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国人的憧憬,大国们的态度,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鲁国人的憧憬,大国们的态度,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50 更新时间:2024/2/4 7:06:35

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所有诸侯们内心对中原都是有着野心的,大国如齐楚,小国如郑宋,在数百年间都主动参与过称霸中原的行动,郑庄公、宋襄公等诸侯皆以会盟诸侯来赢取诸侯们的认同,但能真正成为春秋霸主的少之又少,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谁的军力更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比始终是要依靠一场战争来决定,其间交织着阴谋与内乱、攻击与幻灭的轮回。游走在这样的血雨腥风的篇章里,诸侯们既在享受着战胜者的辉煌片刻,也同时承受着所有繁华落幕后的悲伤,大多数诸侯们总会回归到周人的礼仪法制中,用繁复的祭祀仪式来终结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与痛苦。这即是周人的共识,是列国诸侯的共识,也是诸侯列国能够持续数百年奉周天子为首的核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与祭祀的最高权限皆在天子之手。

鲁国人终春秋战国时期,都没有主持过任何会盟,鲁国只是穿行在各种会盟之中。因为鲁国人执掌周礼最复杂的礼仪程序,便被各等霸主们指定为会盟上的最重要宾客国。霸主们若是能得到鲁国的参与,会盟的正统性往往得到更多认可,齐国人对外征战的时候要邀请鲁国人,晋国人号令群雄的时候也邀请鲁国人,就连南方的楚国人北进中原的时候要邀请鲁国人,霸主们在推行武力强权而后依然不能忘怀周礼这张遮羞布。鲁国总是在试图成为这个时代的和解者,出现在鲁国的那些人物如孔子孟子还有墨子,他们用尊尊亲亲来教育诸侯国君们,用克己复礼来教育臣民,他们行走于江湖,不想安静却又安静的观察着整个世界,尤其是到后来的三桓时代鲁国人便少有规模化对外征战,更多局限在鲁国国内。

[var1]

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作为周天子最为至亲的诸侯之国,周王室其实是对鲁国人有着相当的憧憬的,希望鲁国人能够在天子的意图中成为诸侯们的表率。周围的诸侯国们对鲁国的期望也始终比鲁国人对自己的期望更要高,这就注定鲁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制于此,不能更多的参与到诸侯们的称霸战争中。鲁国人是高高在上的,是冠冕堂皇的,诸侯列国不管是多么强的国家,等到国家稳固之时终究还是要派遣使臣到鲁国来参学周礼,鲁国的命运似乎与周礼同气连枝。当年伯禽的“变其俗”其实是在强力的推动国家运转,可是到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似乎已经成为区域的引领,其文化影响力甚至远播千里之外,于是鲁国人的强硬转而变成了温文尔雅,伯禽当年的国策就像是叛逆的荷尔蒙作祟,回想起来都觉得很不值得。

事实上在鲁庄公鲁桓公时期鲁国人也尝试着各种不同和可能,希望重振当年伯禽时代的雄风,甚至把兵峰对准了临近的齐国,希望赋予鲁国更多的角色,鲁庄公甚至参与到齐国的君位之争中,鲁桓公则把郜国的大鼎置于鲁国太庙,这种种失礼之举虽是来自鲁国国君的个人行为,可是任意的放纵终归要付出代价,后来的齐鲁之争大多起始于这个时期。而鲁国在周人心目中地位,其对周礼的继承,成为鲁国边境的另外一道屏障。齐国人在要攻打鲁国的时候,就有朝臣说“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而鲁国人自己也认为是“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意思就是礼尚在国不会亡,这种认识的幼稚性让鲁国人的内乱跟诸侯列国都不同,韩赵魏分割晋国,田氏篡夺齐国,三桓却陪鲁国到了最后。

[var1]

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周人对于政治有种传统叫“存灭继祀”,就是灭了一个国家不会断绝其祭祀活动,西周建国的时候分封了很多前朝国家,杞国沿袭了夏人的礼制,宋国沿袭了殷商的礼制,还有康叔分封到卫国时采取的国政是“以商政,缰以周索”,康叔到晋国时就是“启以夏政,缰以戎索”,卫国最早就是殷商人的地盘,而晋国最早则是夏族人的地盘。最具有纯正血统的正是鲁国人,鲁国人始终不忘“法则周公”,不管是在血缘上、政治上或是经济社会上,鲁国人都是最具周人传统的。这既是鲁国的优势,也成其为鲁国的发展瓶颈尤其是到后来鲁国人的这种态度就导致鲁国不可避免的成为保守派诸侯国的根源。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写给流放途中吕不韦的信,短短三十个字,问了两个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一封信,秦始皇姓吕,秦始皇和吕不韦的谈话

    [var1]有些问题永远不能回答,有些事必须带进坟墓,只有让秦始皇放心了,吕不韦努力一生的积累才不会彻底灰飞烟灭。所以当秦始皇对他发出灵魂之问的时候,吕不韦瞬间就醒悟过来,如梦方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既然没能提前全身而退,那此刻及时舍车保帅,是对大家都好的结果。所以吕不韦看完信就饮水自尽,说

  • 秦朝国号是怎么来的?因建在秦地而名?错,秦地是因秦国而得名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朝是谁建立的,秦国国号来源,秦朝的郡名是怎么起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不大为人所注意。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朝各历所出现过的国名、朝代名,都是有来历、有根源、有依据的。但大致来说,无非下面几种。一是与该国开国君主的爵位有关,如曹魏以曹操曾受封为魏王为国号;孙吴曾得曹魏封吴王为国号;晋以司马昭曾封晋王为国号。二是与该国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汉在封地汉中

  • 为自保,张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之死真相揭秘,张良的历史记录,张良守道的故事

    士为知己者死,张良也感受到刘邦的诚意,便果断地跟随刘邦,为他打天下。不过大业一成,主上与臣下之间就没有了绝对的信任。彼时为了躲避“杀人之祸”,张良“急流勇退”,在刘邦病死前,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只想灭秦复仇 刘邦是农民出生,没啥才能,空有一腔热血和侠义之心,他知道

  • 为什么说这五位东吴开国老臣,才是三国真正五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吴五虎谁最厉害,三国东吴后期十大猛将,如何看待东吴五虎

    那么这五虎将都包括谁呢?程普、韩当、黄盖,这三人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们也被合并写入一传。另外一个,就是小说初期描述的,跟随孙坚东征西讨,最后替孙坚而死,被华雄斩杀的祖茂,也是跟前三位并肩的。祖茂在历史上的结局,当然不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一样,被华雄斩杀,华雄反而是被孙坚部枭首,因此,从这个角度上

  • 李斯真的因为一己之私,在狱中毒死了韩非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斯为啥毒死韩非,韩非被李斯毒死的原因,韩非为什么被李斯毒害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真的是这样吗?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在

  • 为什么他无奇谋不勇武,与曹操不和,却深得曹操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谁和曹操的关系最好,三国演义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刘备为啥斗不过曹操

    但荀彧一直是个很奇怪的人,奇怪到不光是与刘备“心和面不和”,更是与自己的主公曹操“面和心不和”,因为荀彧的骨子里,是忠于汉室江山的,所以他可以帮曹操打天下,帮曹操守天下,但却不能认同曹操取天下。但曹操在创业初期和事业巅峰期时,都非常信任荀彧,甚至称呼荀彧为“吾之子房”,那就是拿荀彧比作汉初名臣,张良

  • 为什么说此少年身份很难界定,是汉朝最特殊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朝皇帝能力排名,汉朝最出色的皇帝,汉朝最强时期的皇帝

    但问题是,汉朝的少帝不止刘辩一个,比如吕后当政期间,也立过两位汉少帝,而在刘辩之前,东汉还有个叫刘懿的汉少帝,所以,如果把这位刘懿算上,刘辩就得算是东汉的第十三任皇帝了。由此可见,东汉的皇帝系统比较乱,我们大家只能按照狭义的观点,将汉献帝刘协,算成是东汉的第十二任皇帝。但刘辩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与其他

  •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临死前告诫诸葛亮,刘备临死是在试探诸葛亮吗,刘备收服庞统见到诸葛亮

    既然如此,刘备还不如干脆就把这层窗户纸挑破,用一种貌似推心置腹的办法,以直言不讳的态度,公开宣布让诸葛亮“自取”蜀汉之主,从而试探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而且在《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片段:刘备还叮咛了赵云,希望他能够念及当年从长坂坡救出幼主的往事,继续用这份忠心对待刘禅!这是何意?当然也是为了使诸葛亮

  • 刘邦遗言:此人能安刘氏江山,刘恒:朕不需要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刘邦和刘恒,刘邦为啥传位给刘恒,刘邦刘恒关系好吗

    吕后想了想,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也就是说,刘邦决定周勃才是真正能安刘氏江山的人。后来的事实果然如刘邦所料,不过这是司马迁写在《史记》中的事迹,或许是司马迁编出来的也不一定,但不管刘邦这

  • 历史上的三国,最后马超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老版三国马超,三国时期马超简介

    此后马超在攻打益州的时候,又投靠了刘备,这才成了刘备的心腹大将。马超帮刘备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拿下成都城,逼迫刘璋出城投降。也因此在刘备称帝以后,马超被封为骠骑将军、斄乡侯。在刘备心目中马超就是他的霍去病,所以担任的也是霍去病的官职,地位极为崇高。然而从此以后,马超销声匿迹,在历史上并没有再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