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武则天32岁,如果就此收手,安心辅佐丈夫,再用心培养儿子,武则天就是中国古代最标准的贤后之一了。
但权力就是一剂最猛烈的毒药,曾经掌握权力的人,很难能够心甘情愿的放弃,这也逼迫武则天一步一步走到了权力的顶峰。
不久之后,武则天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政治危机,这次是她的丈夫李治发起的。
(二圣临朝,武则天应该在帘子后面)
【龙朔二年,李治和武则天夫妻关系的七年之痒】
龙朔二年(662年),是武则天当上皇后后的第7年,也是痛打长孙无忌等落水狗取得全胜后的第三年,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
仿佛夫妻之间感情方面的七年之痒一样,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因为“爱情”而走到一起的政治伴侣,在正式确定关系后,也出现了七年之痒,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武则天为李治生下了二人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唐睿宗李旦;
其次,许敬宗请求退休,获得批准,实职变成虚职;
第三,11岁的皇太子李弘第二次被赋予监国任务。这几年李治安排了一大批人辅佐太子,具体政务由戴至德、张文瓘等人辅助,还有许敬宗、上官仪等一批人帮他编书,一年前博采古今文集编撰的五百卷《瑶山玉彩》刚刚面世,李弘这个小孩子算是总编。
第四,原本是中书省副职(西台侍郎)的上官仪加了宰相衔,加上前一年进入宰相班子的张文瓘,曾经担任过太子李弘东宫署官的人当中,已经有两位进入宰相班子了。
这些事件貌似没有联系,如果加上第二年发生的宰相李义府被免官发配到外地,整个事件可能就清楚了。
(许敬宗)
许敬宗是倾向于武则天的投机分子,李义府是武则天的坚定支持者,上官仪和张文瓘是李治从太子属官当中提拔起来的宰相,是太子李弘的天然支持者。
龙朔三年,武则天虽然仍为皇后,李治虽然一直病重头晕目眩不理朝政,但李治已经完成了一个布局,剪除了武则天的羽翼,并准备限制武则天的参政权力。
是什么使李治有了这种想法史书并未记载,仅有几百年后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当中有过一些分析性的文字,考虑到司马光在对武则天评价方面的存在一定偏见,这些文字只能算是一个参考,而不能作为实际证据。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资治通鉴》)
但实事求是讲,我个人认为这次司马光的分析还是比较合理的。李治和武则天夫妻二人,在共同完成了清除长孙无忌一系之后,就进入了共掌权力的阶段。李治既然觉得当年长孙无忌是贯彻自己意志的阻碍,武则天也同样会成为阻碍。
尤其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是天下权力第二大的人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李治也是她的阻碍。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的武则天失去了之前对李治的曲意逢迎,开始准备与李治平起平坐了,从主从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这是李治难以接受的。
(唐高宗李治)
【史书上如是说】
整个事件在《旧唐书》只有个莫名其妙的结局,前太子李忠与宦官王伏胜勾结,因上官仪也曾担任过李忠的东宫属官,许敬宗就把上官仪牵了进来,上官仪因此全家被杀。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上记载了事件的原因,说武则天召集方士入宫“为厌胜之术”,也就是诅咒某人,被宦官王伏胜发现并向李治告发。李治于是大怒,召见上官仪准备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位置。
而武则天在宫中党羽众多,得知此事后找到李治辩解,“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于是上官仪被杀。
这段历史明显存在很多问题,按《旧唐书》记载,李忠当时被贬到黔州(现重庆彭水),被关押在当年李承乾的宅子里,基本上不可能与长安还有什么联系。
如果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逻辑上有不合理之处。武则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地位全部来自她的丈夫李治,她搞“厌胜之术”目标是李治是不符合逻辑的,李治如果当时死掉,对武则天毫无益处。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史料来源不详,但在唐宪宗时期笔记小说《大唐新语》中有同样的记载,文字上几乎一模一样,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关于这段历史的原始资料是来自《大唐新语》。
【一步一个台阶,是李治逼迫武则天又进了一步】
所以,结合三方资料,放弃细节描写,只根据结论分析动机,这次事件的逻辑链条应该是这样的:
李治和武则天在共同处理了长孙无忌一派之后,二人之间因为权力分配问题产生了矛盾。李治开始培植太子李弘的班底,并为李弘树立在士人当中的地位。同时,李治开始对武则天的支持者许敬宗和李义府下手,以图剪除武则天羽翼。
武则天不甘心放弃权力,奋起反击,并取得了全胜,而上官仪成了武则天这一次政治危机的祭品。
至于李治为什么会向武则天屈服,无非是几种可能,李治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李治的软弱性格被迫屈从,李治与武则天感情基础仍然存在,或者三者兼而有之。甚至,极小概率情况下,武则天可能已经软禁了李治。
总之,武则天第二次渡过了她通往女皇之路上的政治危机。
之后的武则天才真正开始与李治平起平坐,也是在此之后,武则天可能才开始有了成为大唐第一人的想法。“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旧唐书》)
《资治通鉴》上说的更严重,“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李治已经成了武则天的傀儡。
武则天为了庆祝胜利,与李治共同去了泰山封禅,二人还在济南灵岩寺会见了各藩属势力首领。并且,武则天修改了封禅仪式,由皇后主持亚献。
泰山封禅是武则天真正掌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武则天是辅助李治行使皇权,之后,就变成了武则天代替李治行使皇权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大唐新语》
本人图文:
废王立武,武则天第一次应对政治危机的战役,长孙无忌成了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