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写给流放途中吕不韦的信,短短三十个字,问了两个问题

秦始皇写给流放途中吕不韦的信,短短三十个字,问了两个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476 更新时间:2024/1/23 12:19:23

[var1]

有些问题永远不能回答,有些事必须带进坟墓,只有让秦始皇放心了,吕不韦努力一生的积累才不会彻底灰飞烟灭。

所以当秦始皇对他发出灵魂之问的时候,吕不韦瞬间就醒悟过来,如梦方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既然没能提前全身而退,那此刻及时舍车保帅,是对大家都好的结果。

所以吕不韦看完信就饮水自尽,说明他比李斯更聪明一点,没有完全在功名利禄中迷失,忘了自己是谁。

秦始皇希望吕不韦永远闭嘴的事,其实是他自己的身世之谜;

秦始皇最不想看到的,是吕不韦与日俱增的势力与声望。

[var1]

而这一切,都绕不开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吕不韦的一生,从飞黄腾达到死于非命,都和这个女人密不可分,真可谓“成也赵姬,败也赵姬”。

作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吕不韦的一生,绝对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他两次跨界,从经商到政治,再到思想界,不仅干一行精一行,还在每一跨界中都成就斐然,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年轻时,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头脑活络,在各地之间低买高卖,富甲一方声名显赫。吕不韦第一次跨界是在邯郸,发生在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之后。

那时苦逼的异人还在赵国当人质,生活不自由,经济很窘迫。但眼光独到的吕不韦一见到异人,就认为他“奇货可居”,回家后和他老爹围绕异人进行了一场旷世经典对话:

[var1]

吕不韦:“种地最多有多大收益?”

吕父:“十倍。”

吕不韦:“做珠宝生意最多能有多大收益?”

吕父:“百倍。”

吕不韦:“那皇帝背后的财团呢?”

吕父:“无数。”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五》

吕不韦用金钱开道,利用秦国内部的矛盾,纵横捭阖,不仅很快和赢异人称兄道弟,还成功拿下最受秦始皇的爷爷宠爱但没有继承人的华阳夫人

[var1]

赢异人是人质,前途未卜;华阳夫人没有继承人,也意味着没有未来。吕不韦正是死死拿捏住这两点,来回“贩卖焦虑”,使得连归国希望都十分渺茫的异人子楚竟然被立为王位继承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便是吕不韦最宠爱的侍妾赵姬。很快赵姬便在吕不韦的安排之下得到了异人的宠爱。秦始皇便是在这双重的宠爱之下,出生在赵国。

秦始皇后来最忌讳的身世问题也在此埋下伏笔。

[var1]

公元前250年,几经波折九死一生的赢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逃回秦国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居功至伟,被封为丞相,正式走入政界。只是苦尽甘来的异人只执政三年便撒手人寰,留下赵姬孤儿寡母。

刚刚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商人吕不韦通过这个叫赵姬的女人,步步为营,一点点走向权力中心,登上人生巅峰。

而吕不韦的失败隐患,也是从赵姬守寡开始一点点种下的。因为当时秦王嬴政年纪还小,太后赵姬常常和吕不韦私通。

一边享受着相邦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享受着“仲父”“隐秘的快乐”,此时的吕不韦开始膨胀了。

[var1]

为了不输给“战国四公子”礼贤下士的声望,吕不韦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他还主持编写了一本号称一字千金的煌煌巨著《吕氏春秋》,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吕不韦此时的野心已经爆棚:我老吕写的,堪比《春秋》。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长大后,赵太后仍“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便向赵姬献上嫪毐

[var1]

吕不韦过人之处在于,即使膨胀他也没有完全迷失,还是能够意识到危险。进献特殊人才嫪毐这件事情的初衷,他原本想有了替身,自己便全身而退了。但聪明一世的吕不韦,做梦也没想到,他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巨型炸弹!

[var1]

没有了身份的顾虑,赵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贵为太后的赵姬对嫪毐爱不释手,他们还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在太后的不断关照下,嫪毐获得了一路晋升,被封为长信侯,成功培植起来一股强大的势力,和嬴政、吕不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纸终究包不住火,忍无可忍的嬴政正式出手了。嫪毐被车裂,和太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活活摔死,从这些霹雳手段上,可见嬴政的愤恨有多大,而他注定要成为千古一帝狠辣果决也可见一斑。

[var1]

随着赵姬的丑事一点点被揭露,吕不韦的那点往事也昭然若揭。按照嬴政的指令吕不韦亲手剿灭赵姬嫪毐集团后,他自己内心又是怎么想的?

是面对昔日盟友灭亡时兔死狐悲的惶恐?还是心腹大患终于清除后的如释重负?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此时的吕不韦一定是极其矛盾的,他预感到了自己在劫难逃,但依然心怀一丝侥幸。毕竟,没有他吕不韦,就不可能有赢异人和嬴政的归秦执政,甚至从某种不可言传的意义上说,根本不可能有嬴政的存在。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史记》

[var1]

嬴政几次想痛下杀手,但也是投鼠忌器。既是恩重如山的“仲父”,又有大批门客说情。杀嫪毐易,动吕不韦一时有点难。

这时,齐国一个愣头青的出现,给吕不韦之死烧了最旺盛的一把火。这个愣头青就是名垂青史的“亢直之士”、“敢谏之臣”茅焦。

[var1]

嫪毐之乱平定后,秦始皇车裂嫪毐,扑杀两弟,并把母亲赵姬迁出咸阳,囚禁在雍棫阳宫。许多臣工认为嬴政对待母亲的处置既有悖孝道,又影响自己名声有损秦国形象,先后进谏。

嬴政大怒,他下令说:“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但谏臣依然前仆后继,被处死者达二十七人之多。茅焦不顾生死,执意进谏,直至嬴政幡然醒悟纠正错误。

赵姬一回来,吕不韦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寡妇门前是非多,况且还是两个有前科的人。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太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史记》

[var1]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因赵姬上位,位极人臣;公元前237年,吕不韦因赵姬被放逐,大势已去。12年,在人的一生中正好是一轮,命运的这种轮回,让人感到惊奇。

而在这一轮回中,千古一帝秦始皇真正成长起来了。他早已学会了用成熟的政治手段去处理混乱棘手的名誉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吕不韦留给我嬴政的痛苦与屈辱,让他自己料理干净,是为上策。

嬴政出手了,短短30个字的信,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亚于万箭穿心,字字都刺在吕不韦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而那个角落,正是吕不韦在秦国这一生命轮回中,最初的投资、最大的资本和最深的依靠。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史记》

[var1]

你对我大秦有什么功劳?我们给你封地进爵?

你和我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我要叫你仲父?

吕不韦何其聪明,经商起家洞悉人心的他,怎能看不懂这三十个字的背后意思?我有什么功劳,你嬴政自己不清楚吗?你为什么叫我仲父,你嬴政自己不明白吗?

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嬴政全盘否认和抹杀了,吕不韦敢说一个不字吗?事关嬴政的身世出身、帝王家里最深的秘密,吕不韦即使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还有一个潜在的意思,那些龌龊的事,你不提我不提,大家相互将就。现在我要提起来了,你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var1]

吕不韦惨然一笑,如今的秦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亲热地叫着“仲父”的“政儿”了,他终究非池中之物碌碌之辈。是啊,千古一帝秦始皇,怎么可以有龌龊的过往呢?怎么可以被人威胁呢?

吕不韦既悲凉又欣慰地上路了,他安心了,嬴政也就放心了。两个聪明的人过招,无须多言。

被后世史学家尊为“商圣”的吕不韦,开创性地把政治当生意,用几代人的时间,跨越几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下了一盘空前绝后的大棋。

吕不韦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毕竟人不是棋子,人心也不是棋谱,终究无章可循。

更多文章

  • 秦朝国号是怎么来的?因建在秦地而名?错,秦地是因秦国而得名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朝是谁建立的,秦国国号来源,秦朝的郡名是怎么起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不大为人所注意。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朝各历所出现过的国名、朝代名,都是有来历、有根源、有依据的。但大致来说,无非下面几种。一是与该国开国君主的爵位有关,如曹魏以曹操曾受封为魏王为国号;孙吴曾得曹魏封吴王为国号;晋以司马昭曾封晋王为国号。二是与该国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汉在封地汉中

  • 为自保,张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之死真相揭秘,张良的历史记录,张良守道的故事

    士为知己者死,张良也感受到刘邦的诚意,便果断地跟随刘邦,为他打天下。不过大业一成,主上与臣下之间就没有了绝对的信任。彼时为了躲避“杀人之祸”,张良“急流勇退”,在刘邦病死前,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只想灭秦复仇 刘邦是农民出生,没啥才能,空有一腔热血和侠义之心,他知道

  • 为什么说这五位东吴开国老臣,才是三国真正五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吴五虎谁最厉害,三国东吴后期十大猛将,如何看待东吴五虎

    那么这五虎将都包括谁呢?程普、韩当、黄盖,这三人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们也被合并写入一传。另外一个,就是小说初期描述的,跟随孙坚东征西讨,最后替孙坚而死,被华雄斩杀的祖茂,也是跟前三位并肩的。祖茂在历史上的结局,当然不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一样,被华雄斩杀,华雄反而是被孙坚部枭首,因此,从这个角度上

  • 李斯真的因为一己之私,在狱中毒死了韩非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斯为啥毒死韩非,韩非被李斯毒死的原因,韩非为什么被李斯毒害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真的是这样吗?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在

  • 为什么他无奇谋不勇武,与曹操不和,却深得曹操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谁和曹操的关系最好,三国演义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刘备为啥斗不过曹操

    但荀彧一直是个很奇怪的人,奇怪到不光是与刘备“心和面不和”,更是与自己的主公曹操“面和心不和”,因为荀彧的骨子里,是忠于汉室江山的,所以他可以帮曹操打天下,帮曹操守天下,但却不能认同曹操取天下。但曹操在创业初期和事业巅峰期时,都非常信任荀彧,甚至称呼荀彧为“吾之子房”,那就是拿荀彧比作汉初名臣,张良

  • 为什么说此少年身份很难界定,是汉朝最特殊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朝皇帝能力排名,汉朝最出色的皇帝,汉朝最强时期的皇帝

    但问题是,汉朝的少帝不止刘辩一个,比如吕后当政期间,也立过两位汉少帝,而在刘辩之前,东汉还有个叫刘懿的汉少帝,所以,如果把这位刘懿算上,刘辩就得算是东汉的第十三任皇帝了。由此可见,东汉的皇帝系统比较乱,我们大家只能按照狭义的观点,将汉献帝刘协,算成是东汉的第十二任皇帝。但刘辩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与其他

  •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临死前告诫诸葛亮,刘备临死是在试探诸葛亮吗,刘备收服庞统见到诸葛亮

    既然如此,刘备还不如干脆就把这层窗户纸挑破,用一种貌似推心置腹的办法,以直言不讳的态度,公开宣布让诸葛亮“自取”蜀汉之主,从而试探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而且在《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片段:刘备还叮咛了赵云,希望他能够念及当年从长坂坡救出幼主的往事,继续用这份忠心对待刘禅!这是何意?当然也是为了使诸葛亮

  • 刘邦遗言:此人能安刘氏江山,刘恒:朕不需要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刘邦和刘恒,刘邦为啥传位给刘恒,刘邦刘恒关系好吗

    吕后想了想,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也就是说,刘邦决定周勃才是真正能安刘氏江山的人。后来的事实果然如刘邦所料,不过这是司马迁写在《史记》中的事迹,或许是司马迁编出来的也不一定,但不管刘邦这

  • 历史上的三国,最后马超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老版三国马超,三国时期马超简介

    此后马超在攻打益州的时候,又投靠了刘备,这才成了刘备的心腹大将。马超帮刘备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拿下成都城,逼迫刘璋出城投降。也因此在刘备称帝以后,马超被封为骠骑将军、斄乡侯。在刘备心目中马超就是他的霍去病,所以担任的也是霍去病的官职,地位极为崇高。然而从此以后,马超销声匿迹,在历史上并没有再留下什么

  • 三国故事:曹操将计就计,派4大心腹猛将杀马腾3父子,激怒锦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大家认可马超的勇武,主要还是从他为父亲马腾报仇,杀败曹操手下一干名将,直教曹阿瞒割须弃袍开始的,但马超战胜曹操,即使吓得曹操惊呼,马儿不死,自己恐怕没有葬身之地,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时的好勇斗狠,从战略整体眼光来看,马超的谋略当然比不了魏武帝。而马超之所以如此愤怒,其实也是因为曹操诈术太高,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