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所辖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基地。割让幽云十六州就意味着从此中原地区完全暴露在了契丹的铁蹄之下,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弊。
既然是这样,石敬瑭为什么一定要割让幽云十六州呢?事情要从头说起。
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参与了后梁王朝皇帝朱温与晋国李克用与李存勖父子之间的“梁晋争霸”,在这个过程中屡立战功,因此后唐建立后他得到了后唐皇帝的赏识。在唐末帝即位后,石敬瑭成为了河东节度使,但是君臣之间却相互猜忌,后来起兵造反并向契丹求援,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同时愿意做契丹人的“儿皇帝”,以此得到了契丹的援助最终灭亡后唐王朝,建立了后晋王朝。而晋高祖在称帝后也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同时还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就这样,后晋王朝建立后在契丹人的庇护下逐渐站稳了脚跟。
在此之前的后唐王朝唐明宗李嗣源时期,是五代时期难得的相对稳定的时期,距离晋高祖即位已经过去了三年,此时摆在晋高祖面前的是国力不足、百姓贫穷的局面,再加上当时晋高祖是在被困在晋阳城中的危急时刻请契丹出兵的,因此面对强大的契丹王朝,晋高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历代很多史家都认为晋高祖向敌人称臣并且出卖幽云十六州是最可恶的地方,其实中原王朝关于历代统治者向外族称臣的例子并不少,单单是隋末唐初之际就有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甚至包括唐高祖在内的很多人向突厥称臣,这并不能成为指责晋高祖的理由,而事实上最有争议的地方还是在于割让幽云十六州。
后世之人总是将宋朝三百年的弱小归到失去幽云十六州上,认为这一事件造成了后来四百多年里契丹、女真、蒙古南下入侵中原的恶劣影响。然而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因为后晋时期割让幽云十六州这一历史事件只在后晋政府存在时期有效,随着后来后晋王朝的灭亡,这一中原王朝与契丹人之间的协议就不再有任何作用,后世王朝根本没有必要为后晋王朝的行为而买单。而事实上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都想收复失地,也都付出过努力,虽然最后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
真正对幽云十六州的主权归属产生影响的是宋真宗。宋真宗即位后就将宋太宗时期的两次收复幽州和蓟州的本来是合理的行动曲解为手下大臣贪图领土造成的个人行为,并且让人将他的态度告诉了契丹。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承认契丹人占领的幽云十六州是属于他们的合法领土,自周世宗以来的中原王朝历代君主的努力就都成为了非法行为。
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的王朝都有其兴盛期和衰亡期,当王朝走到了衰亡期的最后阶段,此时的天下大势就彻底改变了。像两宋末年的局面,宋朝即使有幽云十六州在手也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个时候宋朝形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而像明朝那样来自于民间的王朝,即使是从一无所有开局,同样能建立起统一的强大王朝,因为元朝末年的形势正好为明朝可以迅速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土壤。
应该承认的是,晋高祖向契丹称臣并且割让幽云十六州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但是这只能成为后晋王朝受人口诛笔伐的理由,并不能成为后来宋朝弱小的理由,将宋朝三百年的兴衰的罪名都推给晋高祖,显然是言过其实的。
因此晋高祖这个历史人物需要我们仔细来看待。
【我是@历史星空的镜像,以帝王故事为经线,历史事件为纬线,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瞬间。欢迎大家来关注、阅读、评论、转发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