举时,他还是带上了刘文静。战后,刘文静也因功恢复了爵位,只是职务没达到宰相级别,而是民部尚书。

但凡知足的人,都会因此而暗自庆幸,可刘文静混了一圈,居然又拉开了与裴寂的差距。他不去检讨自己的过失,而是将心中的怒火不断喷发。

一个被打开盖子的火药桶,让李渊从“讨厌”,演变为深深的担忧!

其四,控不住火力,能力超强,危害极大

如果不是裴寂的一番话,李渊或许尚可动刘文静的免死特权,裴寂说:

“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裴寂在承认刘文静才能的同时,指出刘文静的性情已经让他走向了“悖逆”之路,将来必为后患,目前局势下,这种危害是难以承受的。

诚然,裴寂有落井下石之嫌,可你也挑不出毛病。一个不受控制的人,能力越强越危险。裴寂夸刘文静才略过人,这句看似表扬的话,实则坚定了李渊的杀心。

我们零零星星展示了一些刘文静才能,再说三件事,全面呈现一下刘文静的才华,以及他在晋阳元谋中的贡献。

李世民第一次求教刘文静时,刘文静狂言:“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庞大的隋帝国,在他眼中简直不堪一击。可当李世民听完刘文静的分析后,哈哈大笑说,“君言正合人意。”

事实证明,刘文静在战略眼光上绝不弱,耍得了阴谋,玩得转阳谋,李渊仅仅用了三个多月就攻入长安。

支撑刘文静论断的依据,除了天下形势分析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一眼看出只有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门阀家族的身份和个人特质,才够得上“真主”,才具备“汤、武、高、光之才”。当初他把这个论断告诉裴寂时,裴寂表现出不以为然。

举兵之初,刘文静又替李渊请来一支原本是对手的援军——突厥。他亲自跑了一趟突厥,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始毕可汗。双方不光化敌为友,始毕可汗还派出两千骑兵,外家战马一千匹以支持李渊。

在河东之战中,擅长于用脑的刘文静,居然率兵,打败了潼关守将桑显和,又活捉猛将屈突通,为唐军突入关中打开了门户。而在这场战斗前,束手无策的李渊,都被屈突通逼得差点撤军了。

所以,用“天纵奇才”来形容刘文静一点都不为过!然而正是因为刘文静突出的才华,与更加突出的性情短板,构成一双“长短腿”,其才华越突出,向死亡境地越加速。

合上史书,人们忍不住对刘文静的冤死叹息不已。裴寂这位刘文静曾经的老友,历史上也一直被含沙射影地讥讽。不过客观地讲,裴寂的话也不是没道理,我们也不能全怪李渊的背信弃义,以刘文静的为人,地位越高,将来出大事的可能性越大。如是,刘文静还能保留一份后人对他的同情与惋惜吗?

或许这已经是上天为他安排的最好结局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右相”,还有“左相”?浅谈唐朝的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官职中右相和左相哪个职位大,长安十二时辰左相和右相,大唐各个时期名相

    宰相制度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从奴隶社会就有“相”。《通典》记载:《晋书》记载:从古籍中可以看出,“相”在五帝时期已经形成,在夏商时代,已经出现如伊尹(下图)这样的名相。另外,周武王时期,姜尚为丞相,秦王嬴政时期,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和“相国”等同于和后来的“宰相”。汉朝初期,不设“宰相”,而以丞相

  • 唐玄宗连续杀三个儿子,他们到底犯了什么大事,让他这么抓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一日杀三个儿子,唐玄宗杀了几个兄弟,李隆基一天杀三个儿子

    唐玄宗有个歌曲这么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是这样,没娘的孩子必然要比一般人经历更多的生活坎坷。老百姓家是这种情况,就是包括皇家,也都概莫能外。唐玄宗的长子李琮,年少时在苑中打猎,被豹子伤到面部。这可是一个致命的伤痕,对于喜欢追求完美事物的唐玄宗来说,长子李琮破相了,经常抛头露面

  • 五代十国时期皇位传外姓的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五代十国的皇帝,五代十国皇帝顺序一览表,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皇帝

    郭威翻开中国的历史来看,皇位的传承基本是子承父业,要是没有儿子的情况,也是传给自己的侄子兄弟之类,没有传给外姓人的,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位皇位,就把自己努力一生打下来的江山,传给了外姓人,也就是自己的娘家侄子,这个人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他的皇位继续人,是他娘家侄子柴荣。郭威咱们都知道,在五

  • 李世民杀了李元吉,为什么要霸占他的妃子杨氏?背后真相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元吉杀李世民,李世民杀李元吉后杨氏为何不反对,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结局

    古代中国被封建势力统治了几千年,而这个几千年之中有一个封建王朝叫做唐朝,您一定不陌生。您对唐朝的了解可能是读过《唐史》,也可能是去过饱含唐朝历史的旅游名城西安,又或者是看过电视剧《贞观之治》。但不管是史书还是电视剧,有一些历史它都不会提及,而今天小编要给您讲述的这段历史就是在史书或者电视剧中见不到的

  • 武则天亲手提拔的大臣为何恩将仇报将她赶下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武则天最忠诚的大臣,武则天重用哪些人,武则天登基时重用的名臣

    不过,令人颇感不解的是,“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多数都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大臣,其中还不乏武则天的心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曾得到武则天大力栽培的大臣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按照大臣们自己的解释是“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天皇(唐高宗李治)之德。”这个理由冠

  • 《武则天秘史》李治是庸懦皇帝?唐太宗埋下伏笔,让武则天成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秘史李世民对李治说的话,武则天秘史李治遗诏,武则天秘史中的武则天与李治吵架

    《武则天秘史》等这一类有关于女帝武则天的影视剧到如今也已经拍摄了许多部,或许是为了突出女帝武则天的手段,基本上每一部有关于女帝武则天的影视作品都会将唐高宗李治刻画的十分庸碌无为。在很多的电视剧当中,李治的很多政治决策都是要通过武则天进行拍板的,这就让李治的形象变得非常庸懦,可能这更加有利于渲染整部影

  • 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又是如何处置他们妻子儿女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是同胞兄弟吗,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杀了,李元吉威胁李建成杀李世民

    李世民继位后,他搬到了李建成原来住的太子东宫,并把弟弟李元吉的家给抄了,家财全部赠给了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尉迟恭。9月3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2个月后,李世民继位。又过了一个多月,到了10月26日,他给自己死去的兄弟一个说法。他追封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所以又叫息隐王。这个称号不用多解

  • 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前的政治危机和博弈过程,第二次李治废后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秘史李治吻戏,武则天与李治,经典传奇李治武则天

    这时武则天32岁,如果就此收手,安心辅佐丈夫,再用心培养儿子,武则天就是中国古代最标准的贤后之一了。但权力就是一剂最猛烈的毒药,曾经掌握权力的人,很难能够心甘情愿的放弃,这也逼迫武则天一步一步走到了权力的顶峰。不久之后,武则天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政治危机,这次是她的丈夫李治发起的。(二圣临朝,武则天应

  • 唐朝中晚期战斗力强悍的神策军,为何会在唐宪宗之后走向衰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但这支一直被唐朝皇帝所器重的力量,最终却先唐朝一步走向了覆灭。公元903年,朱温进入长安胁迫唐昭宗的同时,也将神策军彻底废除。如果以天宝年间神策军建立为起点的话,到唐昭宗时期被废,神策军总共存在了一百四十九年的时间。纵观这段历史,我们能够发现神策军的战斗力虽然强悍,但最终也没能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后世

  • 面对中晚唐骄兵悍将层出不穷的情况,唐王朝为何始终无力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王朝鼎盛,唐王朝巅峰兵力,唐代后期的骄兵

    细读“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军队对于唐王朝来说,始终都是一个难以驾驭的对象。如中晚唐历史上的“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等等,可以说全部都是唐朝内部骄兵悍将层出不穷的一个结果。而正是这些骄兵悍将,最终成为了唐王朝的掘墓人。实际上,自中晚唐历史开始的时候,唐王朝便致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