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自保,张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为自保,张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182 更新时间:2024/2/4 7:06:10

士为知己者死,张良也感受到刘邦的诚意,便果断地跟随刘邦,为他打天下。

不过大业一成,主上与臣下之间就没有了绝对的信任。彼时为了躲避“杀人之祸”,张良“急流勇退”,在刘邦病死前,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只想灭秦复仇

刘邦是农民出生,没啥才能,空有一腔热血和侠义之心,他知道自己得多结交些有才能的谋士,文武相结合才能取得了天下。

刘邦一开始是被项羽压了一头的,多亏了张良的从旁提醒,否则刘邦可能早就栽在项羽手里了。

随着地位越来越高,越接近王的位置,人的心态变化越大,曾经再要好的知己,都会心生嫉妒与忌惮,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韩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韩信从来没想过反刘邦,即使在项羽派人来离间时,韩信也坚定地表示永不叛汉。后来刘邦与他离心,韩信心灰意冷之时,偶尔思考过要不要反,但他始终没有付诸实践,而是死在了吕后手里。

刘邦能杀韩信,自然对张良也动过杀心。

虽然项羽想杀刘邦时,项伯为报恩,专程跑来给张良通风报信,劝他保住自己,不要逞能,但张良没有畏惧项羽,而是再次献计帮刘邦摆脱了杀身之祸。他也跟韩信一样,只想对刘邦尽忠。

不过张良跟韩信不同,韩信是想一展自己的抱负,爬上高位,受到刘邦怀疑才会感到失望。张良没有求富贵的心,他本来出身就好,从小家境优渥,是战国末年韩国丞相的儿子,因为秦始皇灭国,才想灭秦雪耻。秦朝覆灭,张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不贪图荣华富贵,却也因为才华过人难逃刘邦的疑心。刘邦为什么要疑心手下功高盖主,还不是因为自己文韬武略都不如他人,只能靠狠心来稳住自己的位置。

还好张良手中没有兵权,于是得以被稍微放松警惕。不过刘邦的暂时放过只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人要对付。

看着韩信等一众功臣接连因刘邦的猜忌而死,张良终于开了明哲保身模式,他明白那一天也早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在刘邦死之前,张良感觉到了危险,于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三年不食五谷,五年不出门。他知道但凡有一点“动静”都有可能成为刘邦除掉自己的借口。

破例献计

直到因太子之争,吕后找到张良,他才重回朝堂为吕后献了一计。当时戚夫人斗胆与吕后叫嚣,仗着刘邦的宠爱,天天给刘邦吹风让他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早就在刘邦心里失了宠,她也心如止水不想跟其他女人争刘邦的心,她明白有皇帝的爱没什么用,最重要的是手中要掌握大权。

戚夫人争宠她可以忍,但是要抢她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绝对不可以。

如果皇帝没问到自己意见,主动偏帮任何一方势力,陷入储君之争危险是很大的。不管斗赢了还是输了,都有极大的可能被皇帝恼。

但是长幼尊卑有序,且吕后是刘邦的正室夫人,为刘邦付出了一生,太子之位必须是刘盈的

于是张良建议让吕后请来商山四皓保住了刘盈的地位。吕后为此满怀感激,为了刘盈的江山,她想重用张良。

张良虽然尊重吕后,但更了解她的真实性子,知道再次出山等于再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便拒绝了吕后的好意,以要潜心修道的借口离开,归隐。

离去修道

重赏不要,急流勇退,刘邦终于对张良放下戒心,相信他以后也不会对自己的江山造成威胁。

张良请辞时告诉刘邦,他大仇得报,夙愿已了,刘邦还给他封了侯,让他全家衣食无忧,他别无所求。刘邦对张良的“知足”表示满意,准他离去清修。

这便是张良的大智慧,宠辱不惊,知道乱世该如何自处才能保全整个家族。张良修道之后,成果不错,且他的家族在此后的2000年,都因为他在修道上的影响得到庇佑,一直平平安安。

被称为张天师的“正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张良的后人。

不恋权势,不多问政事,不亲近其他朝臣,使张良得到了善终。建功立业是大丈夫的抱负,但不是必须。建功立业的路上,多少人死在了半途,与他们对名誉的角逐是脱不了干系的。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这五位东吴开国老臣,才是三国真正五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吴五虎谁最厉害,三国东吴后期十大猛将,如何看待东吴五虎

    那么这五虎将都包括谁呢?程普、韩当、黄盖,这三人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们也被合并写入一传。另外一个,就是小说初期描述的,跟随孙坚东征西讨,最后替孙坚而死,被华雄斩杀的祖茂,也是跟前三位并肩的。祖茂在历史上的结局,当然不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一样,被华雄斩杀,华雄反而是被孙坚部枭首,因此,从这个角度上

  • 李斯真的因为一己之私,在狱中毒死了韩非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斯为啥毒死韩非,韩非被李斯毒死的原因,韩非为什么被李斯毒害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真的是这样吗?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在

  • 为什么他无奇谋不勇武,与曹操不和,却深得曹操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谁和曹操的关系最好,三国演义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刘备为啥斗不过曹操

    但荀彧一直是个很奇怪的人,奇怪到不光是与刘备“心和面不和”,更是与自己的主公曹操“面和心不和”,因为荀彧的骨子里,是忠于汉室江山的,所以他可以帮曹操打天下,帮曹操守天下,但却不能认同曹操取天下。但曹操在创业初期和事业巅峰期时,都非常信任荀彧,甚至称呼荀彧为“吾之子房”,那就是拿荀彧比作汉初名臣,张良

  • 为什么说此少年身份很难界定,是汉朝最特殊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朝皇帝能力排名,汉朝最出色的皇帝,汉朝最强时期的皇帝

    但问题是,汉朝的少帝不止刘辩一个,比如吕后当政期间,也立过两位汉少帝,而在刘辩之前,东汉还有个叫刘懿的汉少帝,所以,如果把这位刘懿算上,刘辩就得算是东汉的第十三任皇帝了。由此可见,东汉的皇帝系统比较乱,我们大家只能按照狭义的观点,将汉献帝刘协,算成是东汉的第十二任皇帝。但刘辩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与其他

  •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临死前告诫诸葛亮,刘备临死是在试探诸葛亮吗,刘备收服庞统见到诸葛亮

    既然如此,刘备还不如干脆就把这层窗户纸挑破,用一种貌似推心置腹的办法,以直言不讳的态度,公开宣布让诸葛亮“自取”蜀汉之主,从而试探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而且在《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片段:刘备还叮咛了赵云,希望他能够念及当年从长坂坡救出幼主的往事,继续用这份忠心对待刘禅!这是何意?当然也是为了使诸葛亮

  • 刘邦遗言:此人能安刘氏江山,刘恒:朕不需要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刘邦和刘恒,刘邦为啥传位给刘恒,刘邦刘恒关系好吗

    吕后想了想,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也就是说,刘邦决定周勃才是真正能安刘氏江山的人。后来的事实果然如刘邦所料,不过这是司马迁写在《史记》中的事迹,或许是司马迁编出来的也不一定,但不管刘邦这

  • 历史上的三国,最后马超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老版三国马超,三国时期马超简介

    此后马超在攻打益州的时候,又投靠了刘备,这才成了刘备的心腹大将。马超帮刘备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拿下成都城,逼迫刘璋出城投降。也因此在刘备称帝以后,马超被封为骠骑将军、斄乡侯。在刘备心目中马超就是他的霍去病,所以担任的也是霍去病的官职,地位极为崇高。然而从此以后,马超销声匿迹,在历史上并没有再留下什么

  • 三国故事:曹操将计就计,派4大心腹猛将杀马腾3父子,激怒锦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大家认可马超的勇武,主要还是从他为父亲马腾报仇,杀败曹操手下一干名将,直教曹阿瞒割须弃袍开始的,但马超战胜曹操,即使吓得曹操惊呼,马儿不死,自己恐怕没有葬身之地,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时的好勇斗狠,从战略整体眼光来看,马超的谋略当然比不了魏武帝。而马超之所以如此愤怒,其实也是因为曹操诈术太高,诱杀

  • 曹操四大亲信兄弟:激战董卓一虎两狼一豹,丢盔弃甲完败,险逃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董卓决战,曹操追杀董卓完整版,梦想三国曹操对战董卓

    于是,曹操在没人响应的情况下,只身犯险,率领自己的亲随部队,开始了对董卓的追击之旅。当时在曹操身边,最能倚重的将领,不过是他的家族兄弟,夏侯惇和夏侯渊,以及曹仁曹洪等人,应该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名将,可是在攻伐董卓的时候,不过都是一群初登沙场的年轻人,而董卓身边可谓能人汇聚,除了公认的天下

  • 为什么张辽等人不遵军令偷偷喝酒,却把曹操感动哭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辽背叛曹操了吗,曹操如何评价张辽,曹操对张辽好不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有手下人想给他换套被褥的时候,自然要先请示曹操,对床铺有什么要求,结果曹操只回答了两个字——暖和。他除了对自己的生活如此简单之外,身边的人,特别是子女亲眷,更是严格要求,当他看到爱子曹植的妻子,穿着锦绣华服招摇过市之后,立刻严肃地批评了曹植,并且让儿媳立刻换成朴素的服饰。可见,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