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历帝的结局有多惨?与儿子一起被缢杀,死后被吴三桂焚骨扬灰

永历帝的结局有多惨?与儿子一起被缢杀,死后被吴三桂焚骨扬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70 更新时间:2024/1/26 3:16:57

亡国之君的结局大都很不堪,不是自杀、被杀便是受辱,鲜有能以体面方式谢幕者,其中,南明亡国之君-永历帝朱由榔的结局堪称极度悲惨。那么,永历帝有着怎样曲折、坎坷的一生?他最终落得怎样悲惨的结局?

朱由榔是明神宗之孙,桂端王朱常灜之子,隆武二年(1646年)袭封为桂王。同年,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随即遭到杀害,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便拥戴朱由榔为监国,并以肇庆为临时都城。然而,就在朱由榔准备称帝时,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却抢先一步在广州称帝,史称绍武帝,时在当年十一月。

永历帝朱由榔剧照

朱由榔在得知朱聿鐭称帝的消息后,也被迫自称帝号,随即派军进攻绍武政权,双方力战多日,死伤甚为惨重。永历、绍武两个政权的内讧,给清军的进攻提供良机。同年腊月十五,清军主帅李成栋攻陷广州,朱聿鐭自缢而死,历时仅1个月的绍武政权覆亡。随即,李成栋又率军攻击永历政权,迫使朱由榔君臣逃出肇庆,随即又在梧州俘杀南明首辅丁魁楚。

然而没过多久,李成栋便因与满清两广总督佟养甲争权,悍然发动政变,挟持佟养甲投降永历政权,时在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李成栋反正后,将永历帝迎回肇庆,并亲率大军进入江西,声援金声桓、王得仁的反清活动,并与湖广总督何腾蛟、兵部尚书瞿式耜互为声援。

李成栋画像

此时,永历政权占据南方七省之地,局势仍然大有可为,但由于小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将领之间互相猜忌,致使大好的抗清局势遭到逆转。从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起,何腾蛟、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瞿式耜相继败死,清军重新占据湖广,迫使永历帝逃出肇庆,前往广西、贵州边界处避难。

好在大西军、大顺军余部此时愿意跟南明合作抗清,而大西军统帅孙可望、李定国在夺取云贵两省作为根据地后,又连败清军主力,收复湖南大部分州县,使得抗清形势大为好转。尤其是李定国率军在湘、桂作战期间,曾在衡州击杀满清敬亲王尼堪,随即又攻破桂林,迫使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使得清廷大为震恐。

永历帝即位之初形势图

然而就在此时,永历帝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从而让抗清大好形势逆转。原来,孙可望率军归附永历帝后,希望朝廷能册封他为秦王,以便确立自己在大西军中的领袖地位,同时更能安心地为南明效力。为了团结孙可望,南明定国公陈邦傅在没有请示朝廷的情况下,便利用永历帝之前颁发的空白敕书,进拜孙可望为秦王。

孙可望如愿以偿地当上秦王后,便将消息通告云贵两省,并准备亲率大军支援李定国。但在得知孙可望自称秦王的消息后,永历帝君臣却愤恨不已,并派使者到达昆明,明白无误地册封他为平辽王。孙可望自知上当后羞愤至极,同时又对小朝廷不肯通融的做法大为恼火,随即派兵将永历帝劫持到安龙,前后长达5年时间(1651-1655年)。

孙可望兵败降清,对南明打击极深

孙可望的举动引起李定国的不满,后者以国家大义来责难他,最终导致二人的反目。孙可望为消除异己,不仅拒绝援助李定国,导致后者在清军主力的反扑下,被迫撤出两广、湖广,甚至还亲自率军对李定国进行攻击。然而,孙可望的倒行逆施引起诸将的不满,所以在孙、李交水河畔会战(1657年)中,将士们大都反戈,迫使孙可望落荒而逃,随即投降清军。

孙可望、李定国的内讧给永历政权造成致命伤害,此后南明再也无力组织主动出击清军的大规模战役,而且连赖以存身的云、贵两省也没能保住。永历十三年(1659年),走投无路的永历帝逃往缅甸避难,而李定国、白文选部则在中缅边境坚持抗清。永历帝入缅之初,缅王莽达对南明君臣还算客气,但等到莽达之弟莽白杀兄夺位后,情况却急转直下。

莽白大肆杀戮南明官员,并抓捕永历帝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莽白遣使造访永历帝,先是责备他怠慢缅王,不久又通知南明君臣过江议事、同饮咒水,以重申交好之意。结果当大学士马吉翔、大太监李国泰、黔国公沐天波率群臣到达目的地后,却遭到缅兵的屠杀,包括马吉翔、李国泰、沐天波在内的30余名明臣悉数被杀,史称“咒水之难”。

缅兵大肆屠杀明臣后,又渡江围攻永历帝的住所,在大肆杀戮、抢掠一番后,又将永历帝及太后、皇后、太子等人全部扣为人质。当年十二月,缅王莽白在得知清军已经迫近国都阿瓦的消息后,为免于亡国的危险,便将永历帝等人献给清军主帅吴三桂。

吴三桂绞死永历帝父子,并将他们焚骨扬灰

次年6月,永历帝朱由榔、太子朱慈煊被吴三桂下令用弓弦缢杀于昆明篦子坡,其家眷除王皇后、马太后在此前自杀身亡外,其余人等被押送至北京。永历帝遇难时,终年40岁,死后被焚骨扬灰(“遣固山杨珅、章京夏国相等缢永历于篦子坡,焚其尸扬之,家属送京。”见《云南府志·卷五》)。随着永历帝的遇难,立国294年的明朝正式覆亡。

史料来源:《丛书集成续编》、《缅甸史》、《行在阳秋》、《云南府志》

更多文章

  • 令慈禧嫉妒的皇妃,一个月被降三级又升三级,生下清朝最后的皇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慈禧的皇妃,慈禧的宠臣,慈禧太后最宠爱的三个妃子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入宫之初,只是咸丰帝身边地位低微的懿贵人,她之所以能成功上位,除了肚皮“争气”生下皇长子载淳外,还跟她耍手腕击败一系列情敌有关。在备受叶赫那拉氏嫉妒、排挤的皇妃中,生下清朝最后一位皇子的玫贵妃徐佳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徐佳氏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身比较低贱,属于内务府包

  • 大臣因写诗颂扬年羹尧得罪雍正,不仅被骂作罪人,还受尽各种侮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评价,年羹尧跪着向雍正请罪,年羹尧和雍正皇帝恩怨

    雍正帝生性猜忌、刻薄寡恩,并且报复心极重,一旦觉得有人得罪他或者看某人不顺眼,便动辄诟骂侮辱,其言辞之恶劣,常常令人不堪入耳。比如,曾任侍讲学士的钱名世便因给年羹尧作诗,结果被他骂成“名教罪人”,还利用各种办法来羞辱他。那么,钱名世究竟写过什么诗,以至于雍正帝对他如何愤恨?他又遭遇过哪些常人难以想象

  • 唯一敢跟和珅斗法的汉官,备受乾隆、嘉庆信任,不是刘墉、纪晓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的死对头是刘墉还是纪晓岚,历史上的刘墉纪晓岚跟和珅,和珅纪晓岚刘墉历史上关系好吗

    经过众多清廷剧的演绎,导致很多人相信乾隆朝的两大汉官-刘墉、纪晓岚,是权臣和珅的“克星”,但事实上却是大错特错。因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常理推断,官爵、地位都不如和珅的刘、纪,对前者的态度只能是愤恨、畏惧,而绝不敢跟他叫板。不过在当时,和珅的确有一位汉官“克星”,让他既恨又怕。此人,便是嘉庆帝的老师

  • 雍正登基后,当夜就要杀邬思道,最后邬思道为何被雍正关了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雍正为啥杀邬思道,雍正真的会杀邬思道吗,雍正继位后要杀邬思道吗

    历史从不普及,演义才能为人熟知。所以人们心目中的情节,起码应该是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杀忠臣大略相似相近才合情合理,当然为了满足读者胃口,跌宕起伏山回路转是必须要营造的,这样看来,雍正登基了,接下来肯定是不能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皆大欢喜的结局,那就没什么戏剧性了,不合我们这么多年来

  • 雍正临死前留下遗言,致使乾隆盛世60余年,乾隆年老时才领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是怎么传位给乾隆的,乾隆与雍正历史评价,历史上的乾隆和雍正的关系

    据说雍正在位期间,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在处理军政事务上,说到这小编不得不给雍正皇帝一个大大的赞,用日理万机来形容真的不足为过。据悉雍正皇帝全年中只为自己放一天假,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当天,其余日子早朝一律未曾缺席。所幸雍正皇帝的敬业并非没有回报,我们后人所说的康乾盛世,雍正皇帝在其中得贡献不

  • 雍正让邬思道“半隐”江湖,除了保命,是否还有其他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邬思道如何应对雍正,雍正为什么让邬思道善终,邬思道怎么认识雍正

    因为:邬思道知道雍正皇帝的秘密太多太多。如果他随便捅一个出去,都是大娄子。所以,雍正答应让邬思道半隐是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的。这样,邬思道既保命了,也远离了朝廷,确切的说远离了雍正。伴君如伴虎。为什么这样说?一,飞鸟尽良弓藏,雍正和邬思道都懂。在邬思道进雍正府邸前,是一个通缉犯。正是,这种搭救之恩,邬

  • 雍正继位险象环生,康熙既然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康熙传位雍正为什么不提前安排,个人认为,康熙有难言之隐。众所周知,此前,康熙册立的太子是胤礽,胤礽哥自幼聪明伶俐,是勤奋读书的好学生,还精通礼仪,曾经主持的祭祀活动井然有序,颇受康熙待见;而且有文韬武略,有代理康熙处理政务的经历,显示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和当皇帝的潜质,立他为太子,不负众望!但当康熙消

  • 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差一点嫁给顺治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唯一受三代皇帝宠爱的公主,顺治孝庄,清朝唯一一位汉人皇后

    作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祖籍辽东盖州卫,父亲孔有德是明末清初的大汉奸。孔有德本是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的部将,在主帅被袁崇焕冤杀后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但没过多久便与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发动叛乱,祸害山东长达1年多时间,史称“登莱之乱”(1632-1633年)。叛乱被平定后,孔有德等人渡海投奔后金,自此

  • 清朝有两位官员,权利比皇帝还大,皇帝都不敢轻易招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清朝官员谁权力最大,清朝权力最大又善终的大臣,清朝的权力对照表

    但到了清朝之后,所谓的一品大员就不再是最大的官职了。清朝开始使用了爵位的制度,清朝皇族的爵位从上到下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六种。我们看过的《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是被康熙封为一等通吃伯。很多人说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清朝等级最大的官职,确实铁帽子王是清朝权利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但是铁帽子

  • 清朝灭亡前夕,负责保卫皇室的禁卫军为何坐视不管?真相令人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末年皇家禁卫军,清朝禁卫军有多少,清皇室禁卫军图片

    在清末的军事改革中,除了组建起影响极深的北洋军外,还曾编练出一支保护皇室的禁卫军。其实从广义上来说,清朝的禁卫军是个“大杂烩”,既包括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的满八旗劲旅,又包括负责京师治安的绿营兵。但是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文所指的禁卫军,则是在满清覆亡前夕,由清廷仿效普鲁士军事制度组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