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右相”,还有“左相”?浅谈唐朝的宰相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右相”,还有“左相”?浅谈唐朝的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095 更新时间:2023/12/8 14:17:27

宰相制度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从奴隶社会就有“相”。《通典》记载:

《晋书》记载:

从古籍中可以看出,“相”在五帝时期已经形成,在夏商时代,已经出现如伊尹(下图)这样的名相。另外,周武王时期,姜尚为丞相,秦王嬴政时期,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和“相国”等同于和后来的“宰相”。

汉朝初期,不设“宰相”,而以丞相辅佐君王处理朝政。例如萧何曹参等人,是汉初著名的丞相。到了汉成帝时期,将丞相的职权分成三公,三公就成了宰相,这个时期,宰相的权力得到弱化。在三国、魏晋和北周时期,先后出现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为丞相,时有变更。

隋唐时期,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宰相制度也越发成熟。

隋唐时期,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的具体职责可以简单概括为: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实施,三者相互制约,三权分立。尚书省的长官名为“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名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名为“侍中”,三省的长官都被称为宰相。又因为“尚书令”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唐高祖李渊时期,秦王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其他官员为了不逾越李世民,所以尚书令这个职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空缺的,因此尚书省的二把手“尚书仆射”就成了宰相。

因为唐朝有个官衔名叫“知政事”,实际上三省长官都兼任“知政事”,但尚书仆射逐渐不再兼任“知政事”,因此,它的宰相有名无实,逐渐沦为“假宰相”。所以,长期掌管实际权力的是中书令和侍中这两位宰相。《通典》曰:

渐渐地,大臣们习惯把侍中叫做“左相”,把中书令叫做“右相”。所以说,《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右相,实际上是中书令的意思。中书省是行政的中枢部门,所以“右相”权力很大。

除了“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外,唐朝还有一个官职,名叫“平章事”,例如,武则天时期著名的宰相狄仁杰的官职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平章事”是武则天时期新设置的官衔,是武则天为了任人唯亲,把一些年轻、资历尚浅的官员任命为宰相而特意设置的一个职称。所以,到了中晚唐时期,只要官衔中带“平章事”三个字的,哪怕这个人仅仅是三品官员,他就算宰相。

除了“三省”长官、“平章事”外,还有一种宰相,被称为“名义宰相”,只是挂个宰相的头衔,但实际上并没有宰相的权力,例如三师三公,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指“太尉、师徒、司空”,都是正一品官。三师三公大多是老臣,地位尊崇,被封为宰相受人尊敬,实际上不一定有实权。

总结下来,唐朝的“三省”长官、“平章事”、“三师三公”都是宰相,所以唐朝是名副其实的“群相制度”,唐朝的宰相很多,例如,唐高宗时期有47位宰相,武则天在位15年,多达79位宰相。

上文说道,唐朝实行“群相制度”,武则天在位15年,多达79位宰相。如果按照平均每位宰相的任期为3年来算,那每年也至少有15个人同时担任宰相。宰相是辅佐帝王来处理政务的,15个宰相同在朝堂,岂不混乱?实际上,15个人并非都有实权。唐朝的宰相,按照实际权利来分,大概可以分为:假宰相、真宰相、名义宰相、使相4类。接下来,来详细解读一下这4类宰相。

1.假宰相:中书省的二把手中书仆射虽然被称为宰相。但这个宰相权力不大,有时候还不是“知政事”,因此逐渐沦为假宰相。到了武则天时期,如果不是“平章事”的宰相,也是假宰相。

2.真宰相:真宰相就是实际的宰相,其标志就是兼任“知政事”和“平章事”。唐高祖李渊时期,设置“知政事”,由三省长官兼任,辅佐朝政。没有兼任“知政事”的三省长官,不能算真宰相。武则天时期,设“平章事”,逐渐取代了“知政事”,只有兼任“平章事”才是真宰相。

3.名义宰相:指挂职宰相,如上文提到的三师三公,就是挂职宰相,实际上并不行使宰相的权力。另外,在武则天时期,设置了“平章事”,那些没有兼任“平章事”的三省长官,也没有了宰相的实际权力,也沦为“名义宰相”。

4.使相: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制度鲜明,有些节度使也被挂名为宰相。《资治通鉴》记载:

因为节度使都远在外地,不在朝廷中枢,他们身上的宰相职称,实际上是一种褒奖。就像明朝和清朝时,外地总督被加封“兵部尚书衔”一个道理。主要是一种鼓励和笼络之意。《新唐书》曾记载:

唐朝的宰相制度,在秦汉丞相制度上进一步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历史意义深远。

1.从个人独裁到集体决策。

“宰相”从黄帝时期,历经夏商周以及秦汉的发展,到了唐朝,有3000余年的历史。唐朝的宰相制度和秦汉时期大大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唐朝的宰相决策是集体性的,而秦汉时期是个人。唐朝多位宰相相互监督、相互协作,更加成熟,也更利于朝堂关系的平衡,更有利于打击宰相独裁和集权。

2.从“时有时无”到成熟稳定。

从“相权”的形成,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乃至隋朝,宰相都是一种时而有、时而无的职称。《历代职官表》称,在唐朝以前,宰相是:

可见,在唐朝以前宰相制度十分混乱。唐朝虽然实行“群相制度”,但宰相的官职和职能从来没有改变过,相对来说,唐朝的宰相制度相比以前更加成熟和稳定(下图为唐朝名相房玄龄)。

3.吸引“贤相”,创造盛世

唐朝的名相数量是历朝历代中最多的,从唐初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马周,到中期的褚遂良、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再到中后期的李泌、李德裕等人。唐朝虽然也有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相,但良相数量还是远远超过其他朝代。这源于唐朝的群相制度,大大扩大了选宰相的范围,让更多有才能、有抱负的人进入了皇帝的视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会昌中兴”,这些历史时刻无不是“贤相”们的经营。

4.唯才是举,为后世标榜

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以世家门阀为选取人才的标准,唐朝的宰相选拔制度,确立了以“治国才能”为首要依据的人才选拔标准,杜绝了贵族对宰相职位的垄断。到了宋朝和明朝时期,非科举出身不能为宰相,这也是唐朝宰相制度的延续。

但是,唐朝的宰相制度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封建制度中,皇权对相权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仍然存在,让很多有才能的宰相遭受贬谪。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对相权的腐蚀更为严重。但这并不能掩盖唐朝宰相制度在整个历史中的先进性和正面影响。

本文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通典》《晋书》《资治通鉴》《历代职官表》等。

更多文章

  • 唐玄宗连续杀三个儿子,他们到底犯了什么大事,让他这么抓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一日杀三个儿子,唐玄宗杀了几个兄弟,李隆基一天杀三个儿子

    唐玄宗有个歌曲这么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是这样,没娘的孩子必然要比一般人经历更多的生活坎坷。老百姓家是这种情况,就是包括皇家,也都概莫能外。唐玄宗的长子李琮,年少时在苑中打猎,被豹子伤到面部。这可是一个致命的伤痕,对于喜欢追求完美事物的唐玄宗来说,长子李琮破相了,经常抛头露面

  • 五代十国时期皇位传外姓的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五代十国的皇帝,五代十国皇帝顺序一览表,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皇帝

    郭威翻开中国的历史来看,皇位的传承基本是子承父业,要是没有儿子的情况,也是传给自己的侄子兄弟之类,没有传给外姓人的,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位皇位,就把自己努力一生打下来的江山,传给了外姓人,也就是自己的娘家侄子,这个人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他的皇位继续人,是他娘家侄子柴荣。郭威咱们都知道,在五

  • 李世民杀了李元吉,为什么要霸占他的妃子杨氏?背后真相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元吉杀李世民,李世民杀李元吉后杨氏为何不反对,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结局

    古代中国被封建势力统治了几千年,而这个几千年之中有一个封建王朝叫做唐朝,您一定不陌生。您对唐朝的了解可能是读过《唐史》,也可能是去过饱含唐朝历史的旅游名城西安,又或者是看过电视剧《贞观之治》。但不管是史书还是电视剧,有一些历史它都不会提及,而今天小编要给您讲述的这段历史就是在史书或者电视剧中见不到的

  • 武则天亲手提拔的大臣为何恩将仇报将她赶下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武则天最忠诚的大臣,武则天重用哪些人,武则天登基时重用的名臣

    不过,令人颇感不解的是,“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多数都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大臣,其中还不乏武则天的心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曾得到武则天大力栽培的大臣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按照大臣们自己的解释是“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天皇(唐高宗李治)之德。”这个理由冠

  • 《武则天秘史》李治是庸懦皇帝?唐太宗埋下伏笔,让武则天成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秘史李世民对李治说的话,武则天秘史李治遗诏,武则天秘史中的武则天与李治吵架

    《武则天秘史》等这一类有关于女帝武则天的影视剧到如今也已经拍摄了许多部,或许是为了突出女帝武则天的手段,基本上每一部有关于女帝武则天的影视作品都会将唐高宗李治刻画的十分庸碌无为。在很多的电视剧当中,李治的很多政治决策都是要通过武则天进行拍板的,这就让李治的形象变得非常庸懦,可能这更加有利于渲染整部影

  • 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又是如何处置他们妻子儿女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是同胞兄弟吗,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杀了,李元吉威胁李建成杀李世民

    李世民继位后,他搬到了李建成原来住的太子东宫,并把弟弟李元吉的家给抄了,家财全部赠给了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尉迟恭。9月3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2个月后,李世民继位。又过了一个多月,到了10月26日,他给自己死去的兄弟一个说法。他追封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所以又叫息隐王。这个称号不用多解

  • 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前的政治危机和博弈过程,第二次李治废后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秘史李治吻戏,武则天与李治,经典传奇李治武则天

    这时武则天32岁,如果就此收手,安心辅佐丈夫,再用心培养儿子,武则天就是中国古代最标准的贤后之一了。但权力就是一剂最猛烈的毒药,曾经掌握权力的人,很难能够心甘情愿的放弃,这也逼迫武则天一步一步走到了权力的顶峰。不久之后,武则天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政治危机,这次是她的丈夫李治发起的。(二圣临朝,武则天应

  • 唐朝中晚期战斗力强悍的神策军,为何会在唐宪宗之后走向衰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但这支一直被唐朝皇帝所器重的力量,最终却先唐朝一步走向了覆灭。公元903年,朱温进入长安胁迫唐昭宗的同时,也将神策军彻底废除。如果以天宝年间神策军建立为起点的话,到唐昭宗时期被废,神策军总共存在了一百四十九年的时间。纵观这段历史,我们能够发现神策军的战斗力虽然强悍,但最终也没能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后世

  • 面对中晚唐骄兵悍将层出不穷的情况,唐王朝为何始终无力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王朝鼎盛,唐王朝巅峰兵力,唐代后期的骄兵

    细读“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军队对于唐王朝来说,始终都是一个难以驾驭的对象。如中晚唐历史上的“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等等,可以说全部都是唐朝内部骄兵悍将层出不穷的一个结果。而正是这些骄兵悍将,最终成为了唐王朝的掘墓人。实际上,自中晚唐历史开始的时候,唐王朝便致力于

  • 隋朝第一猛将宇文成都能够秒杀罗成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罗成与宇文成都谁厉害,罗成能打过宇文成都么,秦琼罗成联手打得过宇文成都吗

    宇文成都在《隋唐演义》十八好汉中排名第二,罗成排名第七位。1.李元霸 2. 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 5.伍云召 6.伍天锡 7.罗成 8.杨林 9.魏文通 10.尚师徒 11.新文礼 16.秦琼 17.程咬金 18.单雄信。从名次来看,宇文成都秒杀罗成没有问题。但是宇文成都功夫和力气未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