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智伯:上承春秋,下启战国,与孙武,范蠡等同处风云激荡的年代

智伯:上承春秋,下启战国,与孙武,范蠡等同处风云激荡的年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48 更新时间:2024/1/24 1:50:37

春秋末,混战的时代背景

如果按照剧本走,基本就是秦,晋,齐,楚春秋四小龙,逐鹿中原的格局。不过这个意外出现在了公元前512年,经过伍子胥的七次软磨硬泡,闾阖终于同意见一见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孙武。当孙武递给了闾阖其潜心创作的《孙子兵法》时,闾阖粗看孙子十三篇点头沉思,细看面露震惊,进而狂喜,惊为天人。冷静下来的闾阖,压抑内心的震惊和激动,各种提问,而孙武的议论亦惊世骇俗,得其连声称赞。

闾阖与其讨论对晋国六卿的看法,孙武表示六卿之中的中行氏和范氏会首先灭亡,因为其对百姓征税过重,压榨过度,其次是智氏,压榨次之,且骄奢好战,然后是韩氏和魏氏,赵氏对百姓最好,最后晋国应该将归赵氏所有。不得不说,孙武的战略眼光非常的高,成功地预言了中行氏,范氏和智氏灭亡的顺序和结局,不过却没有猜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经过以180名宫女的阵法演练,闾阖更加确认了其军事才能,让其以客卿身份任将军。

[var1]

孙武雕像

《孙子兵法》传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外国译作《The Art of War》即战争的艺术。是的,在外国人看来,孙武的战争思想是一门艺术。公元前506年,孙武指挥三万之师。千里奔袭,五战五胜,直破楚都,楚昭王出逃,在申包胥去秦国哭了七天七夜,才搬来救兵,免于灭国,此战诸国震惊。

闾阖心里乐开了花,脸估计都笑歪了,真是捡到宝了,怎么看孙武怎么顺眼。内心也有俾睨天下的想法,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伐越开始被搬上了议题。公元前496年,闾阖兴师伐越, 越国不敌,让死囚在阵前举剑自刎,吴军没见过这种阵仗,一脸蒙蔽,打不过可以投降啊,咋就自尽了呢。吴军放松警惕,茫然四顾,越军趁势反击,吴军大败。闾阖也被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伤了脚趾,最后不治身亡,一代雄主死得有点冤......这其实也没什么惊讶的,因为古代打仗之前,兵士都喜欢将兵器在金水(也就是俗称的粪水[捂脸])里捣鼓两下,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被这玩意伤了,基本就废了。

两年后,夫差带着杀父之仇,在孙武指挥下,又破越国都城会稽,勾践被迫求和,勾践,范蠡被俘,开始了三年的养马为奴生活,夫差也执牛耳,初尝霸主之位的荣耀。耻辱使人奋进,骄纵让人堕落。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孙武在好友死后,黯然退隐。没了孙武的吴国,没人是范蠡的对手,计然七策只用五策,就灭了吴国,夫差不甘受辱,自觉无颜见伍子胥,蒙眼自刎。也成就了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励志美谈。

[var1]

越王勾践剑

智伯登场,天下风云出我辈

智伯,智氏,名瑶即智瑶,因为智氏源自荀氏,又称荀瑶。公元前475年,晋国正卿赵鞅病逝,智瑶登上了期盼已久的执政宝座。此时吴国和越国交战前息,争夺霸主之位,吴国还不忘派出使臣祝贺智伯,足见智伯的分量。看着吴越两国相争,他的内心是不屑的,他要在这乱世带领智氏家族腾飞,带领晋国重回霸主之位。赵鞅你安心地去吧,明天的事就交给明天的人来做,晋国有我,必将复兴!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了力图复霸。登上正卿之位的第三年,智伯率军伐齐,败齐,俘齐国大夫颜庚。四年后伐郑,齐国陈恒救援。智伯,不能忍了,要知道,我智伯人称五贤,一是,人长得帅,二是,武艺高强,三是,多才多艺,四是,能言善辩,五是,刚毅果决。心想你陈恒是个啥玩意,于是说道:“其实我之所以攻打郑国,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调查你们陈国灭亡的原因啊,替你们陈氏了却家事......”这话的意思就是陈氏在齐国,只图安乐,而忘本。气的陈恒暴跳如雷,又无可奈何。不过智伯也撤军了,但智伯就是这样,仗没打成,也要杀人诛心。

四年后,智伯带领赵氏伐郑,一路攻打到了郑国都城。智伯命令赵氏当代家主赵无恤攻城,赵无恤白了一眼,心想我看着像SB吗?我赵氏在前面当炮灰,你在后面捡现成的?心里虽然这样想,面上还是客气地说:您才是主将!意思就是您要身先士卒,做个楷模啊。智伯听了顿时就火了,又开始嘴贱,展开人身攻击:“你这个人啊,长得丑让人讨厌也就算了,还没胆量,你爹是咋想的,怎么会让你来当家主的”。赵无恤气极反驳:“因为我能隐忍,这对赵氏没有害处。”因为政出私门,将佐不和,伐郑未果,智赵两家也结下了梁子。

经过智伯的南征北战,晋国声望大增,之前脱离晋国的小国纷纷重新依附,有望重图霸主之位。但是作为执政之臣,智伯清楚地知道,只有增强国君的实力,不再政出私门,才能使晋国一致对外。

晋阳之战,三家分晋,七国并立

为了增强国君的实力,智伯带头捐献一个万户邑给晋公,你们每家也都拿一百里之地和户口归公怎么样?像不像现在现实中的例子,某个下属为了讨上司欢心,在上司举办宴会的时候表态,嘿嘿嘿,在这大喜的日子,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表示表示吧,诺,我先抛砖引玉了,一万块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你们应该不会没点意思吧?再加上老板微笑地看过来的目光。这个时候的众人,估计大都是进退两难,韩,赵,魏当时就是这样的境地。一是不想给,因为给出去的都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担心,不给的话名声不好听,后面也不好混。韩氏和魏氏后来想了想,也献出了一个万户之地,不过之前结下梁子的赵无恤就是不干,我就不给,有本事你来干我!

智伯大怒,向晋公请命率军讨伐赵氏。智,韩,魏三家围赵于晋阳城,围城两年而无法攻克,智伯巡查战场,发现晋阳城,城深固坚,易守难攻,不过地势低洼,于是心生一计,派兵驻守晋水堤坝,将晋水引向晋阳城。智伯得意地说道:“我打了这么多仗,以前怎么不知道河水的威力,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氏家主韩虎和魏氏家主魏驹相视一眼,面露忧色,因为魏氏旁边就是汾水,韩氏旁边就是绛水,下次引水攻城是不是就轮到我们了......再加上赵氏来人,私下加以劝解,唇亡齿寒,三家一拍即合,引水倒灌智氏。智氏军队大乱,智伯想要逃跑,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赵无恤亲自带兵活捉智伯,将其杀死,将之头颅雕刻上漆作为酒器。三家为斩草除根,尽灭智氏封邑,杀光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将智氏土地,三家平分,天下皆惊。

[var1]

晋阳之战

晋出公大怒,借兵齐鲁两国伐韩,赵,魏三卿,结果兵败出逃,病死他乡。韩,赵,魏将晋国其余土地平分。晋国存则周礼存,晋国灭则周礼亡,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三家为诸侯,礼乐崩坏,韩,赵,魏与秦,齐,楚,燕,并称“战国七雄”

[var1]

三家分晋

更多文章

  • 在历史上孔子是小人吗?为什么这种人在职场上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孔子如何对待小人,孔子是怎样对待小人的,孔子是怎么做人做事的

    孔子被推荐,每次都会被人家所排斥掉。原因就是他的优秀不是在别人之下的优秀。就是说一开始你没取得人家信任,你不是人家的部下或结成同盟的情况下,你展示出远远高于人家的才华,人家为什么要用你呢?咱们看一看,孔子是通过子圉推荐见的太宰的,然后太宰就说我看了他之后觉得你很渺小,这说明什么啊?这说明孔子在会见太

  • “五经”,孔子的五种不同心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五经指哪些,孔子整理五经主要思想,孔子的真正处世之道

    [var1]孔子像《孔子世家》中最早出现并加以介绍的是《诗经》,但《孔子世家》并未正面描写《诗经》编纂过程,只有孔子引用诗句询问弟子的记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子贡、颜回)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上述记载的上一部分是孔子受困陈蔡,但也只是他周游列国活

  • 老子的复仇-南阳天团 让吴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老子的复仇--南阳天团让吴国灭亡[var1]故国的回忆老子李耳(字聃,通常的称呼是「老聃」,读音「单」)必须逃离河南,他装扮成小市民,骑着青牛,打算通过函谷关(河南西端)进入秦国(关中)。根据传说,关令(函谷关长官)尹喜登上土台,发现东方的天际线放射出若干簇紫气,夹杂着万道霞光。这天象透露,一位不平

  • 秦王手中,还有一把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王拿的剑,秦王为什么背剑,秦王当年的剑有多长

    文 / 子玉提起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功业,大家脑中都是一副秦军攻城略寨的宏大场面。实际上,秦王手中可不止秦军这一把剑。先说一个魏国人的故事。趁着信陵君客居赵国的机会,秦国对邻居魏国是连连出拳。那些天,魏王被恐惧和烦恼所裹挟,巨大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放下对弟弟信陵君的成见,诚挚邀请信陵君回国。魏安

  • 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秦国已经全歼赵军,为何却没能消灭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大战赵国的实力,赵国长平战争图片,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

    [var1]因为当时的上党郡,已经即将被割让给秦国。冯亭此去,就是要代表韩王,完成对上党郡的交割。放在后世,冯亭这个行为,无疑会被人骂作‘卖国贼’,是要遭到万人唾骂的。当时虽然没有卖国贼这个词,但冯亭如果真的代表韩国,割让了上党,那以后冯亭在韩国这边,绝对会被千夫所指,此后这辈子都不得安宁。对此,冯

  •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国君,会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灭六国怎么处置六国君王,秦灭六国之后六国皇族去哪了,秦灭六国时是哪位国君

    [var1]公元前221年,秦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嬴政登基为帝。那六国的诸侯呢?他们的国君,会是什么下场?首先谈谈韩国。秦国首先向三晋中最弱的韩国发起进攻,韩王安见势不妙,立即出兵南阳,以求和。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出十万大军进攻韩国,途中几乎没有抵抗,韩王安被秦军俘虏,囚禁起来。四年后,韩国决定灭秦

  •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为何还说他功绩堪比秦始皇?他究竟是好是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惠文王为什么车裂商鞅,商鞅车裂的过程,秦惠王与商鞅

    我们一同追溯历史,探寻真实,了解真正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名为赢驷,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经过商鞅的改革与变法,改掉了弊政,让秦国军事力量、农业、商业等越发强大起来。可在变革的道路上,必定困难重重,商鞅变法后,影响到了贵族的原本利益,只能被分割了出去。这类群体自然不想自己的利益受损

  • 孙膑为什么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竹简后,他做的事比挖骨更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孙膑被割去两块膝盖骨,孙膑被挖膝盖骨的故事,孙膑挖膝盖骨图片

    战争的胜败往往关乎国家的兴衰,所以万万不可麻痹大意。一般来说,领导者会指派谋士、军师随军出征,坐镇指挥千军万马。[var1]像这样指挥千军万马的谋士们,必须集天文地理、文韬武略于一身。孙膑就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它曾被田忌所用,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使齐国两次获胜。不过,后来,孙膑也是被庞涓构

  • 盘点那些年,从魏国流失掉的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国流失的八大名人,魏国错过了哪些人才,魏国流失的人都去哪了

    文 / 子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秦国的涅槃重生,一扫六合的席卷之势,都是由人才战略支撑的。往更远的说,秦穆公能够称霸诸侯,也是来自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等这些外来人员的助力。就如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国富民强,使秦国彻底实现了逆袭;秦惠文王用张仪的纵横之计,不仅拆散了六

  • 本是政治阴谋,却成为战国史一乌龙事件,结果反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于秦国的最新消息,战国秦国统一过程,秦国的历史事件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当时之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农田灌溉需求外,另一个就是政治外交的需求】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从未中断过,都想以自己为中心兼并列国,战争已经成为常态,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