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圣祖康熙皇帝60岁生日,(又称万寿节)他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所以,决定举办隆重、排场的万寿庆典。随下诏书:即日起,昭告天下,凡六十五岁以上高龄者,不分贵贱,不分族亲,均可到宫中一聚,共享朕之寿宴。
这其中,是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但是它是有史以来最奉行儒教治国的王朝,倡导天地君亲师,百善孝为先,在社会大力实行尊老爱老政策,所谓“尊老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千叟宴”无疑是最好的尊老爱老的活动,因此从治国根本来说是必须的。
康熙规定要六十五岁以上高龄者,这大有深意。六十五年前,就是顺治五年,颁布了两个影响清朝王朝的政令,一则满汉通婚,这极大缓和了民族矛盾;二则满族贵族一概给予世袭诰命,就是给予八旗子弟“铁杆庄稼”。古人六十就是高龄,能活七十就是高寿,八十以上的都是以寿星自居了。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那时候出生的人本来就比太平时候寿命预期要低,因此第一次千叟宴参加人数不会很多。“满汉通婚”,“铁杆庄稼‘’政策,还有绝大多数满族都居住在京城,就意味着陪康熙过寿的绝大多数是满清贵族,当然也有汉族,体现了“满汉一家”的意味。
为什么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大多数都死了,那是因为当时人们寿命预期就不高,在那个年龄过世都属于喜丧,所谓的白喜事,是一种自然规律。
还有路途的问题,老人们离开了习惯上的家,而踏上路途遥远的京城,一路颠簸,车舟劳顿,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当然容易生病,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下,加上高龄,过世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当然,还有情绪上的激动,对于当时的老人们来说,有这样一次机会能够面见圣,是天大的荣幸,心情激动可想而知。实际上,除了大吃宴席,皇帝还赐予众老人如意、寿杖、朝珠等赏赐,因此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那么大年龄,海吃海喝,情绪激动,很容易引起不测,因为这样过世的也不在少数。
既然千叟宴是喜庆的盛事,那为什么清朝总共只举办了四次,康熙和乾隆各两次,实际上原因很简单,清朝其他皇帝根本没有条件举行。有清一朝活过六十岁的皇帝,只有三个皇帝,康熙和乾隆都举办过千叟宴,为什么另外一个皇帝不举行千叟宴,因为他是末代皇帝溥仪。
综上,千叟宴后,大多数老人过世是很正常的事,符合那个时代的自然规律。当然由于劳累、激动、饮食等原因,存在一些老人短期内过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