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撑起清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撑起清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644 更新时间:2024/2/28 8:47:18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孝庄文皇后(俗称“孝庄太后”)作为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对于清朝的统一、稳固和发展真可谓呕心沥血,其功绩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等到孝庄太后驾崩后,一向对祖母孝顺备至的康熙帝,为何没有将她与太宗皇太极合葬,而是停尸宫中37年时间呢?

孝庄太后画像

对于孝庄太后未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民间广为流行着一种说法,称皇太极驾崩后,孝庄太后曾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以此来换取他放弃对皇位的觊觎,转而辅佐福临做皇帝。正因为没有做到从一而终,所以孝庄太后对皇太极深感有愧,自认为没有脸面跟他葬在一起。

其实,孝庄太后改嫁多尔衮的传言,即使在清朝便开始流行,而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出处,是明朝遗臣张煌言所做的十首《建夷宫词》。在这组词当中,其中有一首写道:“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这首词直白无隐地告诉世人,孝庄太后的确下嫁过多尔衮,并且还曾举行过盛大的婚礼。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史料,也语义隐晦的提到太后下嫁之事。

多尔衮迎娶孝庄太后一事,明显属于谣言

但是按照清史大家孟森先生的考证,孝庄太后根本没有下嫁过多尔衮,张煌言之所以作诗诽谤,完全是因为他乃明朝遗臣,对清朝怀着刻骨铭心的痛恨情绪。孟森进一步指出,很多人拿多尔衮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来说事,认为这是他迎娶孝庄太后的“铁证”,殊不知“皇父”跟“尚父”、“仲父”、“亚父”一样,只是帝王对股肱重臣的敬称,根本不足为据。

既然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那么她婉拒跟皇太极合葬便另有原因,其实按照史料记载,并结合常识推断,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三点原因:

其一,不想惊扰亡夫的神灵。众所周知,皇太极在崇德八年(1643年)驾崩,而孝庄太后则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中间相隔近半个世纪,如果她坚持要跟丈夫合葬的话,必然要重封闭多年的地宫。虽然从技术手段上讲这绝非难事,但在迷信色彩浓厚的古代,却往往被视为惊扰亡者神灵之举,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会给世间带来诸多不详。正因如此,孝庄文皇后才会合葬一事深感犹豫。

清太宗皇太极

其二,不想与姑母哲哲、姐姐海兰珠在地下“争宠”。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皇太极在世时最宠爱的女人,是孝庄太后的亲姐姐-宸妃海兰珠,而一直占据着中宫位置的,则是她的亲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而无论是地位还是受宠程度,孝庄太后都远不及姑姑和姐姐。正因如此,在海兰珠、哲哲都合葬昭陵的情况下,孝庄太后因为不想在地下继续跟她们“争宠”,便决定知难而退,不选择合葬。

其三,挂念儿孙,期望能守在他们身旁。孝庄太后既然无法从丈夫那里获得足够的关爱,便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顺治帝、孙子康熙帝身上,为了帮助他们稳固皇位、治理帝国可谓是操碎了心。正是在孝庄太后的全力帮助下,顺治帝、康熙帝在位期间成就斐然,文治武功皆有可称者,堪称有为之君。

康熙帝玄烨

正因如此,孝庄太后将顺治帝、康熙帝父子视作自己的骄傲,不仅在生前关注他们成长,而且也期望能在死后继续守在他们身边。这个想法绝非笔者凭空杜撰,而恰恰是孝庄太后在临终前的遗言(“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见《清史稿·卷二百十四》)。

孝庄太后薨逝后,康熙帝尊重祖母的遗愿,果然没有将她的灵柩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顺治帝的孝陵附近。事后,康熙帝将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除,然后在昌瑞山下重建,并将灵柩停放于此,称“暂安奉殿”。虽然这种安排符合祖母的遗愿,但毕竟有违祖制,所以康熙帝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都在思索妥善的处理办法,但直到他驾崩,都没能想出好主意。

雍正帝胤禛

孝庄太后的灵柩停放30多年迟迟无法下葬,虽然有康熙帝的一片苦衷在里面,但毕竟影响不好,很容易引起民间的风言风语。正因如此,等到雍正帝即位后,便趁着孝庄太后与皇太极“成亲”百周年的日子,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并将她的灵柩葬入地。时在雍正三年(1725年),此时距孝庄太后驾崩已经过去37年时间。

史料来源:《清史稿》

更多文章

  • 永历帝的结局有多惨?与儿子一起被缢杀,死后被吴三桂焚骨扬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三桂杀永历皇帝后悔吗,永历大帝,永历皇帝被绞死

    亡国之君的结局大都很不堪,不是自杀、被杀便是受辱,鲜有能以体面方式谢幕者,其中,南明亡国之君-永历帝朱由榔的结局堪称极度悲惨。那么,永历帝有着怎样曲折、坎坷的一生?他最终落得怎样悲惨的结局?朱由榔是明神宗之孙,桂端王朱常灜之子,隆武二年(1646年)袭封为桂王。同年,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随即

  • 令慈禧嫉妒的皇妃,一个月被降三级又升三级,生下清朝最后的皇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慈禧的皇妃,慈禧的宠臣,慈禧太后最宠爱的三个妃子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入宫之初,只是咸丰帝身边地位低微的懿贵人,她之所以能成功上位,除了肚皮“争气”生下皇长子载淳外,还跟她耍手腕击败一系列情敌有关。在备受叶赫那拉氏嫉妒、排挤的皇妃中,生下清朝最后一位皇子的玫贵妃徐佳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徐佳氏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身比较低贱,属于内务府包

  • 大臣因写诗颂扬年羹尧得罪雍正,不仅被骂作罪人,还受尽各种侮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评价,年羹尧跪着向雍正请罪,年羹尧和雍正皇帝恩怨

    雍正帝生性猜忌、刻薄寡恩,并且报复心极重,一旦觉得有人得罪他或者看某人不顺眼,便动辄诟骂侮辱,其言辞之恶劣,常常令人不堪入耳。比如,曾任侍讲学士的钱名世便因给年羹尧作诗,结果被他骂成“名教罪人”,还利用各种办法来羞辱他。那么,钱名世究竟写过什么诗,以至于雍正帝对他如何愤恨?他又遭遇过哪些常人难以想象

  • 唯一敢跟和珅斗法的汉官,备受乾隆、嘉庆信任,不是刘墉、纪晓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的死对头是刘墉还是纪晓岚,历史上的刘墉纪晓岚跟和珅,和珅纪晓岚刘墉历史上关系好吗

    经过众多清廷剧的演绎,导致很多人相信乾隆朝的两大汉官-刘墉、纪晓岚,是权臣和珅的“克星”,但事实上却是大错特错。因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常理推断,官爵、地位都不如和珅的刘、纪,对前者的态度只能是愤恨、畏惧,而绝不敢跟他叫板。不过在当时,和珅的确有一位汉官“克星”,让他既恨又怕。此人,便是嘉庆帝的老师

  • 雍正登基后,当夜就要杀邬思道,最后邬思道为何被雍正关了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雍正为啥杀邬思道,雍正真的会杀邬思道吗,雍正继位后要杀邬思道吗

    历史从不普及,演义才能为人熟知。所以人们心目中的情节,起码应该是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杀忠臣大略相似相近才合情合理,当然为了满足读者胃口,跌宕起伏山回路转是必须要营造的,这样看来,雍正登基了,接下来肯定是不能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皆大欢喜的结局,那就没什么戏剧性了,不合我们这么多年来

  • 雍正临死前留下遗言,致使乾隆盛世60余年,乾隆年老时才领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是怎么传位给乾隆的,乾隆与雍正历史评价,历史上的乾隆和雍正的关系

    据说雍正在位期间,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在处理军政事务上,说到这小编不得不给雍正皇帝一个大大的赞,用日理万机来形容真的不足为过。据悉雍正皇帝全年中只为自己放一天假,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当天,其余日子早朝一律未曾缺席。所幸雍正皇帝的敬业并非没有回报,我们后人所说的康乾盛世,雍正皇帝在其中得贡献不

  • 雍正让邬思道“半隐”江湖,除了保命,是否还有其他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邬思道如何应对雍正,雍正为什么让邬思道善终,邬思道怎么认识雍正

    因为:邬思道知道雍正皇帝的秘密太多太多。如果他随便捅一个出去,都是大娄子。所以,雍正答应让邬思道半隐是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的。这样,邬思道既保命了,也远离了朝廷,确切的说远离了雍正。伴君如伴虎。为什么这样说?一,飞鸟尽良弓藏,雍正和邬思道都懂。在邬思道进雍正府邸前,是一个通缉犯。正是,这种搭救之恩,邬

  • 雍正继位险象环生,康熙既然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康熙传位雍正为什么不提前安排,个人认为,康熙有难言之隐。众所周知,此前,康熙册立的太子是胤礽,胤礽哥自幼聪明伶俐,是勤奋读书的好学生,还精通礼仪,曾经主持的祭祀活动井然有序,颇受康熙待见;而且有文韬武略,有代理康熙处理政务的经历,显示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和当皇帝的潜质,立他为太子,不负众望!但当康熙消

  • 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差一点嫁给顺治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唯一受三代皇帝宠爱的公主,顺治孝庄,清朝唯一一位汉人皇后

    作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祖籍辽东盖州卫,父亲孔有德是明末清初的大汉奸。孔有德本是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的部将,在主帅被袁崇焕冤杀后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但没过多久便与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发动叛乱,祸害山东长达1年多时间,史称“登莱之乱”(1632-1633年)。叛乱被平定后,孔有德等人渡海投奔后金,自此

  • 清朝有两位官员,权利比皇帝还大,皇帝都不敢轻易招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清朝官员谁权力最大,清朝权力最大又善终的大臣,清朝的权力对照表

    但到了清朝之后,所谓的一品大员就不再是最大的官职了。清朝开始使用了爵位的制度,清朝皇族的爵位从上到下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六种。我们看过的《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是被康熙封为一等通吃伯。很多人说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清朝等级最大的官职,确实铁帽子王是清朝权利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但是铁帽子