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因割地而被人痛恨,有人将宋朝弱小归罪于他,实际上是言过其实

他因割地而被人痛恨,有人将宋朝弱小归罪于他,实际上是言过其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82 更新时间:2024/1/25 7:38:36

幽云十六州所辖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基地。割让幽云十六州就意味着从此中原地区完全暴露在了契丹的铁蹄之下,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弊。

既然是这样,石敬瑭为什么一定要割让幽云十六州呢?事情要从头说起。

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参与了后梁王朝皇帝朱温与晋国李克用李存勖子之间的“梁晋争霸”,在这个过程中屡立战功,因此后唐建立后他得到了后唐皇帝的赏识。在唐末帝即位后,石敬瑭成为了河东节度使,但是君臣之间却相互猜忌,后来起兵造反并向契丹求援,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同时愿意做契丹人的“儿皇帝”,以此得到了契丹的援助最终灭亡后唐王朝,建立了后晋王朝。而晋高祖在称帝后也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同时还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就这样,后晋王朝建立后在契丹人的庇护下逐渐站稳了脚跟。

在此之前的后唐王朝唐明宗李嗣源时期,是五代时期难得的相对稳定的时期,距离晋高祖即位已经过去了三年,此时摆在晋高祖面前的是国力不足、百姓贫穷的局面,再加上当时晋高祖是在被困在晋阳城中的危急时刻请契丹出兵的,因此面对强大的契丹王朝,晋高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历代很多史家都认为晋高祖向敌人称臣并且出卖幽云十六州是最可恶的地方,其实中原王朝关于历代统治者向外族称臣的例子并不少,单单是隋末唐初之际就有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甚至包括唐高祖在内的很多人向突厥称臣,这并不能成为指责晋高祖的理由,而事实上最有争议的地方还是在于割让幽云十六州。

后世之人总是将宋朝三百年的弱小归到失去幽云十六州上,认为这一事件造成了后来四百多年里契丹、女真、蒙古南下入侵中原的恶劣影响。然而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因为后晋时期割让幽云十六州这一历史事件只在后晋政府存在时期有效,随着后来后晋王朝的灭亡,这一中原王朝与契丹人之间的协议就不再有任何作用,后世王朝根本没有必要为后晋王朝的行为而买单。而事实上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都想收复失地,也都付出过努力,虽然最后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

真正对幽云十六州的主权归属产生影响的是宋真宗。宋真宗即位后就将宋太宗时期的两次收复幽州和蓟州的本来是合理的行动曲解为手下大臣贪图领土造成的个人行为,并且让人将他的态度告诉了契丹。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承认契丹人占领的幽云十六州是属于他们的合法领土,自周世宗以来的中原王朝历代君主的努力就都成为了非法行为。

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的王朝都有其兴盛期和衰亡期,当王朝走到了衰亡期的最后阶段,此时的天下大势就彻底改变了。像两宋末年的局面,宋朝即使有幽云十六州在手也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个时候宋朝形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而像明朝那样来自于民间的王朝,即使是从一无所有开局,同样能建立起统一的强大王朝,因为元朝末年的形势正好为明朝可以迅速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土壤。

应该承认的是,晋高祖向契丹称臣并且割让幽云十六州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但是这只能成为后晋王朝受人口诛笔伐的理由,并不能成为后来宋朝弱小的理由,将宋朝三百年的兴衰的罪名都推给晋高祖,显然是言过其实的。

因此晋高祖这个历史人物需要我们仔细来看待。

【我是@历史星空的镜像,以帝王故事为经线,历史事件为纬线,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瞬间。欢迎大家来关注、阅读、评论、转发和批评指正。】

更多文章

  •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安石和苏轼对对联,王安石与苏轼的经典对话,王安石让苏轼取水的故事

    两个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比苏轼要大16岁,成名自然比他早。如果说论辈分,瞧不上他也很正常,但苏轼对他的态度亦是如此。两个人相爱相杀了一辈子,许多“细节”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王安石成名的时候,大宋已经没有往日的繁华,在朝之主还渴望拯救它,将一线生机交到了他手里;后者没有犹豫,开始了大刀阔

  • 刘伯温的师父张中,先预言朱元璋为帝,后又预言朱棣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后来的道家人物却带有许许多多的神秘色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唐朝时期的李淳风和袁天罡,就因诸多预言引得世人惊叹。而明朝开国前期,也曾经有一个人做出预言,先预测朱元璋会在乱世之中称帝,后又预测燕王朱棣会登基,继承大统。他便是刘伯温的师傅,号铁冠道人的张中。展露锋芒世人皆知,朱元璋打天下

  • 历史故事:明朝第一六边形战士-朱瞻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朱瞻基有多强,明朝朱瞻基埋在哪里的,朱瞻基时期的明朝版图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 ,朱棣嫡长孙,这家人把隔代亲演绎的可谓是淋漓尽致,朱棣看朱高炽有多嫌弃,看朱瞻基就有多喜爱。(主要是朱棣是马上皇帝,朱高炽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一身肥肉,所以很不得朱棣的喜欢)朱瞻基从小就聪慧过人,朱棣更是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培养他做未来的继承人。长大后更是治国认真,在各

  • 明朝的三宣六慰,基本上囊括了整个中南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三宣六慰,明朝有多少个宣慰使,明朝时期的三宣六慰

    这些地区基本上算是汉族的传统统治范围,不过今天说得不是这些,而是明朝位于中南半岛的三宣六慰。三宣六慰中的三宣指的是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的是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三宣六慰除了一部分位于云南外,大部分都位于缅甸、泰国、老挝等地。

  • 被崇祯砍断一臂的长平公主,侥幸未死,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崇祯皇帝砍下长平公主的左臂,崇祯要杀长平公主,长平公主全集

    长平公主是崇祯的次女,据说全名叫朱媺娖,出生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其实她原本的封号是坤兴公主,后来才改封长平公主(也有说法是到清朝时,朱媺娖才被改封为长平公主的)。只是后世传说中,她大多以长平公主出现,所以后来这个封号更为大众所知。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入

  • 陆游:85岁穷困而死的豪门才子,你不知道他的一生有多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陆游晚年真实生活,陆游一生的事迹,陆游的传奇经历

    公元1163年,宋孝宗任命元老张浚做枢密使。张浚决定出兵北伐。起草法令时,他想到在枢密院做编修的陆游。陆游无疑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一万余首,是中国历史上写得最多、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同时,陆游也是主张抗金的积极倡导者。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他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时代。江南的金兵烧

  • 大明王朝胡宗宪:我不想辜负师恩与君恩,更不想被百姓骂,难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可谭纶居然跑来跟我分析改稻为桑的要害。唉!他是裕王爷的人,有他来此,严世蕃肯定又会在恩师跟前说我首鼠两端了。但看着自己辖区的子民秧田水被断,秧苗被踩,我还是让戚继光带兵护下稻田。当地秧苗已经半大,再过几月就会有收成。而那向邻省调的,借的粮食都没有到位,如果毁了秧苗,让丝绸大户兼并了稻田,那老百姓来年

  • 龙袍是皇帝的专利品,包拯为何能天天穿龙袍?真相让人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包拯穿龙袍的原因,包拯穿龙袍图片大全,包拯为什么只穿龙袍

    民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了一个铁面无私 无所不知的大清官,凭着他的智慧与才能,破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比如狸猫换太子、血手印等等,所以从上到下任何人都对包拯闻风丧胆。而历史中的包拯虽没有传说中那么神通广大,但的确是个清正廉洁 不可多得的好官。28岁考中进士 ,却因孝心放弃当官。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中进

  • 明代藩王从旁支进封还能祭祀亲爹吗?并不能,要另找他人奉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封在山西的藩王,明代藩王死后会入太庙吗,明代藩王埋葬制度

    关于明代皇室能否过继的问题,简直就是口水话题了,以前没少人给猴格留言,言之凿凿地说——明代皇室是不许过继的!自从猴格专门写文辟谣明代允许过继后,也或许他们自己也查了资料,才又改口说——明代虽然允许过继、但禁止袭爵继统,因为明代是继统不继嗣,和前代是不同的云云。就无语!“继统不继嗣”明明是嘉靖朝张璁的

  • 郑和带回两只神兽“麒麟”,众人稀罕不已,现公开画像令人捧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经济上,最让人熟知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了。有趣的是,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海外收获两只“麒麟”,郑和将麒麟带回来后送给了朱棣,这让朱棣大喜过望。然而在今天博物馆展示了当年麒麟的画像,今天的人们看到当年麒麟的样子,都不禁捧腹大笑。为什么郑和带回来的麒麟会那么有趣?这只麒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