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上的布衣,指的是粗布衣服,后来代指平民,也就是没田没权没钱的三无平头老百姓。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的家世。他的远祖诸葛丰做过汉朝的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总司令。他的父亲诸葛珪干过泰山郡丞,相当于如今的市秘书长。
叔父诸葛玄也借着家族声望,曾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一家本居山东琅琊,颇有声望和清誉。属于东汉时期知名的世族大家,自然也少不了社会资源的倾斜。后来由于曹操占领徐州并在城内大肆屠戮,琅琊诸葛家族四散,诸葛亮也就跟着他的弟弟诸葛均和哥哥诸葛瑾南下逃亡。
诸葛亮和诸葛均留在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隆中县,诸葛瑾则逃往江东,得到了刚刚坐领江东的孙权赏识。可以说,诸葛亮的出身虽称不上世代公侯,钟鸣鼎食,但也绝不是什么“布衣”。
诸葛亮及其后来的成就,自然不消多说,“政归葛氏,祭则寡人”。刘安乐做了甩手掌柜。诸葛亮在刘备建号称帝改元章武后,做了13年的丞相。直到秋风吹过那五丈原,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他的儿子诸葛瞻,在后蜀汉时期官拜尚书令,与董厥共掌内政。最后同其子诸葛尚战死绵竹,成全三世忠烈之名。
江东的那位诸葛瑾呢?演义中的诸葛瑾官做得实在不甚精彩,不是被刘备和亲弟弟联手算计,就是被关二爷骂的狗血喷头,活脱一个憋屈媳妇。
可正史上,诸葛瑾参与主持了湘水划界,同时作为孙权极度信任的人,他的建议屡屡被孙权采用。有一次孙权宴饮群臣,因为诸葛瑾脸长,醉醺醺的孙权就拉来了一头驴,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四个大字,想调侃一下这位老兄。
最后还是小儿子诸葛恪在驴头上填了之驴两字,才得以解围。但也可见诸葛瑾与孙权之私交非比寻常。最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入主东吴帝国权力中枢。其子诸葛恪更是成为了孙权的托孤大臣之首,拜为太傅,从而主持东吴军政大权。
但因在东兴大捷后轻视魏军致使新城惨败,又滥杀专权以掩饰其过,最终被另一位托孤大臣,宗亲孙峻设计陷害,诛灭三族。也应了诸葛瑾生前的那句“恪不大兴吾家,必大赤吾族也。”虽然说江东诸葛家的结局有些悲惨,但也曾在这东吴帝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诸葛家族在吴,蜀两国的地位,伯约带着大家了解过了,那魏国呢?不会吧,琅琊诸葛家族被曹操在徐州这么一搅和死的死散的散,还有人去给魏国卖命?别说,还真有。但此人发迹距曹操屠徐州时间相差较远,因此牵扯不上这个问题。
这个人就是诸葛诞,诸葛亮的族弟,生父已不可考。现在有一些说法称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是诸葛诞的生父,但诸葛亮的父亲早逝,从小就跟叔叔生活在一起的他怎么从未提到这个弟弟?
故此言不足为信也。伯约认为,应该是诸葛诞的父辈带着他逃到了当时袁绍或公孙度的地界,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后,诸葛诞才应诏入仕。诸葛诞宦海沉浮凡三十年,在魏国东南战线上屡屡建功,并且成为了大将军曹爽的亲信。
最后升任征东大将军,总署扬州淮南军事,相当于如今的南部军区政委,深得军民之心,朝野之望。但在诸葛诞目睹朝中好友邓飏,夏侯玄与军中同事王凌,毌丘俭相继被司马兄弟诛杀后,惴惴不安,更兼对司马兄弟不满,乃阴养数千死士,撂下一句“今当夷司马氏三族”后就造反了。造反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诸葛诞兵败被斩诛三族。
但与诸葛诞一起被俘的士兵们个个都昂首怒目的等着杀,还口供一致“甘为诸葛公死”可见诸葛诞在军中的威信。
综上观之,蜀,吴,魏三家的军政舞台上,都活跃着诸葛一家的身影。虽为无心插柳之举,但冥冥中就像押宝一样进行了一场对冲风险的局。原是天公作美,大可永保权势的诸葛家族和吵吵闹闹近百年的魏蜀吴三国,竟都被那三马同槽截了胡。历史,何其厚重,又何其神妙。
原创不易,点个关注,持续更新!
下集预告 三国历史掌故2 :死得其所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