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974 更新时间:2024/5/1 7:56:48

两个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安石比苏轼要大16岁,成名自然比他早。如果说论辈分,瞧不上他也很正常,但苏轼对他的态度亦是如此。

两个人相爱相杀了一辈子,许多“细节”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王安石成名的时候,大宋已经没有往日的繁华,在朝之主还渴望拯救它,将一线生机交到了他手里;

后者没有犹豫,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每个人都在期待着一场盛世到来。

此时的苏轼还在家中守孝,三年时间过去后再次回到朝廷,发现许多“知心之交”全部被王安石“弄走”,只因皇帝对他绝对的信任,自然不容有人反对。

或许是权力上的压制,苏轼做出了请辞出京的决定,内心依然是瞧不上王安石。

这和当下的小孩子们“打闹”有些相像,两个人必定有一个“胜者”,可失败的那一方心里永远都会不服,没有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封建时代下的政事不必过多定论,唯一能够评价的或许只有文学水平。

据相关野史记载,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人能对出下联,真就这么神奇?

渊源颇深

“如果我作主考官,这种全类战国文章,肯定没戏录取”。

来而不往非礼也,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苏轼变相地嘲讽王安石,对此表示“回敬”。

读书人的事情,常人不好参与,真没点文化基础还真读不懂,两个人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苏轼被欧阳修看中后,正式得到朝廷的任职。除了基本的工作外,他时常会进行一项事宜,就是上书皇帝弹劾王安石。

王安石大权在握,自然不会落于下风,他不停谏言皇帝流放苏轼。

让任何人去看,王安石的胜算绝对会大一点,苏轼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可骨子里的那种劲时刻在鞭策着自己前行。

本以为苏轼会借着文学才能在朝堂上有一番成就,没想到母亲父亲先后去世,让他不得不在家守孝六年,无数机会只得被迫丢失。

再次回到朝廷,王安石已经掀起了变法,青苗法、水利法、均税法等等,进行得如火如荼。

不可否认他的初衷,但许多提议和政策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朝廷上更是形成了两方势力互相较量。

一方以王安石为首,另一方以欧阳修为首,奈何皇帝过分信任王安石。尽管反对声音愈来愈强烈,欧阳修等人均因反对而被迫离职。

看到自己的钦点之人离京,苏轼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到底是该抗争到底还是先见退隐?

他选择了前者,历史实践也交出了答案,苏轼失败了。

江湖之人多少有些交集,真要在某些事情上这么较真?谁都不改变自己内心的看法,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文学切磋”。

千古绝对

文学家不仅仅体现在特定场合,任何时间都在做着文学之事。

后来苏轼有一次拜访王安石,发现他正在卧室睡觉,客厅中的茶桌上放着写了一半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这也配称之为文学大家?太没有水平了吧,看来一定是江郎才尽了”,苏轼嘀咕道。

什么人写什么诗,今天就委曲求全下自己,给这首诗附上下半首: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两个人的文学水平几乎没有高低之分,他们在一起相谈甚欢,前提是抛开政治。

苏轼始终同王安石进行着斗争,或许是后来悟出了某些真理,做出了请辞离京的决定,王安石借“分别之际”送上一句诗,即我们所说的上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轼的第一反应是要对出下联,但他始终没能读出此诗的内涵,谁也没想到,这是对他下场的预示。

公元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曾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借机发挥,牵连出大量苏轼嘲讽皇帝和朝代的诗文。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退出朝政,得知这个消息后,以大度地气魄抛开曾经二者之间的过节,亲自上书皇帝请求留苏轼一条性命,这才只是被贬,个人仍在仕途中。

在前往被贬目的地路途中,苏轼看到南方的菊花和北方的菊花大有不同,待洒落满地时,确实和黄金没有什么区别。

这才意识到王安石那句话的真谛,自己的见识和他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人家真的见过这种场景。

曾经的“不必急于问答”,直到苏轼临终前都没能给出下联,估计连王安石自己都没想到,这会成为千古绝对。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人还是要放低姿态。

或许正是明白了王安石这句诗的真谛,自己后来才能变得那样释然。人生有时真的很残酷,关键在于如何去看待一些事情,当你的眼界和见识拓宽到一定高度后,一切都是那样淡然。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虚怀若谷,谦逊为人。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唯有谦逊才能赢得尊重。时刻做到谨言慎行谦卑有度,成熟的麦子永远弯着腰,若是整日狂妄自满,等来的结局只有自我毁灭。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更多文章

  • 刘伯温的师父张中,先预言朱元璋为帝,后又预言朱棣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后来的道家人物却带有许许多多的神秘色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唐朝时期的李淳风和袁天罡,就因诸多预言引得世人惊叹。而明朝开国前期,也曾经有一个人做出预言,先预测朱元璋会在乱世之中称帝,后又预测燕王朱棣会登基,继承大统。他便是刘伯温的师傅,号铁冠道人的张中。展露锋芒世人皆知,朱元璋打天下

  • 历史故事:明朝第一六边形战士-朱瞻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朱瞻基有多强,明朝朱瞻基埋在哪里的,朱瞻基时期的明朝版图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 ,朱棣嫡长孙,这家人把隔代亲演绎的可谓是淋漓尽致,朱棣看朱高炽有多嫌弃,看朱瞻基就有多喜爱。(主要是朱棣是马上皇帝,朱高炽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一身肥肉,所以很不得朱棣的喜欢)朱瞻基从小就聪慧过人,朱棣更是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培养他做未来的继承人。长大后更是治国认真,在各

  • 明朝的三宣六慰,基本上囊括了整个中南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三宣六慰,明朝有多少个宣慰使,明朝时期的三宣六慰

    这些地区基本上算是汉族的传统统治范围,不过今天说得不是这些,而是明朝位于中南半岛的三宣六慰。三宣六慰中的三宣指的是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的是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三宣六慰除了一部分位于云南外,大部分都位于缅甸、泰国、老挝等地。

  • 被崇祯砍断一臂的长平公主,侥幸未死,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崇祯皇帝砍下长平公主的左臂,崇祯要杀长平公主,长平公主全集

    长平公主是崇祯的次女,据说全名叫朱媺娖,出生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其实她原本的封号是坤兴公主,后来才改封长平公主(也有说法是到清朝时,朱媺娖才被改封为长平公主的)。只是后世传说中,她大多以长平公主出现,所以后来这个封号更为大众所知。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入

  • 陆游:85岁穷困而死的豪门才子,你不知道他的一生有多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陆游晚年真实生活,陆游一生的事迹,陆游的传奇经历

    公元1163年,宋孝宗任命元老张浚做枢密使。张浚决定出兵北伐。起草法令时,他想到在枢密院做编修的陆游。陆游无疑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一万余首,是中国历史上写得最多、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同时,陆游也是主张抗金的积极倡导者。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他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时代。江南的金兵烧

  • 大明王朝胡宗宪:我不想辜负师恩与君恩,更不想被百姓骂,难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可谭纶居然跑来跟我分析改稻为桑的要害。唉!他是裕王爷的人,有他来此,严世蕃肯定又会在恩师跟前说我首鼠两端了。但看着自己辖区的子民秧田水被断,秧苗被踩,我还是让戚继光带兵护下稻田。当地秧苗已经半大,再过几月就会有收成。而那向邻省调的,借的粮食都没有到位,如果毁了秧苗,让丝绸大户兼并了稻田,那老百姓来年

  • 龙袍是皇帝的专利品,包拯为何能天天穿龙袍?真相让人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包拯穿龙袍的原因,包拯穿龙袍图片大全,包拯为什么只穿龙袍

    民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了一个铁面无私 无所不知的大清官,凭着他的智慧与才能,破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比如狸猫换太子、血手印等等,所以从上到下任何人都对包拯闻风丧胆。而历史中的包拯虽没有传说中那么神通广大,但的确是个清正廉洁 不可多得的好官。28岁考中进士 ,却因孝心放弃当官。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中进

  • 明代藩王从旁支进封还能祭祀亲爹吗?并不能,要另找他人奉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封在山西的藩王,明代藩王死后会入太庙吗,明代藩王埋葬制度

    关于明代皇室能否过继的问题,简直就是口水话题了,以前没少人给猴格留言,言之凿凿地说——明代皇室是不许过继的!自从猴格专门写文辟谣明代允许过继后,也或许他们自己也查了资料,才又改口说——明代虽然允许过继、但禁止袭爵继统,因为明代是继统不继嗣,和前代是不同的云云。就无语!“继统不继嗣”明明是嘉靖朝张璁的

  • 郑和带回两只神兽“麒麟”,众人稀罕不已,现公开画像令人捧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经济上,最让人熟知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了。有趣的是,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海外收获两只“麒麟”,郑和将麒麟带回来后送给了朱棣,这让朱棣大喜过望。然而在今天博物馆展示了当年麒麟的画像,今天的人们看到当年麒麟的样子,都不禁捧腹大笑。为什么郑和带回来的麒麟会那么有趣?这只麒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一,南

  • 朱元璋外出巡查,路上被一老太太辱骂,朱元璋:敢问您儿子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侄子犯法朱元璋大怒,朱元璋的资料关于朱元璋的资料,朱元璋对老百姓有什么惩罚

    天下正值战乱,各方势力并存博弈,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人,郭子兴的手下内心确实有些胆怯,万一是敌军派来的卧底呢?宁可错杀一万,不留一线生机,守城士兵抄起家伙就要斩了他。朱元璋的内心充满了畏惧,本以为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谁曾想连自己的命运跟着都走向了终点,这买卖有点太亏。正在这时,郭子兴恰好路过城门,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