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不大为人所注意。
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朝各历所出现过的国名、朝代名,都是有来历、有根源、有依据的。
但大致来说,无非下面几种。
一是与该国开国君主的爵位有关,如曹魏以曹操曾受封为魏王为国号;孙吴曾得曹魏封吴王为国号;晋以司马昭曾封晋王为国号。
二是与该国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汉在封地汉中发迹即以汉为国号;宋以宋州发迹建宋等等。
三是取跟开国君主的认祖有关,如东汉、蜀汉、北汉等等认刘邦为祖,以汉为国号;后唐、后周等等也是如此。
[var1]
四是因循谶语或根据文义、寓意来定国号。比如契丹人的国号“辽”与“辽河”有关,但“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则以“辽”为国号,也隐含有如铁一样坚硬的意思了。受契丹欺压的女真政权为了从气势上压倒它,命名为“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后来努尔哈赤以金帝国为祖,沿袭了“金”这一国号。后金后来改“清”,有人认为,“清”为水,“明”为火,以清克明,那是以水克火。而明的来由,又与明教、小明王有关。
五是以部落名为国号,这个主要发生在比较古老的时期,如夏部落酋长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周酋长姬发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建国,基本也遵循以上几点,不过,也有例外。
[var1]
比如说,燕国是因为被封于燕地,故为燕国;楚国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故以楚为国名等等。
出现例外的是,“三家分晋”的韩、赵、魏这三家,出现了以姓为国号的现象。
顺便提出一句,说起以姓为国号,很多人误以为南朝陈是以姓为国号的。其实并不是。《陈书》记载陈武帝建国时,认虞帝之后胡公为祖。而胡公妫满得周武王嫁长女大姬,封地于陈,为了陈国的第一任国君。陈武帝因此以陈为国号。
春秋诸国中,国名来历最奇特,也最被后人误会的,是秦国的国号。
一般人以为,秦国之所以以“秦”为国号,是因为封国是在秦地的缘故。
可不是?现在陕西还有秦地之称,而且陕西还有著名的秦岭呢。
但,这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了。
[var1]
现在陕西关中以及甘肃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和宁夏南部均为秦国故地,是可以称为秦地,但秦地之名,反倒是因为它们为秦国崛起之地而得名。
陇右地区和陕西关中大部是秦国所统辖的地域,《战国策·秦策》才会说:“外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
以秦岭为例,在汉代以前,秦岭和昆仑山一起被笼统地称作“昆仑”。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左传》《山海经》,将矗立在关中平原的秦岭主峰称为“南山”和“终南”。秦岭的名字,是在西汉才出现的。
那么,秦朝这个“秦”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秦人是轩辕黄帝的后裔。
[var1]
黄帝的儿子颛顼的后代女修,在织布时吞下燕子的蛋,生下了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女华,生子伯益。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得舜帝赐黑色的旌旗。
那么,秦人尚黑,以燕子为图腾的根源就在这了。
伯益还因为为舜帝养马而被赐封了土地,并赐姓“嬴”,居住地在今天河南东北角的范县一带。
伯益一族收获了谷物后,懂得了把谷穗放在石臼里舂捣,以取出谷粒。
就因此他们舂谷这个动作,获得了一个亲切的昵称:秦人。
在甲骨文里,这个“秦”就像两只手拿杵捣下面的两棵稻禾。
[var1]
所以,范县才是最早的“秦”地。
秦人的后代中潏在商朝末年被商王帝乙封在商朝西部,即今天山西省南部的霍太山一带,替商朝抵抗戎狄、保卫西部边疆。
中潏的儿子蜚廉、孙子恶来在武王伐纣时效忠纣王,导致他们的族人,包括蜚廉的小儿子季胜在内,被发配到了西部边陲邾圉(今甘肃甘谷县西南)。
邾圄邾圉因此成为周代秦人在西部的第一个落脚点。
秦人在秦秋战国期间经过九都八迁的艰苦历程,最后才发展成了中华第一帝国——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
[var1]
如果我们想多读一些史书,想拥有更多历史的智慧,应该多读、细读司马迁的《史记》。毕竟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成就最高。可以说,《史记》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